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才理解父母不叛逆父母要怎么做

如题所述

青春期,一个让无数家长头疼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达到一个峰值,那个幼年时期对父母充满崇拜,把父母视若偶像而言听计从的孩子,突然之间就变了个人,经常做出种种叛逆父母的行为;又因为体内激素的缘故,做事偏激。
家长们或打或骂或泄气,更有甚者还把孩子送到诸如豫章书院等“好学生训练营”,最终酿成一起起悲剧。
可实际上,要让这些孩子重回正道,往往需要的是赢得孩子的尊重。
赢得孩子尊重的父母,才能重新做回孩子的偶像,赢回孩子的崇拜。
赢得孩子尊重的父母,让孩子变成父母的“小迷弟”
一般热衷于追星的男女粉丝,我们戏称为“XX明星的小迷弟、小迷妹”,孩子天生是会“追星”的,但不同于青春期的孩子的是,无论是钢铁侠蜘蛛侠,还是某晗某幂,都不及父母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的星光璀璨:
年幼的孩子总是对父母言听计从,当听到别人说父母坏话的时候,总会一副气鼓鼓的模样,并且再胆小的孩子都会极力维护自己的父母,并且费尽心思想得到父母的认同、赞美。
今天要讲3位让孩子变成自己“小迷弟”的故事,当孩子重新崇拜父母,叛逆就不复存在。
《十月围城》--用实力获得孩子尊重,同时助推孩子成长,而不是用武力
在电影《十月围城》里面,儿子李重光对父亲李玉堂一向言听计从,在父亲面前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模样,但这些都是表面的,暗地里李重光参加了父亲反对的、充满危险的革命事业。
终于在一次游行中,李玉堂发现了儿子参加革命的事实,怒不可竭地当场和儿子起了争执,想把儿子拉回家。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表现得对自己是那么害怕的儿子,居然敢忤逆他,并且凶狠地对自己嘶吼着--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情。
而且儿子口中的那个“亡国奴”,不正正是在骂他吗?不正正是暗喻他的懦弱吗?
和所有把孩子成绩不好转而怪罪游戏开发商的父母一般,李玉堂没有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转过头去找孩子的恩师、自己的挚友撒气,怪罪挚友为什么要让儿子加入这么危险的事业中,
反复强调着“我五十岁才有这么个儿子!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而在挚友失踪,见证了革命的轰烈和势在必行之后,李玉堂开始鼓起勇气,代替挚友执起了报馆的大旗,投身于革命事业中,这一幕让儿子看见了。此时李重光看向父亲的眼光十足就是一个“小迷弟”。
晚上回家后,在此前争执中被儿子摔坏的怀表已经修理好放在他的桌面上,并且儿子还十分诚恳地给父亲倒上了一杯酒--而在之前,儿子是情愿偷偷躲起来自己吃饭。
儿子的这一举动,让这位父亲醒悟了--他已经不是那个懦弱的、总是依赖自己的孩子了。
李重光拿起了酒杯,敬了儿子一杯--这也是此前从没有过的事情,而见到父亲的这一举动,儿子李重光眼里再次冒起了“小星星”。
这对父子关系的转变时刻,恰恰就是父亲用实际行动来赢得孩子尊重的那一刻,逗趣点来形容,这位父亲在实力碾压自己的儿子,向儿子证明:你大爷还是你大爷,重拾自己在孩子心中曾经的高大形象,并且帮助儿子走出对父亲的恐惧,变成了认同。
而儿子呢?
他从过去单纯的害怕自己的父亲,再次变成了崇拜自己的父亲
。当父亲与他交代外面不太平,不要出去的时候,他也由衷地应诺,叛逆从这个孩子身上消失了。
是啊,其实父母的社会力量、社会经验等远超孩子,但却鲜少有家长给孩子正确地展示过这一点

《叶问4》--用理解赢得孩子的尊重,而不是用情感勒索
在电影《叶问4》里面,叶准是一个十足的坏小孩,因为打架而被劝退面临无书可读的状况,身患癌症的父亲叶问,在听说了美国留学的出路之后,不管儿子是否同意,一意孤行地前往美国给叶准找学校。
在美国期间,叶问每天往家里打电话,叶准都是“已读不回”的状态,他始终怨恨自己的父亲,为什么非得让他读书,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武师--叶准一直崇拜着父亲的拳师形象。
直到后来,肥波告诉叶准,叶问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时候,叶准哭得一塌糊涂,并且承诺一定听父亲的话,一定好好读书。
这本该是一个圆满的亲子结局不是么?但令人意外的是,在经历了与万宗华的女儿相处之后,他明白了自己能帮助孩子的并不是读书,而是顺势而为。
叶问没有用自己的病痛来勒索儿子上学,反而尊重起了儿子的意愿,从美国回来之后,亲自教叶准咏春,两父子的矛盾得以解开,而儿子叶准,也展现出了与此前叛逆状态完全不同的一面:积极而充满动力。
面对叛逆的儿子,大部分父亲在力量上仍有着绝对优势,可以把孩子打怕了、打怂了、屈服了,然后不情不愿地去上学,而之于叶问和叶准,若是真要用起打骂教育,叶准估计要“跪着喊爸爸”。
面对叛逆的儿子,家长们或许会控诉孩子:“我为你付出了所有,你就这样忤逆来报答我吗?”,而之于叶问和叶准,身患绝症时日无多,是情感勒索中最强大的武器。
但是他既没有动武,也没有动情,而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同时用自己仅存的、擅长的来辅助孩子成才。
所以他获得了孩子的尊重,并且同时也帮助了孩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是啊,其实孩子有什么理想我们真的无法左右,我们唯独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力量、优势,帮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志同道合的弯路。
淅爸的转变--成为孩子后盾,而不是给孩子二次伤害
这一小节,是淅爸自己的故事,我与我的父亲。如果说李玉堂、叶问是虚构的人物,那么这一节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我的父亲没有如李玉堂、叶问般在各自领域般翘楚的实力,非要我形容的话,他就是一个普通家庭里面的普通父亲--没什么大本事,脾气也暴躁,小时候我面临的也是粗暴的打骂教育。
在我进入叛逆期的时候,因为与父亲起了争执,整整3年我没有与父亲说过一句话,我也整整当了3年的坏孩子--无论是家长眼里还是老师、同学眼里。
直到复读的时候,一次我与人斗殴,鼻青脸肿地回家时,其实我是很害怕的,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我知道自己犯了错,可能要被记大过乃至开除,我更害怕面对父母的斥责。
可是很意外,回来家风平浪静,甚至我父亲也没多问一句,我本以为那是冷漠,第二天我才知道什么叫热血澎湃。
斗殴的事情并没有结束,在第二天放学的时候,门口来了很多社会人士,我知道那是对方叫过来的。可没等我出去和他们“拼了”,他们就鸟兽散了,因为警察来了,带头的几个还被警察抓了。
然后我就看到了我的父亲,带着他的几个好朋友(有正经的,也有不正经的)在那门口等我,他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当时一起过来的一位叔叔跟我说:
是你爸报的警,说你被欺负了叫我们一起来护你,我们等了你一个多小时

我爹,还有淅姐、汤丸
当时我一直楞到了回家,回到家后继续愣了一个晚上,才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我所认为的那些叛逆行为,那些以忤逆父母意愿为展现张扬特色自我的行为,是那么的幼稚,在成人的世界里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自那以后,我开始正视我的父亲,那个曾经我认为是“仇人”的父亲,开始尊重我的父亲,就如一夜之间变得叛逆一般,一夜之间我再次变得成熟起来---我不再逃课上网,不再沉迷游戏,不再忤逆,真正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实际上,父母对着青春期的孩子是有很多优势的,完全可以实现碾压,但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征服,而是心服口服。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成为孩子的后盾远比给他们二次伤害要来得有教育意义,如果当年我的父亲先是对我动手动口,再置之不理,那么第二天的情况我估计就是身心俱创,反而对父母更加的幽怨。
能赢得孩子尊重的父母是轻松的,就如我的父亲一样,在此后我从没有让他担心过任何一件事,我们两仍然很少话,但交流的时候,总是会把对方的话客观地听进去。
赢得孩子的尊重,先分清楚爱和控制,而后让孩子喜欢你
大部分家长是爱孩子的,但为什么有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爱会让孩子叛逆?这就是因为分不清爱和控制。
李玉堂很爱自己的独子,他很担心儿子的安危,但是儿子叛逆了;
叶问很爱叶准,他为之默默付出,但是儿子叛逆了;
我的父亲、天底下的大部分父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叛逆了。
我们经常把爱到最后变成了控制,爱和控制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的。
你爱一个人,你会希望他好,希望他快乐,希望他开心;而控制,是你只能按我希望的方式快乐,你不能跟别人快乐,不能用你想要的方式快乐,不能用我不认同的方式快乐,充满着占有欲。
在这点上,李玉堂如此、叶问如此,我的父亲也曾是如此。
当我们醒悟到自己对孩子的不是爱而是充满占有欲的控制,并愿意放下控制重新执起爱时,我们才有机会获得孩子的尊重。
认同--让孩子卸下“刺”的最好方式
在奉公守法的前提下,每个人都享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目标的权利,孩子同样如此。
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理想,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父母的生活方式,只要他们不违法,并且能从中有所收获,收获开心、快乐、过得好,那我们就应该认同他们。
孩子之所以被认为是叛逆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被父母认同。
放下你的不认同,他的逃课、他的沉迷网络、他的打架斗殴,都是他的“刺”,用于保护自己,抵抗父母的否定,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清晰知道这些行为是不正确的。
当父母认同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不需要再举起这些“刺”,就如李重光,当父亲认同他所向往的革命事业时,他就不需要再偷偷摸摸,不需要和父亲争得面红耳赤。
淡化--让孩子感受到被宽容的舒适
青春期是一个成长阶段,必然会发生,同时也必然会消失。势必会消失的,我们为何要执意去强化?
本来就会消失的,越淡化,消失得越快。相反,如果被人反复提起、批评、指责、唠叨,这些问题可能一生都难以得到改变。
因为这会造成孩子一遍遍的心理强化,在孩子大脑的神经回路中留下重重的划痕,再也难以抹去。
就如我的父亲,当他淡化我斗殴的痕迹时,淡化我的一切叛逆行为,不再唠叨、批评、指责的时候,我的叛逆反而消失得越快。
父亲之所以能淡化我的行为,是因为他对我有宽容的心,在彼时乃至当下,我都十分感谢父亲对我恶劣行为的宽容。
允许--赢得孩子尊重的不二法门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变色龙效应”的心理学效应,这个效应的意义是,当我们无意识地去模仿对方的行为时,能更快地让对方喜欢上我们,认同我们,即被默认为“同类”,而“允许”同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与自己是“同类”。
因为允许是理解和接纳,代表着你看到了孩子的内心需要,那么孩子也会在乎你的感受;而不允许代表着不理解、不接纳,无视孩子的内心需要,那么孩子也不会在乎你的感受,他会继续做你不喜欢的事情。
于是,允许让事情变小甚至消失了,而不允许让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
就如李玉堂允许儿子参加革命事业,儿子反而不再那么激进;
就如叶问允许儿子成为拳师,儿子反而变得积极向上充满活力;
就如我的父亲允许我的叛逆,反而让我没有了叛逆的心理;
后来我与当时去护我的一位叔叔聊天才知道,原来当年父亲年轻的时候,他们这一小撮人就是镇上的叛逆份子,与我比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起初父亲不希望我走他同样走过的弯路,而后来他想明白了,允许我犯同样的错误,不经历过怎么会知道有多痛。而不同的是,那位叔叔说,当年爷爷拿滚面擀打了爸爸一顿,而我的爸爸则选择用他的力量做我的后盾。

淅爸寄语:“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的真正含义,不是用“大爷”的身份试图去控制孩子,而是以“大爷”的身份,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做孩子的有力支撑,用“大爷”的力量、见识、经验,帮助孩子走他想走的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