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感觉蜀国较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是以战止战么?

如题所述

诸葛亮为何要北伐?他难道不知道以蜀汉政权的实力根本无法灭掉曹魏政权吗?不不不,诸葛亮怎么可能不知道!他要的就是这个灭不掉曹魏政权,要的就是与曹魏政权兵连不决。


忠臣乎、权臣乎、奸臣乎

一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了千古忠臣的楷模,以至于后世提起诸葛亮就会联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但是,读过诸葛亮前后两篇《出师表》的人或许就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作为臣的诸葛亮,在前后两篇《出师表》颐指气使、一副“老子教育儿子”的嘴脸,“指导”作为皇帝的刘禅该如何、不该如何。您想到了谁?霍子孟还是曹孟德?可不管是霍子孟还是曹孟德,恐怕都算不上是什么忠臣吧?说诸葛亮是曹孟德一样的人物或许有失偏颇了,毕竟他和他儿子没有篡位!但说诸葛亮是霍子孟一样的存在,恐怕并不冤枉他……


刘备临终时的权力布局

同样是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描绘成了千古君臣际遇的楷模、典范。那么,刘备真的从来也不防诸葛亮吗?怎么可能!如果刘备真的放心诸葛亮,他就不会把张飞的女儿聘为儿媳了……刘备抬高“武臣领袖”张飞的地位为了什么?恐怕不只是所谓“兄弟情深”吧?更何况史籍中从来就没说过刘备和张飞是把兄弟。说白了,刘备抬高张飞的地位就是为了牵制“文臣领袖”诸葛亮!可不久之后张飞死了,刘备的如意算盘落空,继而又想到了益州土著势力、用益州土著势力来制衡诸葛亮。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要说刘禅不贤诸葛亮可取而代之那番话?说白了,既是试探、也是逼诸葛亮当众表态效忠刘禅!诸葛亮的回答如果有些许偏差,很可能就会人头落地。刘备临终前为何急调赵云来自己身边?不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突发事件吗?很可能刘备对诸葛亮交代身后事时赵云就带着刀斧手埋伏在附近也未可知……即便如此,刘备依然不放心,在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的同时,又将益州土著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李严摆到了几乎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为什么?开动脑筋、用脚趾头想想也能想明白,不就是为了制衡诸葛亮吗?


诸葛亮的无奈

刘禅即位之后,诸葛亮虽然贵为丞相,而且是可以开衙建府、拥有属官的丞相,看似权力无限、几乎“架空”了皇帝刘禅。但是,刘禅也不是吃素的,一面继续抬高益州土著势力的地位并将刘备的皇后吴氏(史称穆皇后)尊为了皇太后;一面又不断抬高张氏外戚势力、大肆重用岳父张飞的儿子兼继承人张绍。其目的何在?矛头直指诸葛亮,不是吗?诸葛亮权倾巴蜀,却始终没有成为曹孟德第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后来借助军需问题整倒了李严,看似是诸葛亮赢了。可反过来想想呢?诸葛亮虽然手握兵权,但军需后勤却掌握在益州土著势力手中,他又能走多远?后来清王朝的大将军王允禵为何无法率兵回京夺位?不就是因为军需后勤掌握在清世宗雍正帝的大舅哥年羹尧手中吗?


那么,刘禅为何始终没有对诸葛亮下手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时处于乱世,蜀汉政权与其他两国战争、摩擦不断,加之元戎凋零,刘禅暂时找不到可以取代诸葛亮的人选。诸葛亮想要在蜀汉政权安身立命就必须保持这个“战争状态”!试想,如果天下太平、或者蜀汉政权一统天下了,刘禅还能继续容得下诸葛亮吗?恐怕很难!换言之,与曹魏的长期兵连不决正是诸葛亮需要的,他要的就是“养寇自重”。一旦狡兔、飞鸟没了,刘禅还要他这个走狗、良弓何用?等着他逼宫篡位吗?


诸葛亮死后,杨仪以“谋反”的罪名、命马岱诛杀魏延。马岱作为“第三方势力”马超的弟弟,他为何要听杨仪的?同在军中的费祎又为何选择沉默、听从杨仪调遣?原因很简单,因为诛杀魏延是刘禅的主意。诸葛亮已死,他们不跟着刘禅,难道去给诸葛亮殉葬吗?刘禅为何要杀魏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是诸葛亮在军中的“代言人”,杀了他、刘禅收回诸葛亮手中曾经掌握的兵权也便容易多了……


不要说什么诸葛亮忠心耿耿!时易而事易,早年间曹孟德都有过“忠臣情怀”、霍子孟也曾是汉武帝刘彻最为信得过的忠臣,可后来又如何呢?即便诸葛亮不想篡位,可他下面的人呢?如果哪天诸葛亮下面的人像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给他来个“黄袍加身”,他是当皇帝还是不当?赵匡胤后来为何要“杯酒释兵权”?不正是防患于未然吗?石守信等人恐怕彼时也没有任何反心、也都是宋王朝的忠臣,不是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1
只有北伐成功才可以一统中原,让当时蜀国的国土面积不断增大,不是以战止战,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
第2个回答  2021-03-20
正是因为蜀国比较弱,它才拖不起,因为等下去就是等死,因此诸葛亮才要北伐,他那样也不算是以战止战,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两国实力的差距,至少也能拖慢曹魏的发展速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