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襄樊之战如何?

一代武圣关羽,因为这而威震四海,也因为这而丧身,这场战役到底关羽做了什么呢?对还是错呢?

魏国总兵力不足6万(其中3万被汉水所淹),关羽的总兵力为5万。
一、魏国的参战兵力
在襄樊之战中,魏国投入的兵力有三部分:曹仁部(含庞德、吕常),于禁部,徐晃部。现在逐一分析其兵力。
1、于禁七军的兵力
于禁所领的七军,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因原曹仁兵力太少,故赶来援助,这部分兵力较为明确。
据《华阳国志》记载: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可见,于禁的七军共三万人。
有人对此疑问,他们总觉得,七军被大水淹掉以后,仅关羽就俘虏了三万人,按说于禁原来的兵力超过三万吧?
其实不然。
第一,于禁军被水淹之前,在樊城外围与关羽有所战斗,战况并不激烈,且有庞德部支持,兵力没有损失,反而极可能将关羽军消灭了部分。史载庞德曾用箭射中了关羽的额部,看来,关羽在这些零星的战斗中是吃了亏的。
第二,水淹七军之时,汉水溢出河道,倾泄在樊城周围的战场。照道理,关羽是水陆联合作战,关羽步骑军必屯军在汉水不远,而于禁屯在较为远离汉水处。当水势到达于禁军营时,必然变缓。好比用“水龙头”往大池中注水,虽然“龙头”处水势汹涌,但池中水的水位却是缓慢升高的。因此缘故,于禁的三万兵都来得及逃生。他们对周围地形比较熟悉,水位上涨时,纷纷跑到周围的高地上避水了,只会有极少数兵意外死亡。
当然,粮食啊,辎重啊什么的,绝大多数都被水淹掉了。
第三,天亮时,关羽用水军来攻,因为于禁军都在高地上避水,没有抵抗能力,于禁下令投降了。只有极少数如庞德尚在顽抗。登高战死的,显然是属极少数。
如果将两个“极少数”(淹毙+登高战死)忽略不计,则于禁的援军正如《华阳国志》所记载: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引号为本人所加)
2、曹仁部兵力
曹仁屯樊的兵力有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
据《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曹仁部在樊城才几千人,根据三国志的用语习惯,可能仅两三千人,最多不超过五千人。
属于曹仁部的兵力,另外尚有:襄阳城内吕常所率的兵力、及在樊城外与于禁部联合作战的庞德部兵力。这两部分兵力推测起来也不会多。
三部分兵力总和,以一万人计算比较合理。
有一种论点,为了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硬说曹仁原来的兵可能不止一万,这一万兵是被关羽打败之后剩下的。“关迷”们为了证明曹仁兵力宠大,搬出《武帝纪》中的“初,曹仁讨关羽”的记载,硬说曹仁原本打算进攻江陵,因此必然曾有一支宠大的军队。
这种论点是极其荒谬的。
第一、当时魏国并无进攻江陵的战略
曹仁部屯樊城的阶段,魏国在东线连年与东吴作战,后来又在汉中与刘备作战,兵力已经吃紧了,再加上魏国内部不断出现叛乱(仅《曹仁传》记载,就有苏伯、田银,侯音等部的叛乱。此外如魏讽、孙狼的叛乱也在此期间),短时期内不可能有进攻江陵的打算。须知,要进攻江陵,就要打算消灭整个关羽集团,这显然属于重大的军事行动,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是不能轻意发动的。
第二、《武帝纪》中的所谓“讨关羽”,并非指进攻江陵,仅有“抗击关羽”之意。
先看史料《三国志 武帝纪》:
(218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再对照一下《三国志 曹仁传》的记载: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对照《武帝纪》与《曹仁传》可知,所谓“曹仁讨关羽”,指的仅仅是曹仁镇守在荆州,抗击关羽的进攻(或骚扰)而已。
《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有多处是这样使用“讨”字。譬如,后来诸葛亮北伐魏国,魏国抗击诸葛亮的入侵,用的词汇就是“讨亮”。这里的“讨亮”,并不是指发动兵力进攻蜀国的诸葛亮军,不过就是抗击诸葛亮入侵而已。
另外两个例子,
《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这两处,都把曹仁在樊城抗击关羽,称为“讨关羽”。
第三、曹仁在樊城所屯的兵力,本来就很少。
前面引用《曹仁传》: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曹仁仅几千人的兵力,没打多少时间就“粮食欲尽”了,可见原本粮食就不多。因此,樊城之前不可能屯有宠大的军队。再说,樊城是个小城,也无法屯集太多的军队。
3、徐晃部的兵力
徐晃的军队,史料记载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这部分兵力大多临时征集的新兵(《徐晃传》“晃所将多新卒”),人数少,战力差,所以曹操明令“须兵马集至,乃俱前”(《徐晃传》)。
第二部分是曹操陆续派遣的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每营以千计,约一万二千。
这两部分兵力总和,以1.5~1.8万计算较为合理。
总和以上三部分兵力,襄樊战役中,魏国参战兵力为:
曹仁部(含庞德、吕常军)一万,于禁部三万,徐晃部不足两万,合计五六万兵力(其中被大水淹掉三万兵)。
二、蜀国的参战部队
关羽进攻襄樊的兵力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期进攻襄樊的兵力,第二部分是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又抽调的后续兵力。两部分兵力的数量,史无明载,分析如下。
1,首先估计一下荆州地区的总兵力
刘表时期荆州兵力为十万以上,关羽所督荆州少了北部,后来又失去了东部,但荆州北部的兵力如刘备部、刘琦部都归了刘备。东吴夺荆州东部时,215年,关羽一次就出动三万部队,荆州地区总兵力自然比这个要多出许多。
参考一下,刘备死时,蜀国兵不满五万,但七年以后,仅靠一个益州,兵力就暴长到13 万之多。荆州有良好的基础,刘备刘琦赤壁战前就有两万兵,后有刘表的“降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溃散,有数万兵源可以利用,且荆南四郡被战争破坏极少,可大量征兵,前后有近十年的时间,恢复到十万不成问题。
考虑到被刘备、诸葛亮先后带走了约四万,算下来,219年关羽在荆州有近六万人,是很合理的。
此外,215年刘备从蜀中来争荆州时,带了五万兵,是否全部带回去了,史无明载,或许留了部分兵给关羽了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219年荆州全境的兵力以6万计算,是个客观的估计。
2,关羽第一波进攻襄樊的兵力
这部分兵力,至少有三万多。依据是:
第一,魏国派了三万兵来援助防守。
用兵的规律,处于防守时,有以逸待劳、后勤便利等优势,其用兵数量一般少于来犯的进攻兵力。如果关羽兵势不大,就不必派三万兵来援助,须知当时魏国刚刚在汉中失利,兵力并不富裕啊。(当时的魏国并不知道来进攻的关羽,竟然还被后人封为“武圣人”啊,呵呵)
譬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力浩大,魏军也只派了五万兵(根据诸葛亮所称,这个五万兵少于诸葛亮的兵力)。
第二,关羽远出主动进攻襄樊这类坚固设防的城市,且明知魏国会迅速增派步骑来援,如果没有三万以上的兵力,纯粹就是找打。
3,关羽第二波增援的兵力
由于东吴假装与关羽友好,使关羽丧失警惕。为了攻取樊城、襄阳,关羽不断地调拨荆州守军开往襄樊前线。
事见《三国志 吕蒙传》: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此处,“稍撤兵”,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逐渐撤兵”之意。
这部分兵力不会很少,估计应有一两万人。依据如下:
第一,荆州后方的兵力几乎被抽空,使傅、糜不战而降。
虽然傅、糜两人对关羽很不满,但也不会因此就要主动背叛刘备。何况,关羽进攻襄樊以后,还委二人以重任,可见,关羽与傅、糜二人的关系也并没到水火不容的程度。如果荆州的兵力充足可堪一战,他们是不会轻易投降的。三国时,有几千人守城,就很难迅速攻下,这种战例很多。因此,关羽撤兵以后,荆州全境兵力以一万为上限(但是呈分散配置)。
作个减法,荆州总兵力近六万(以6万计),第一波带走了三万多(以3.5万计),最后剩下的最多一万(以1万计),可见,第二波兵力有一两万人(以1.5万计)。
第二,《吴书》大记特记了吕蒙、陆逊是如何欺骗关羽的。
《三国志 吕蒙传》:
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三国志 陆逊传》有大量篇幅记载此事: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此处略去几百字)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可见,吕蒙、陆逊对关羽的忽悠,效果很显著。使关羽把原本守卫老家的兵力的很大部分,都分批撤到襄樊前线去了。
这部分兵力,以“一两万人”计算,显然是恰当的。如果这部分兵力太少,《三国志》就没有必要大书特书东吴如何如何定巧计欺骗关羽了。
第三,关羽能同时包围襄阳和樊城两座城,还要分出水军控制汉水,没有充足的兵力(四万以上)是难以办到的。
关羽围城并不是全靠大水的帮助,水退之后关羽继续围城,直至被徐晃击败才撤樊城围。
第四,关羽的兵力,第一波3.5万、第一、二波总发兵以五万为下限。但考虑到关羽经作战损失、徐晃打击、东吴攻心之后,竟然全军溃散,因此估计关羽前后用于进攻襄樊的兵力不会多于五万。
总和关羽第一波第二波攻襄樊的兵力,蜀国参加襄樊战役的总兵力,约五万。
总结全文,襄樊之战魏、蜀两国参加兵力如下:
魏国总兵力不足6万(其中三万被汉水所淹),关羽的总兵力为5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30
赤壁之战后,曹操并未完全退出荆州,仍占有南郡北部,设置襄阳郡。襄阳、樊城在汉水南北,互成犄角,是曹操保卫中原的要地,故特派其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驻守。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刘备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双方矛盾暂时缓和。二十四年三月,刘备占汉中,杀夏侯渊,军势达到鼎盛,是年初南阳地区吏民反曹,也与在荆州的刘备大将关羽有过联络。同年七月关羽就出兵争夺襄樊,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创造条件。曹操得讯,派徐晃屯兵宛城声援曹仁,又派于禁、庞德前往襄樊助守。曹仁命于禁、庞结营樊城以北。这时一连下了十多天大雨,汉水暴涨,于、庞只得避居高阜之处,樊城被洪水包围。关羽的水军本来精强,就乘战船猛攻,于禁被逼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

关羽猛攻樊城,城内曹军十分恐惧,但曹仁与诸将决心固守。曹操在部署军事抵御的同时,又派使者去见孙权,拆散孙刘联盟,孙权复信同意称藩,偷袭关羽后方。曹操又把此信内容故意透露给关羽。关羽对这一消息是否可靠正在犹疑时,孙权果真实施偷袭,曹军又进行猛烈反攻,关羽不得不退兵回救江陵,致使这一战役功败垂成。
第2个回答  2013-08-30
以区区荆州三郡(其他的都不属于蜀国)对抗曹魏和东吴的联手,

率周仓、廖化之流对抗曹仁、满宠、徐晃、于禁、庞德、吕蒙、陆逊、朱然、徐盛、丁奉、诸葛瑾等人

背后还有盟友背叛、留守大将投降(那可是刘备的小舅子)

就是神仙也难以取胜啊
第3个回答  2015-05-22
襄樊之战:关羽总兵力3万多,魏吴联军25万,我熟读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个是最客观的数字。注意,仅魏国被俘的降卒就有三万多,加上被淹死的,被杀的,后期增援的,总兵力不下18万,东吴攻荆州,兵力不下7万。
第4个回答  2013-08-30
最后当然是关羽胜利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