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剪"梅,这个量词"剪"是怎么来的??"梅花三弄"的"弄"又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下面转的是一位强人的答案,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的答案,可以去一下网址看看。全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剪梅此调从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得名。宋人称一枝为一剪。又韩淲有“一朵梅花百和香”,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双调,正体60字,上下片各6句3平韵。词谱如下; +〡- - +〡○,+ + + +,+〡- ○。+ - -〡〡- -,+〡- -,+〡- ○。 +〡- - +〡○,+ + - +,+〡- ○。+ - +〡〡- -,+〡- -,+〡- ○。 再录周邦彦《一剪梅》如下: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梅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与词谱和周邦彦词对照,上例“三剪梅”首先是平仄韵混用了。平仄格式自然也多不合律。 上例“三剪梅”虽是平仄韵混用,实际在体式上是采用了区别于正体的“别体”。 据《词律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4页词调介绍说:《词谱》:“此调以周词、吴词为正体,若卢词、张词、蒋词之添韵,曹词、李词之减字,皆变体也。”这里所说的“张词”,即张炎的《一剪梅》。此体为“变体”,双调60字,上下片各30字6句4平韵2叠韵。为对照分析,兹录如下: 剩蕊惊寒减艳痕,蜂也消魂,蝶也消魂。醉归无月傍黄昏,知是花村,不是花村。 留得闲枝叶半存,好似桃根,可似桃根?小楼昨夜雨声浑,春到三分,秋到三分。 通过对照比较,我们可见上例“三剪梅”显然是采用了“张词”体式。除了已经指出的问题,还出现了诗家大忌的“三平调”,如咏敬一丹词中“八方呼应声音篇”句为平脚句,连用“声音篇”三个平声字,形成了“三平调”;咏崔永元词中“大智若愚得人缘”句也是平脚句,连用“得人缘”三个平声字(按现代汉语声韵),也形成了“三平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词是采用古体诗韵,如“留得闲枝叶半存”句中的“得”字属古体诗韵入声“十三职”韵部。这是与采用现代汉语声韵创作古体诗词的根本不同之处。不了解这一点,最易造成失律。 词,就它的内容说,就是抒情诗,是诗的一种(从这个意义出发,词人也就是诗人)。就它的体制说,则比诗体要复杂得多。因为词本是曲子词(歌词),是要依照词调(也叫词牌)来填写的。每一个词调都有特定的形式格律。即使有所创新和突破,也是要遵循形式格律的基本原则。《词律辞典》第1374—1377页所载《一剪梅》例词十体皆为平韵,无一仄韵,或平仄韵混用。其中清毛奇龄截用张炎“剩蕊惊寒”词之一半,故名《剪半》,但不失声韵之严格规定。兹照录如下: 光宅坊前十字街,梅子花开,杏子花开。钿头栎子有人猜,恐是铜钗,不是金钗。 由此可见,《一剪梅》虽可“剪半”,但词的声韵的规定依然特别严格。形式格律不是随意可以突破的。转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82347.html

梅花三弄简介  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梅花三弄一曲,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徵位(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上重复了三次,故曰“梅花三弄”

[baiduck百度参考]追问

谢啦~

追答

满意答复,不要追问吧?祝你顺利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6
修梅要用剪刀么追问

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