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参加早朝的流程是怎样的,什么级别的官才有资格参加?

如题所述

唐玄宗晚年逐渐怠政,尤其是杨贵妃进宫之后,更是沉溺于享乐。白居易《长恨歌》有诗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在封建社会,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被称为上朝。而早朝,更是一个很重要的处理国事的群臣集体性活动,尤其是想要励精图治的皇帝,都会特别重视。那么,都会有哪些官员可以参加早朝呢?

《唐六典》记载:“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意思是凡是在京的官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来参加早朝。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每天都要参加早朝。

唐朝地方官,要想参加早朝,至少要五品以上,还要等到皇帝召见或者入京述职时才有资格。五品以下,是没有机会参加早朝的。上朝的时间,大概是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唐朝是十旬休假,节假日不需要参加早朝。

宋朝神宗元丰改制后,早朝改为日参、六参、朔参和望参共四种方式。门下省起居郎、中书省起居舍人及尚书省侍郎、御交中丞以上,即侍从官以上,为“日参官”,也即每天都要参加早朝。三省和御史台官、寺监正副长官以上,即京师百司以上,为“六参官”,也即逢一日、五日参加早朝;寺监丞、大理评事以上,包括暂无差遣者,为“两参官”,即朔参官和望参官,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参加早朝。

后来,宋朝社会安定,边境安宁,皇帝慢慢懈怠,有些皇帝隔一天上一次早朝,甚至一个月只上朝三次,分别是在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

唐宋时期,如果朝廷处罚官员,一般就是贬到外地,因为以后参加不了早朝,便获得不了朝廷相关的信息,仕途上很难进步。

到了明朝,因为朱元璋比较勤政,下令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参加朝会,这样,上朝人数一下子增多。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

明朝参加上朝的官员,官职有大有小。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是一品和二品,六部侍郎是三品,这些官阶都比较高。也有一些官阶低的小官,也可以上朝,像六部给事中是七品,都察院御史也只是六七品而已。而地方官,只有四品以上才有资格上朝。

清朝官员上朝时,官居一品可以站在殿内,朝见皇帝,官居二品则需要在殿门外恭候,官居三品则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有资格,参加朝会。清朝十天举行一次早朝,但是清朝皇帝大多勤政,实际早朝次数要多远远于规定。

中国古代社会,是礼法社会,等级比较森严。因此,关于早朝,也有一整套流程和详细规定。以明朝为例,参与早朝的人数最多,最多时可以达一千多人。

明朝官员上朝,需要佩带出入宫廷的牙牌。参加早朝的大臣,必须起的很早。大约凌晨三点,就要到达午门外等候。为了方便上朝,大臣们大多选择在皇宫城南居住,“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午门为紫禁城正门,大门为皇帝御用,平时不开。午门左右两边,各有小门,被称为左、右掖门,文武百官由此入朝。

起初上朝时,群臣争先恐后,拥挤不堪。后来便制定了入朝顺序:“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

午门上设立有钟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第三通鼓响过后,也就是卯时(大概5点左右),百官则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由掖门依次入内。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

皇帝坐上宝座之后,鸿胪寺官员“唱”入班,文武大臣则分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行一拜三叩之礼,礼毕,才昭示着早朝的开始。

首先,鸿胪寺官员先出列,上报入京谢恩、离京辞官的人数。这些官员,都需要提前报备给鸿胪寺。如果这些大臣有位高权重或者有功劳者,皇帝如果召见,那么他们便会入殿觐见。否则,则只能在外面行五拜三叩之礼。

如果当时边关有军事活动,接着便是上奏边关战报。《明孝宗实录》:“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接下来,便进入主题,上奏政事。并不是每个官员都要奏事的,要不然,早朝时间不够。有事启奏的官员,需要提前写好奏本。上奏时,先迈步出班,然后到御前跪下,这时才可奏事。奏事时,还要用官话,大声朗读奏章,读完之后,才可回到班列。

整个早朝期间,会有专门的纠察御史在一旁监督,只要是有人咳嗽、吐痰、衣冠不整、仪态不雅都会被记录下来,上报处理。

等各官员奏事完毕之后,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然后皇上退朝,其次百官才可陆续退朝,回各部门衙门处理政事。

可以看出,整个早朝还是很威严,规矩很多的。而早朝,也通常被看做皇帝是否勤政的风向标。勤政的皇帝,自然坚持早朝,像朱元璋时期,即便遇到恶劣天气,也很少罢朝。而清朝的康熙、雍正,除了早朝,还专门开设了午朝。

但是,也正是因为早朝比较正式,规矩较多,有些皇帝不愿意参加。像明朝嘉靖和万历皇帝,竟然二十多年不上朝。因此,被很多人批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参加早朝与否,并不是好皇帝的必要条件。

嘉靖皇帝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经常批阅奏章到五点多。而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继位时就想做中兴之主。经常披奏章到1点多,早朝也从未中断,但是明朝最后还是在他手上灭亡了。

文:墨羽翩翩

参考资料:

【1】《明孝宗实录》 明官修

【2】《唐六典》唐官修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封建社会中,早朝是大臣们向君王汇报工作、奏事议政的群体性活动。以唐朝举例,五品以上的官员是可以参加早朝,上朝主要流程是对国事启奏,皇帝会派纠察御史在旁记录,然后鸿胪寺官员唱奏结束后,方可退朝。各部门处理政事。

一、古代的早朝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天子和大臣们每天早晨要进行一项汇报性的集体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是让皇帝知晓每一天官员的工作情况。这就称之为上朝。 唐朝时,凡是在京的官员,每月初一、十五都必须要参加早朝。其余人员凡是五品官级以上也是要到场的。宋朝之后,由于国家安定,皇帝有所懈怠,故隔一天上一次早朝,但是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是必须要上早朝的。明朝之后,由于朱元璋较为勤政,所以早朝的次数及人数也会大大增加。当时的朝会分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三种。清朝之后的官员上朝每隔十天举行一次,不过皇帝多勤政,所以次数上要远远高出规定。

二、官员入朝

中国古代是礼法社会,所以在森严的等级面前会决定的某些官员是无法参加早朝的。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是可以参加早朝的,九品以上官员是必须每天参加早、朔朝。地方官员要在五品以上的官职之上,大皇帝召见入京才述职才能上朝 。宋代之后,只有两参官和六参官才可参加早朝,一般官员则只需固定上朝日期来上朝。清朝之后,皇帝规定地方,官饰品之上可上朝,官居一品可在殿内,二品在殿门外恭候,三品之下则无资格参加。

三、早朝流程

参加早朝是有一套详细的流程规划的,在人数上参加早朝时的人数可达千人,这就要求出入宫廷的大臣需要佩戴牙牌,参加早朝的曾需要在很早的时候在午门外等候,文武百官在紫禁城正门出入,进朝后的顺序是以将军先入 ,后百官跟随。皇帝会在卯时入殿,百官须依次从掖门进入站好,鸿胪寺官依次唱入班,文武大臣分成两侧进入御道,行一拜三扣之礼后正式开始早朝。鸿胪寺官先会上报入京官员,是否有权高位重者如需皇帝召见则会进入内殿,接下来进入主题上奏政事,各个大臣提前写好奏本,然后在御前跪下,大声诵读自己的奏章,读完后方可回到自己的班列位置。等奏事全部读完之后,鸿胪寺官唱闭奏事后,皇帝退朝,各官员依次退朝,回到各个部门处理政事。早朝可以说是一个君主是否励精图治的重点表现,是国家治理的必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