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给你什么启发?

如题所述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曾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白先勇评价他:“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余光中则评价他:“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如梦起点;第二部分是中国之旅;第三部分是世界之旅;第四部分是人生之旅,全书共收录25篇散文。《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游历山川江河,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一处旖旎风光,都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和震撼,并从景物中所联系的传统文化,见证历史深处的历史痕迹。可以说,这些都是余秋雨结合自己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写作出来的,纵然在文学艺术上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这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和代表作,更奠定了余秋雨的文学风格。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莱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全部现场文化探索的人文学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写的作品,大力推动了保护传统文化,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该书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时不待我,但非一日之功,亟待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保护传统文化,永远在路上。




生活在三线城市的理工男,爱好阅读,偏爱经典文学作品;喜欢写作,写走心不走情的文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3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道士塔》那篇,不过我觉得笔锋很多都是谴责和讽刺后代人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不尊重。

我猜余秋雨的主要目的,不是谴责帝王的昏庸和那些如蝼蚁般的千古罪人,更多的是警醒世人对本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用力去描绘它的美,越是想告诉世人它是如此地脆弱,也是如此地伟大,它凝聚着祖先们的智慧,也包含着他们对我们寄予的厚望,我们怎能丢失? 

然而 ,在我看来,整个民族对于文化保护持着一种不熟悉甚至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古老城墙上的刻画的“某某某到此一游”,景区里随地腐烂发臭的垃圾,本国的传统节日的名衔被他国轻易地夺走等等。也许在若干年后,这将被我们后代指手画脚,而我们则被视为历史舞台上滑稽可笑的小丑。

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除了作者身上对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还因为其中的凝练的语言美和清丽的意境美。余秋雨的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刻画得丝丝入扣,我能在字里行间感觉到清风轻轻拂过脸颊,细雨滴落在发丝,亮晃晃的夕阳倒映在瞳孔上,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学富五车的他以一种略带凄美引人入胜的描绘,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雕刻一段又一段文化发展的轨迹和清晰明了的文化图景,其中又透着他对这些现象的思考,让人接受,也发人深思。

 

合上书本的时候,我在想,因为不了解这份文化的厚重,因为习惯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的冷眼旁视,是否我们也像那位道士一样,沦为这罪恶背后的助推手?

在愤世嫉俗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面前摆着着传承和保护文化的重担,是否真的能说到做到而不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在我眼里,文化之所以苦,是因为我们害怕文化毁灭,却又害怕承担责任。

自古以来,一代接一代的文化传承,像一个越滚越大的巨型雪球,令人望而生畏。一个人的肩膀在偌大的文明面前显得太渺小太渺小,但只要每个人都愿意把肩膀送出来,十三亿个肩膀足以支撑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我们无法控制十三亿个肩膀,但我们能控制属于自己的肩膀。关键是,你能不在乎太多的得失,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把肩膀借给它吗?

愿你我能成为这文化苦旅中的旅人,然后相知相遇相扶持。


觉得OK的话请点赞~更多的学习技巧,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从心理学和文学的角度,为你破解生活密码。

微信公众号:文学有毒

做全网最幽默的文学解读频道,别轻易关注,小心中毒。

第2个回答  2018-06-28
个人非常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也经常向人推荐
第3个回答  2018-07-05
秋雨含泪,兆山羡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