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科学试验班

请各位介绍现在中国各个知名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并介绍其具体的就业状况。
谢谢。

人文科学试验班最早于1993年在武汉大学设立,现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均有人文科学试验班。人文科学通常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是高等学校基础学科的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各个应用性、交叉性学科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扎实,融汇古今,贯通中外,富于“三创”精神和进取意识,׏p>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宽厚扎实的人文学科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新闻出版等相关专业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实验班的培养理念是:注重经典研读,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现实,注意学科的综合交叉,强调人文精神传递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本实验班的办学模式:借鉴世界著名大学人文学科的办学经验,突破以往学科划分过窄过细的局限,采取大文科、宽口径的新型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至三个学期,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经典研读、名家系列讲座等课程以及系统的英语学习,培养解读中外经典著作的能力,打好专业学习基础。自第四学期开始,分别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课程,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经过必要的考核,选择主修专业方向,同时选择副修专业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人文实验班为学生的专业课程选择与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广阔的空间。

本实验班由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由学院的中文、历史、哲学三系联合培养。

中文系创建于 1926年,先后在中文系执教的有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俞平伯、浦江清、王力、杨树达、陈梦家、张清常、沈从文、王瑶等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主持系务长达十六年之久,实行“古今贯通、中外融汇”的教学方针。在研究方面,强调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既重视微观的谨严又具有宏观上的开阔,具有全国性影响。 1952年院系调整,中文系中断。

1985年中文系复建,继承并发展会通式教育传统。本科教育方面先后开设了以下专业:1.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兼收外国留学生),实行“以文为主,文理结合”式教育;2.中外文化综合班,以培养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化研究人才为目标,实施中英双语教学和中外文化综合培养;3.编辑学第二学士学位班,培养文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曾获北京市教改一等奖。从2005年起改为人文实验班,由人文学院统一招生,从第四学期开始选择专业,部分同学进入中文系学习。

中文系现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含计算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语言学方向实行文理结合,已有十余届学生获硕士学位,系内设有计算语言学研究室。

中文系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 8人,讲师2人,工程师 1人。每学期开设各类课程70余门。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海外研究基金1项。本系教师获国家或教育部奖多项。近 5年来计算语言学教师在国外发表或录用的SCI英文论文16篇,EI 论文30多篇。

中文系现任系主任刘石教授,副系主任张美兰教授、刘颖副教授。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9 13:48:29编辑过]
2007-12-29 13:42:04
tc2003

等级:版主
文章:418
积分:516
注册:2007-07-06 21:17:24
状态:离线
第 3 楼

--------------------------------------------------------------------------------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陆懋德、蒋廷黻、刘崇鋐、雷海宗、张荫麟、吴晗、邵循正、王信忠、孙毓棠、周一良、丁则良、王永兴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并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学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历史系并入北京大学等校,其后三十多年,历史系在清华不复存在,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并没有中断。同时中国科技史、建筑史等学科在清华得到大力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1985年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1993年,清华历史系恢复建制。200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史学科也成为清华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新的历史系,对原有力量进行了整合。目前,清华历史学科依托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了以历史系为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名家汇集,梯队合理,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学术新生长点多,图书资料积累量大,国际化的学术格局。
清华历史学科的核心机构是历史系,下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思想文化史等教研室,以及简帛与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经学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近代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国际汉学研究所、东北亚研究中心、旅游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可以招收历史学各相关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包括外国留学生)。
历史系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授、副教授各15人,讲师4人,另有兼职教授4人。专任教授中有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长1人,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1人,历史教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等4人。
历史系现任系主任张国刚教授,副主任董士伟副教授、王奇副教授、彭刚副教授,系党支部书记张勇副教授。
2007-12-29 13:44:23
tc2003

等级:版主
文章:418
积分:516
注册:2007-07-06 21:17:24
状态:离线
第 4 楼

--------------------------------------------------------------------------------
哲学系始建于1926年,是中国大学最早建立的哲学系之一,由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等人创建,被视为20世纪前期“清华学派”的主干之一。在本系任教的著名学者有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邓以蛰、沈有鼎、林宰平、贺麟、潘怀素、张岱年、任华、周辅成等人。 1952 年院校调整以后,清华大学撤销了文科,哲学系教师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在清华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新的进程中,清华大学哲学系于 2000 年 5 月正式复建。

与校内原有哲学研究机构密切配合,哲学系在“十五”期间,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 美学等专业的发展,建成博士点一个( 伦理学 )、硕士点五个(马哲、中哲、外哲、伦理、逻辑);与科技所合建博士后流动站一个;2003年开始正式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在2003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伦理学专业排位第三;在2004年“985二期”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申报中,同中文、历史和外语系一起成功申报“中华文明与文化研究国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在2005 年全国第十批增列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期间,申报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在校外通讯评议、校外专家评审、校学位委员会评定中顺利通过,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

哲学系复建之初即组织实施“ 三一学术工程 ”(“清华哲学研究系列”、“清华哲学教材系列”、“清华哲学翻译系列”、《清华哲学年鉴》),并集中力量在应用伦理学、西方古典哲学等方面寻求优先突破,取得明显成效。迄今为止,本学科共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市部级项目14项,校级项目12 项,院级项目18项,总经费近400万元人民币。

经过多年来的人才引进和校内调整,哲学系现有教师20人(含外藉教师 1人),其中教授12人(9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6人,讲师2人,70% 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分布在伦理学、外哲、中哲、马哲、逻辑、宗教学、美学等各个领域。“985二期”建设期间,哲学系将继续承担哲学一级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

哲学系的教师年富力强,处于教学科研的最优工作期; 学术队伍团结而富有朝气,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 知识背景和学术层次较高(大多数教师都有国外访学、讲学经验;有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科研项目层次高、数量多(人均居全国高校哲学系之首), 科研成果多、质量好、有具有海内外学术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人才培养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古老而又年轻的哲学系正以崭新的姿态行进在新世纪中国与世界哲学发展的大道上,将以开放而又热情的态度欢迎一切有志于哲学的新生力量加入!

哲学系现任系主任万俊人教授,副主任肖鹰教授、韩立新副教授。
社会学系始建于1926年,作为中国第一个社会学教学和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曾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并造就了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1999年恢复重建的社会学系重视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目前系师资的特点是每位教师都有突出的学术成果,都是本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多数人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已有较大的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全系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8人,全系有教授7人,副教授4人。上述教师中包括教育部第一批跨世纪人才(社会学专业),国家级科研奖的多次获得者,也包括从国外留学回国的及在国际上有培养博士经验的优秀人才。此外,社会学系还延聘了一批国内外名校社会学系著名教授担任兼职教学工作。目前社会学系的发展方向是:在巩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和“应用社会学”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城市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三个方向。
社会学系目前招收: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并招收城市社会学方向(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本科生培养采取清华大学新的培养模式,即本科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通识教育,三年级起进入专业教育方式。
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刊物为《清华社会学评论》,此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华人社会学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社会学系管理的研究机构:“清华大学老年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乡村研究所”。
社会学系现任系主任李强教授,副系主任沈原副教授、王天夫副教授。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是一个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学术机构。现任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和在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和进修的经历,不仅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而且学术骨干均有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研究机构多年工作经验。

国际所主要研究领域以问题划分为国际安全战略、国际军控与裁军、经济外交、中国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思潮、国际关系理论,区域研究集中于东亚、北美和欧洲。

国际所的研究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内容的专业性,其学术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评论性文章则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国际所长期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被政府职能部门采用。

目前,国际所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生。博士生教育重在培养学术研究能力,硕士生教育侧重专业应用能力,本科生教育突出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大专院校和国家重点研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新闻机构及相关经济单位等与外事相关的工作。
国际所主办《国际政治科学》。此外,还与《环球时报》、《环球》杂志、《经济》(月刊)、 人民网合办多种专栏。
国际所与国内外学术及外事机构建立有工作交流关系,目前聘请多位国家有关部委的主要负责人为兼职教授。国际所还与英国剑桥大学合办刊物,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伊里诺依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有教师讲学和学生交流项目。

国际所现任所长阎学通教授,副所长刘江永教授、李彬教授。
经济学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12月(前身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同时承担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 现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与经济管理学院共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经济学研究所现有在职教师14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教授和副教授中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12人。全体教师中50% 拥有博士学位。另外,经济学研究所聘有双聘教授1名、兼职教授1名。

经济学研究所的主要的研究方向有: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转型经济理论与实践,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史,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俄经济体制比较,邓小平经济思想,世界经济等。主要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级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转型经济专题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制度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经济史专题;经济史研究基础与理论前沿;现代化研究中外经济关系史;比较经济制度;西方经济思想史;博弈论,等等

建所以来,已招收博士生9 届、硕士生15 届、本科生1届,共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46名,同时培养了87名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共出版学术专著12 部,教材 9 部,发表论文200余篇。2000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截至2006年1月由本所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
经济学研究所还设有“中俄转型经济比较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所、圣彼德堡财经大学有长期的学术交流并互派留学生。同时与美、日、法、英等国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的学者围绕中国转型经济与制度变迁、亚洲经济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人口与经济长期发展等问题进行多次学术交流。
现任所长李强教授(兼),副所长蔡继明教授,党支部书记邝梅副教授。
人文科学实验班
人文科学试验班(文学与史学)
A Polit Class in Humanities
专业简介 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新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为他们未来在完成整个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充分利用吉林大学雄厚的文理学科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探索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并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
办学模式
1、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和灵活的弹性学制。在实验班特有的教学计划框架内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自由选课。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通选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并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其学习年限可在三至六年内灵活掌握。
2、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实验班的培养方案有别于一般的本科专业。其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根据实验班的需要而设置。实验班的学生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内容主要为:全校公共课:英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内容为:学生在有关院系选课,进行专业学习,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3、实行全程导师制
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来自文科各学院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
4、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班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学生进校时只分类,不分专业。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他们对吉林大学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可跨类,人文科学实验班暂在文学院范围),一般在第四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但每个学生修读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及学生本人的综合条件。
5、双学位
人文科学实验班实行文学和史学双学位制,学生毕业时在授予主修专业学科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同时获得由学校颁发的第二学科学士学位。
6、本硕贯通培养
实验班培养计划实行本硕贯通,直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应大于一般的本科专业。
7、实行单独招生和管理
实验班单独招生、单独全程管理。考生填报志愿时只填写:人文科学实验班。人文科学实验班由文学院负责管理。
基本要求
1、学生进校后先按大类学习规定的课程。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主修专业并实行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
2、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选修或辅修其它专业的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学科交叉,也可提前修习研究生课程;
3、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要广泛参与课堂外的学术活动、课题研究或参加社会实践,开发学生潜力和培养综合能力;
4、强化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5、学生有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在需要时约见教授共同讨论;
6、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要得到充分培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