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不要字典上查的。易懂就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15

释义 zhī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之”的解释,初中以3、6、7常见
高中再加上1、8、10


释义 ér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 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不能用也。”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而”的解释
中学以④的1、2、3、4、5为常见
第2个回答  2013-09-15

之  大多是助词和代词

助词 1.取独(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般用于主语与谓词之间

        2.宾前标志  判断句子是不是宾前就可以了,宾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后面,比如[漂亮的你],【你漂亮】就是宾前了

        3.补音节,不议   这个很少,但很重要。【项脊轩志】中有一个

代词  就是【他】【它】【他的】以此类推

动词   这个比较特殊  翻译【到】            【逍遥游】中【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基本是连词

    顺接

    转接

    修饰

    并列

    递进

自己看一句话就分析【而】前后是两个动作还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是【修饰】,两个动作先分析是先做了哪一件再做哪一件【顺接】,同时做【并列】,先做前一个,后面却做了与前面相违背的事【转接】,【递进】指程度加深。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谢谢。

第3个回答  2013-09-15
“之”的、 语气助词,无意义、代词,三人称、
“而”1,表转折 2,助词,无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