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会成“孔乙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1
一位211大学的女毕业生,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最终无奈地成为了一名酒店保洁员,每月的薪资仅为2800元。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似乎这类新闻已变得日益常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和内卷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后失业的情况愈发严重,这正是近期备受热议的话题——“孔乙己”现象。如今,有多少人步上了孔乙己的后尘!
官方媒体对此发表评论,呼吁大学生应放下身段和尊严,去从事低收入或蓝领工作,建议他们脱去孔乙己式的外衣。这一观点遭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讽刺和嘲笑。这是怎么了?难道教育的意义真的消失了?家长和孩子付出了无数的辛劳、精力和金钱,最终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
回想我们上学时代,常听到这样的励志语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现实却与我们所认知的截然不同,残酷而悲哀。我们从小接受教育,学习文化,只为改变自己和家庭,可是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父母投入了大量资金,孩子们牺牲了青春,最后却不得不放下所学的知识,去从事门槛低下的苦力工作。这一切的努力究竟为了什么?多少孩子和家长因此感到心寒。
北大的一名高材生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保安,每月薪资四千;一名硕士为了赚取一万多元,不得不送外卖,每天工作13个小时;还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厂,从事无需技术的体力劳动。读书似乎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感觉上他们只是接过了父母的“班”,从事着与他们文化水平不符的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