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学教师的素质修养

如题所述

小学教育历来被称之为教育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试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提高小学教师素质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教师素质与小学教师心理素质

  人的素质结构应是一个由自然的素质、心理的素质、文化的素质和社会的素质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是一个开放的、有序的、分层的系统。心理素质处于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智能的开发者,对社会延续与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接受系统、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儿童思想、品德、体质发展、知识经验、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个体知识的启发与人格的塑造,均有赖于良师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和高尚道德情操作为动力。故而教师素质,不仅指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1]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为了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过程达到身心合谐发展的目的,除了必须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和较强的科研素质外,其心理素质在整个教师素质结构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首先:心理素质作为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不仅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的需要,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任何一位小学教师都握着一把开启儿童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是否好用,不仅依赖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层次,更多来自于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

  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温馨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的教育,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据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世界比率。据杭州市心理健康调查,小学生中有心理偏异高达30%,上海对5000多名少年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有27%有心理卫生问题[2]。这些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与一定的社会、家庭原因有关联,更多的是与教师情绪、个性相关联。教师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心目中是神圣崇高的,教师的言语、行为、教学风格都是他们效法的榜样,但如教师经常将各种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动辄训斥、指责,甚至有一些偏激行为,这些都将给学生心灵带来伤害,各种心理疾病与学习障碍将随之而产生。因而,小学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能否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其次,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具体说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足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地发展,以达到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要使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备优良个性与健全人格。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对发展和形成人格起作用。只能用性格来形成性格。”这就是说教师的感情、道德等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任何规章制度不能与之相比和代替的。因而教师优良的人格特征不仅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奠基石。如果一个教师在自己不健康的心理诱使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心罚”如(讽刺、挖苦、讥笑、歧视、冷落等)手段去对待学生,其结果使学生在背负沉重的巨大精神压力之下,诚惶诚恐,畏缩逃避,谈何全面发展,谈何提高素质,因而教师心理素质,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构建

  小学教师独有的心理品质与个性特点,构成了小学教师特有的心理素质的内容。它是教师个体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有机的结合体。具体包括:

1 . 认知素质与才能品质

  小学教师的认知素质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与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其中包括对儿童心理敏锐的观察力,对教学内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力等。才能品质是教师多种能力包括言语、组织、自身的知识结构、各项动作和心智技能与技巧的综合反映。教师的认知素质与才能品质是教师素质形成与威信树立的重要奠基石。

2 . 自我意识与自我完善

  自我意识指认识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关于自己的身体、个性、品质、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认识。自我意识强能了解、分析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活动,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要求、控制和激励。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倾向性的核心,对个性发展具有大的推动作用。小学教师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应清晰了解自身在转轨过程中的角色位置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行为效果、言谈举止对学生心理影响力的程度。对自己理论素养及教学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以及对自己心理健康适时地调适,以不断积极进取的态度,立于教育的不败之地。自我完善是自我不断探索新知,丰富情感,勇于进取而逐渐提高的过程,是人自我实现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步骤。

3 . 坚定的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力

  自信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奠基石。在教学中,教育的成功是每位教师为之向往的,但教学中失败的痛苦也是一种必然。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往往是成事、成才、成人的关键。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坚定、毅力、恒心、自制等,就会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

4. 稳定的情绪与丰富的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教师的情绪与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尤其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的限制,情绪的易感性和情境性特别突出,很容易受到来自于教师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影响。因而教师对喜、怒、哀、乐要更多地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经常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去引导、感染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对人的认知与行为有着定向,指导作用,而且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状态,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他的教学风格与授课艺术。更多的是对学生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整个身心的发展。因而加强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1.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

  观念,即意识、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从古到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似乎总在扮演着“传道、授业与解惑”的角色。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但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围绕考试转,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片面追求升学率”,走的始终是应试教育的路,用单一的模式去教育青少年,力求培养的是一种规格的人。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估学校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成了衡量教师教学与教育的价值尺度。教师为了保持升学率与价值承认的平衡,在给学生进行任意灌输和机械训练的同时,教师自我素养的提高与身心的发展同样也受到极大限制,在繁重的教学与升学压力下,教师无暇顾及知识的更新与理论素养的提高,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教师身心疲惫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这些恰恰又对学生有着各种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今,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育尽快从单纯追求文化知识分数的“应试教育”转轨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操作者,如果教师没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而高素质的教育是以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作为必备条件才能得以实施的。

2 . 小学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来优化其它各种素质的发展

  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它像一根主线,贯穿在其它各因素的发展过程中,并影响着它们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教育观念,品性、情绪与情感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科学知识,各项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当你苦心设计的教学方法,费心经营的教学气氛,被学生分心或瞌睡破坏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干扰时,都应以良好的心态来调整教学。因为你的期望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应因学生一时的懈怠而气馁、伤心。在你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使悲观的学生欢乐,让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使内向的人活泼些,使倔强的人守规一些……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生乐学的情境下,达到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3 . 加强心理教育,讲究心理卫生,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与心理卫生的促进者,其自身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内部根据。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目前的教师大多均学有所专,诲人不绻,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才识与青春。面对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活动中成就需要与可能性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及自尊心的冲突、付出与收入之间的冲突等,难免给教师带来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小学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尽管不断地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却也不断增多,不仅有工作负荷的繁重、人际关系的纷杂以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高水准要求,还有来自家庭生活、情感问题、经济因素、疾病或伤害等的影响。特别在小学,女教师几乎占总人数的2/3,她们不但有繁重的家庭责任还要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发展,如长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排除,不仅会产生诸如焦虑、紧张、无端恐惧等精神疾患,严重时将导致高血压、胃病、肠功能紊乱、心脏病,甚至意识朦胧,丧失记忆等各种生理病变。因而,小学教师,在讲究心理卫生的同时,应切实注意自己的心理调适问题,以促进心理健康。

4. 提高教师的意识,增强教师权威的正面效应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对其角色的义务权利,地位作用和行为模式的理解和态度。社会期待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文化传递者、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是学生心理的导向者。因而教师在其履职过程中,应正确认识自己在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淡泊名利。目前教师队伍中有部分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袭,不仅嫌教师待遇与福利的偏低,奖金、薪水的微薄;甚至产生外面世界精彩,教师世界无奈的心态。因而不思进取,想法跳槽或上课胡混,举止无度者大有其人。致使教师素质无法满足“身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角色需求,教师威信度日渐降低。教师威信的建立,一方面来自教师的身份地位和知识权威与象征权威,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的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面对由“读写时代”走入“视听时代”信息社会的学生,应科学利用教师威信的正面效应。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叫我这样做,我不得不做”的教育结果在小学阶段常常出现,这样不仅损害了教师形象,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抵触力,而形成教育的负效应。因而小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同时还应树立良好威信以增强教师的正面效应。

5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师的社会适应力

  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个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保持饱满而欢乐的情绪去进行工作,而且也会起到榜样作用,使学生懂得应当去建立什么样的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同时也是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甚至影响群体的内聚力。在教师众多的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口头言语的传递,同时也经常借助于表情或其它方式。在小学实际教学或教育中,许多教师往往偏爱与学生单向交往(即只管自己向学生们提出要求或灌输思想,不顾学生的反应或要求),总以不可抗拒的命令式口吻去教育学生,导致许多小学生由于害怕、恐惧而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障碍,由此教师则一味地认为学生“不开窍”、“智商低下”、“不可救药”等,使得学生一到学校就诚惶诚恐,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教育。这样,一方面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对自己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学生也因不清楚自己对教师的教诲是否领会,行动是否正确而产生了不安感与挫折感,甚至会畏避教师,采取对抗或阳奉阴违的态度与行动。这种师生心理关系的疏远,显然是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另外,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也会增进彼此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与支持,从而变作教育的巨大动力,而这种动力又会使教师以高度饱满的情绪去营造教育的欢乐氛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9
勤劳 认真 耐心 细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