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点、意义?

是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特点:

1、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2、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3、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胜负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4、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二、意义

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明清时期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如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经从《三国演义》中学习过战争的谋略。

结构艺术: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

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

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官渡之战是在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结果是袁绍大败,曹操平定了北方,大大地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赤壁之战是孙权和刘备结成联盟,在赤壁打败了挥师南下、锐不可挡的曹操,使他不能统一天下,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急于要替关羽报仇,结果是大败,从此走向了衰亡。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据传,明清时期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如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经从《三国演义》中学习过战争的谋略。从《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来看,这样的传闻应该是可信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08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为背景的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它就有很大的观赏性,所以它的很多内容是虚构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描写也是客观存在的,象三结义,赤壁之战等等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描写使文章更有可读性。三国中的 战争描写是夸大了,象关羽的快马斩颜良文丑都是夸大了。所以说三国战争的描写是一种加以虚幻的战争描写
第3个回答  2013-09-08
气势宏大
当时的刘,孙,曹的军队在历史上加起来还没有诸葛亮出祁山时的兵马多
第4个回答  2013-09-08
三国主要体现的是人物的智慧和心计。曹操操纵百万之众一举称霸天下,刘备以人道收服民心,孙权嘛。。。则是个长头草,两边跟着跑,主意全是周瑜给的,周瑜死后有来个吕蒙、陆逊,但是在地理战争方面上占有很大优势,东吴占有2州13郡248县,左通西蜀,上通曹魏,水路两战俱全。自然就分为天时、地理和人和。
三国演义的最经典的几场战争就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争都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在三国志上描写 “世语曰:绍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评曰:案魏武谓崔琰曰“昨案贵州户籍,
可得三十万觽”。由此推之,但冀州胜兵已如此,况兼幽、并及青州乎?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由此可见袁绍领兵将近10w有余,然而曹操当时只是个小郡官,兵马总共也就是1.5w到3w。曹操使用火攻使敌人粮草被烧尽,然后两路夹击一举破袁绍大本营。然而在赤壁之战,曹操帅有百万之众,将领数千人。周瑜领兵30w,前去破曹。著名的片段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等都是赤壁之战里的经典。诸葛亮利用计谋揭穿曹军的破绽,庞统诈投使用连环计将战船群合为一体,周瑜用苦肉计骗过曹操,再用反间计将曹操手下杀害。最后的火攻使得曹操百万之众毁于一旦。最后的华容道将曹军的残众杀毁7成,然而诸葛只言 若是杀了曹操,东吴可趁攻取北魏。所以令关羽前去施放曹操,以报往日之恩。
在孙子兵法里记载:“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程,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只用,胶漆之木,车甲只烽,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些,都是三国演义所备有的。赤壁之战里车船4-5千只,兵马30w,粮草两路疏通,这都是打仗的关键。然而兵家之法一则用兵马与敌兵相征,以战雌雄,二则用计与敌军兵马征战,三则用计毁掉敌人这以上的必备只点,切断粮草水源,伏兵五路,包围城池,这都是必要的。其他的计谋如空城计、走为上都是迫不得已的,当自己兵马乏亏时无法再战,避免更多损失,才撤兵。三国演义里的都是战争必备之道,天时、地理、人和缺一则不能取得天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