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有几个外国人?

如题所述

南充常住100多名外国人 “改革开放初期,到南充来的外国人几乎没有。”市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孙杰回忆。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一度紧闭的国门,也打开了南充与世界各国交流的窗口。1978年,南充地区各县(市)确定了外事工作人员,逐步展开外事工作,主要从事对外经济援助和少量的领事馆工作人员涉外事务。据市外事台侨办提供的资料,1980年9月,西南石油学院聘请的首批外籍教师到校任教;4年之后,当时的南充师范学院聘请的首批外籍教师到校任教;再往后4年,南充地区教育学院聘请的首批常住外教到校任教。
   张思国告诉记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高涨。1990年前后,川北医学院引进了一名外籍教师,给学生教授英语口语。“当时引进外籍教师的手续很复杂,审查也十分严格。”虽然现在也有必要的程序,但比起当初,已经减省了许多。
   1987年,南充地区外事侨务办公室和旅游管理办公室还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孙杰就是当年1月到该单位工作的。“当时外教也不多,大概也就三四个人。”那时候,一年到南充的外国人也就十来个,主要是前来考察投资环境。到来之前,必须由省外事办批准,由地区外侨办统一接待。
   2005年秋,川北医学院一下子就招收了29名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美国的医学留学生,次年又招收了49名留学生。
   孙杰告诉记者,目前在我市常住的外国人有100多名,包括外教、留学生和投资者。不仅驻市高校有外教,一些中小学、幼儿园为了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也聘请了外籍教师。除了常住南充的外籍人士外,我市每年还要接待前来观光旅游、投资考察、文化交流和记者等外国人上百人次。
外国人在市民眼中不再“神秘”
   “在我们学校呆得比较长的是从加拿大来南充的韩松、章林夫妇,差不多在南充生活了10多年。”西华师大新闻与传媒学院老师吴晓川告诉记者:“那时南充的外国人不多,同学们对他俩感到十分好奇。”
   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的周女士回忆说,第一次看见韩松出现在校园,同学们都忍不住好奇地打听:这是哪个国家的呀?怎么跑到南充学校来了?“韩松当时肯定感受到了无数双好奇的眼睛。”周女士打趣地说:“说实在的,大家都感到神秘,有的同学顾不得礼貌,明明走过去了,还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重新折回去瞟上两眼,近距离看看外国人的高鼻子蓝眼睛跟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有一个场景,周女士印象很深:韩松经常用专门的婴儿抱兜把女儿挂在胸前,甩手甩脚地走在校园里。“当时就有不少人指指点点,说哪有这样带娃娃的,太粗心了。其实,现在很多年轻的家长都在学习外国人这种比较随意的带孩子方式。”
   随着国门打开,在南充生活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南充各大景点经常会出现外国游人的身影,大街上也时常能看到不同肤色的外国朋友和普通市民一样逛街、购物。市民们从内心里接纳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把他们当成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的“一家人”。人们不会再像最初见到外国朋友时那样前呼后拥“看稀奇”,用仅会的英语单词,调侃似地跟人家说一声“hello” ,也不会不讲礼节地胡乱对他们高喊“How do you do?What’s your name?”一些没头没脑的“问候”。搞得人家很紧张,正准备接话,结果问候没了下文,打招呼的人嘻嘻哈哈偷笑着走开了。
涉外定点饭店淡出
1990年,孙杰负责接待了第一个来自国外的汽车旅游团。“当时这些人就住在炼油厂的白鹭宾馆,因为那是条件最好的涉外定点饭店。”
   这个由22名德国人外加一名中国全陪组成的汽车旅游团开着好几辆房车,其实只是途经南充前往成都而已。但根据当时的规定,仍由地区外事侨务办公室负责接待,而且必须住涉外定点饭店。孙杰介绍说,当时南充市仅有3家涉外定点饭店,白鹭宾馆、果州宾馆和北湖宾馆。各县招待所都是涉外定点饭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大概只有一百多吧!这个问题很晕~怎么能具体的说出来呢?大能大概!一两百都有可能!平时也有见到卖小吃的外国人,好像是非洲的~很黑!是卖糖的~麻烦采纳我哦 我也是南充的
第2个回答  2013-09-23
出入境管理局 去查查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