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兴趣的思索

如题所述

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获得终身受益的技能,这是现代教育的新起点。而作为逻辑思维能力强,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灵活的古老学科数学而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谓之重中之重,这也是数学学科创新学习的重要方面,很值得商榷与研究。伴随着初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笔者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改革数学教学方法,取得一定成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建问题情境
在课堂开始授课时,主要针对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首先从旧知识(与之紧密关联)、生活实际、数学小故事、实验(拼图等方法)、趣味数学等出发,巧妙引入新知识,让带着疑问、好奇的心理进入教学过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值得注意,由于思维发端于问题,又通过问题来展开,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因此,情境的设置不应只注重一节课的开头,而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引路,创设覆盖整册教材总的情境,以及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课题的情境。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进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内容,可以用长方体内点、线、面的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堂实施训练中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可以提高思索的兴趣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从不同侧面出示精心设计的阅读思考题,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亦即设置适当的难度(当然,要针对课题,非常恰切)。为了促成这种可能,要注意恰当运用技巧,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具体的鼓励方式是:不善言辞,内向拘谨的则要用鼓励性语言。这样,既使学生们看到自己成功,也使自身心理不断完善,从而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走向成功。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动态的交流对话活动,其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数学的精髓在于探索和创新,在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1.利用规律,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更加突出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尤其作为数学科,这一点尤为突出,教师在课堂中要全方位的展示定理,公理,规律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的经过。当然,这里所说的规律包括认知规律,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等。新课改下,中学阶段最为典型的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渗透中学阶段的教学思想:字母代数的思想,集合与映射的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逻辑推理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价转换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教学思维,缩短学习进程。
3.抓好“双基”。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提出了“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本基技能。”的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进一步成功学习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师要从中学阶段的整体数学知识入手,不仅要善于处理好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要重视各部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构建知识的整体结构,才能为学生形成认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提高课堂提问效果,注重数学史的课堂效应
1.提问要有序,内容要有度。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要给学生思考时间。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式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若用符号语言提问,要辅以适当的解释。提出问题后进行适当的停顿,以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更完整、更确切的补充,几秒钟的等待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数学史的课堂效应。
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展示了古代灿烂的数学成就,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再现了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课堂适当向学生介绍数学史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恰当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可供教师选择大量的教学资源库和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用数字,图形,符号,语言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又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作图功能,可视性与动态显示效果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感悟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育是一种创造,缺乏了创造,教育是很难成功的。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朦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期望和需要的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人才,绝不是某种模式和机械可以完成的,而必须依靠高度的创造性劳动。古人讲:“以已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作为一名教师,培养高中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体现,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新挑战。更是对新课改下高考内容的提前适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