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如题所述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

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参考资料:边城-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5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

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扩展资料: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外公因为女儿和那个军人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她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动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2]。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11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悲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悲剧,一种是无缘故、无因由的悲剧。前一种悲剧的形成,往往出于某特定势力的推动,在这样的悲剧故事里,你可以找出具体的一个或一群“反派”;后一种悲剧却纯粹由命运的捉弄所造成。

后者反而更为深刻,因为回头追溯时,你会发现你无法谴责任何人,能体会到的唯有宿命巨力之碾压、个人生命之脆弱。《边城》就属于这后一种。

题主的疑问,也曾是高中时期我的疑问,《边城》中无一坏人,为何他们都不幸福?翠翠那样美好的姑娘,为何得不到理想的爱情?思索许久后我渐渐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人的品性是否善良,与他的遭际是否幸运,原本就没有任何联系。悲剧常常是以不可抗力的形式降临在人生命中的,不一定非要有个理由,就是阴差阳错。就是阴差阳错。

如果非要追究出个理由,或许只能说,在《边城》所描写的纯“自然”的社会中,人的悲欢离合也只能沿着纯“自然”的轨迹发展,刻意的努力会破坏作者所试图营造的“自然”境界。

当然,他们不是完全不努力:翠翠的爷爷始终为翠翠的婚事着想,天保与傩送也曾对心上人展开追求,但他们的努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天保溺亡,老人病逝,傩送远走,接连不断的事件使那有限的努力终归空无,只余遗憾。

至于翠翠,在经历爷爷逝世的巨变之前,完全处于混沌未开的消极状态。虽然朦朦胧胧意识到内心爱情的萌芽,她却从头到尾都没真正参与过关于自己婚姻的规划,甚至不知道爷爷与兄弟二人为此所做的一切。

最后她被迫独立,自我意识也得到觉醒,可落到她手上的,是难以挽回的破碎局面,除了被动等待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翠翠也再没有别的出路。

在中国未经外界干扰的乡土社会中,存在千千万万这样的悲剧。与其说这些悲剧是惨痛震撼的,不如说它们是平静惆怅的。它们中间没有太多曲折动荡,亦毫无离奇色彩。它们本是俗世生活与凡人命运的折射。

它们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3个回答  2018-03-24

一、《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二、作品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三、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第4个回答  2013-08-28
翠翠的形象分析
(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
身与极致。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祖孙俩相依为命,
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
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
看着老人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
钱,过着勤俭、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
化,作者细腻地展示了这个少女情窦初开时充满爱的心灵,她喜欢
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上插朵野花,乐于听人唱歌,因为在一
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至此,作者向
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
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而在傩送远走,渡船老
人又溘然长逝后,翠翠怀着对老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
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
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采”,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着传统的方式,平
和地生活着、等待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通过这一人物在
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
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