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四大名将

春秋四大名将的各自故事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一、魔鬼利刃--白起

  

  (1)

  那支天下无敌的强悍大军的统帅--白起--嘴角露出了诡秘的微笑,目光凝视着他手下那无数骁勇善战的士卒们。突然,白起抽出了宝剑,发出了大军出征的总号令!

  大秦铁骑卷起了万里尘沙。

  白起看着自己手中的宝剑,心底涌现出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因为在他的指挥下,无数敌军倒在了下大秦铁骑的脚下。

  白起,是"神",还是"魔"?

   (2)

  在白起指挥的秦军猛烈而神速的进攻下,韩魏联军迅即崩溃,剩下的是韩魏士兵的24万颗血淋淋的人头!魏国几乎被秦军踏碎,韩国被几乎被秦军踏平。在白起以后的多次征伐中,魏国再次被杀死了13万,韩国被杀5万!

  楚国,在白起秦军的猛攻下,也难逃厄运。滔滔大水灌入了楚国的鄢城,到处漂浮着恶臭的尸体。楚国都城陷落,楚国王陵焚于熊熊烈焰!

  赵国,注定要扮演最悲惨的角色,两万赵军被白起逼入水中淹死,仅仅是惨剧的序曲……

  长平。开始了亘古未有的大血战,白起迈向了他军事生涯的的颠峰!纸上谈兵的赵军统帅赵括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自己的军队。对手阵亡与投降,也许并没有使白起尽兴。他一声令下,秦军将40万赵军俘虏全部坑杀!40万啊!那是40万个冤魂!

  白起,是"神",还是"魔"??
  (3)

  大秦铁骑几乎踏遍了华夏,白起的大军已然天下无敌了。然而,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鬼魂的话,白起肯定会被鬼魂缠绕的。白起想不到,他的赫赫战绩,遭到了同僚范睢的嫉妒和迫害。终于,秦昭王将自裁的宝剑赐给了这位昔日为他出生入死的盖世名将……

  "我是应当死的啊,长平之战,我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仅此足以叫我死了!"

  剑光一闪,鲜血喷溅,白起死了……

  不管是"战神",还是"魔鬼",总之,这位曾经震撼整个华夏的名将也变成了一丝冤魂。

  千百年后,兵家凡举中华名将,皆曰"孙吴、韩白、卫霍!"(指"春秋孙武、战国吴起、白起、西汉韩信、卫青、霍去病)

    

  二、皓首神威--廉颇
  (1)

  楚国。一个刚毅强壮的苍髯老人,终日渴望能有一天回到自己的国家--赵国,继续为国带兵出征。可是,那已经成了一个永远不可能的梦幻了。虽然当时的赵王已经有了重新让这位老人回国重用的想法,来楚国看望这位老人的赵国使臣也看到了老人老当益壮,但是,这个已经被奸人收买的家伙回国后,对赵王说:"廉颇已经老不中用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成为千古悲叹。

  廉老将军,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2)

  回想当年,廉颇将军是何等的威武雄壮,威震天下。这位智勇兼备的统帅,指挥赵军征杀半世,所向披靡。

  大破齐国,陷其数城;击败魏国,横扫敌军;大战燕国,斩其主帅……廉颇之威名传遍列国。而老将军和一代名相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更是成为后世称颂的千古佳话。

  老将军的悲剧,起源于长平。

  那一次,庞大凶悍的秦军杀来了,廉颇选择了惟一的良策--率赵军坚守不出,养精蓄锐,等待秦军粮草缺乏、士气低落时,再歼灭敌军。但是,秦军开始贿赂赵王的近臣,开始散播流言。

  "我们秦军不怕老头子廉颇,赵国最厉害的将军还是年轻的赵括。"

  于是,廉颇心痛地离开了他的军队,赵括成了赵军主帅。不久,秦将白起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降卒皆被坑杀。在这危亡时刻,廉老将军临危受命,率领残余赵军死守都城邯郸,最终保住了国家。
 (3)

  几年过去了,新即位的赵王对三朝元老廉颇极为反感,终于逼迫廉颇离开了赵国。当赵王遇到困难,又想起廉颇时,赵国使臣却对赵王说--廉颇已经没用了。

  廉老将军,他满腔的赤胆忠心,一世的赫赫战功,换来的只是这冷漠和无情。

  最终,廉颇病逝在楚国的都城寿春,他临终前说:"我愿意统帅赵国的士兵!"

  也许,老将军的灵魂终会回到赵国的……

    

  三、旷世悲魂--李牧 (1)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他们,皆为旷世良将,一生征战,功勋赫赫,为国效忠,而最终的结局--都是被自己的国家抛弃,被自己的君主残忍地杀害!明之袁崇焕、宋之岳飞,还有赵之李牧!

  不知道,当李牧将军被杀前的刹那,他是否想过他戎马一生的某些片断,是否想到了他曾经守卫过的边疆……

  

  (2)

  边防烽火台上的冷风,让李牧将军感到丝丝寒意。他已经在这里驻守多年了,面对彪悍的匈奴骑兵,他坚壁自守,养精蓄锐,镇静而敏锐地等待着出战的最佳时机。

  别人说他胆怯也好,说他无能也罢,总之,他依然如故--坚守。他很清楚,当时机来临时,他的对手会败得很惨! 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赵军战力大增,强烈求战,而匈奴军骄傲轻敌,不以为然。两军展开了激烈了血战。

  赵军如同出山的猛兽和决堤的洪水,在李牧的指挥下分两路包抄敌军,一举倾覆了匈奴10多万人马。李牧继而挥师灭亡襜褴、击败东胡、迫降林胡,单于远远逃窜。此后10多年,匈奴再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3)

  数年后,李牧离开了使他成名的边疆,担负起抵抗强悍秦军的重任。第一次,在宜安,李牧大败秦军;第二次,在番吾,李牧又打败了秦军。秦军统帅惊诧了--天下无敌的大秦铁骑怎么能被打败呢?李牧--这个强劲的对手,太可怕了!

  对付李牧,秦军使用了最毒辣阴险的一招--反间计。

  秦军收买了赵国奸臣郭开,到处散播流言--李牧已经和秦国私下讲和,他要谋反。赵王听信谗言,一怒之下,派人接替了李牧,并将李牧杀死!

  后人叹道:却秦守代著威名,大厦全凭一木撑。何事郭开贪外市,致令一旦坏长城!

  李牧死后,秦军大败赵军,俘虏了赵王,历史为赵国奏起了灭亡的悲歌……

  如果李牧将军在天有灵,他又会是何等的悲愤呢?!

    

  四、铁骑旋风--王翦
  (1)

  名将,很多都是悲剧的。

  老将廉颇身死异乡,战神白起被逼自杀,良将李牧千古之冤……

  金戈铁马,一生征伐,到头来却是走投无路。

  战国四大名将,只有一位有着不错的结局--王翦--可能精通兵法的他,也对这个世界看的很透。

  当时,大秦军队已经无比强大,秦王嬴政掀起了扫平六国的旋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王翦受命出征了!

  

  (2) 王翦要扫平赵国,遇到了他一生最强的对手--李牧。两军相持了一年。由于秦军不易持久,王翦使用了毒辣的反间计,借刀杀人,终于使赵王除掉了李牧,最终打败了赵军,大秦铁骑在赵国如入无人之境,最终结束了赵国的历史。战争,是残酷的,容不得半点手软。

  秦军之威震撼了燕国,壮士荆轲的个人之勇是不可能拯救燕国的。王翦统帅的秦军又如旋风般席卷了燕国,燕军惨败,燕王和太子丹逃往。燕国也灭亡了。

  为灭楚国,王翦向秦王嬴政要来了60万大军,出发了。他还向秦王要了很多田园、府邸,并不厌其烦地多次请求秦王赏赐他。王翦真的很聪明,他懂得这是保护自己的策略,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秦王才能对手握60万大军的他放心,认为他王翦为的就是安稳的享福,别无所图。

  这样,王翦统帅秦军杀向了楚国,楚国派大将项燕迎击,两军交战,楚军死伤惨重,项燕逃走。王翦率军追击,最终俘虏楚王,斩杀项燕,给楚国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并率军降服了越君,使秦国版图达到东海之滨。
  (3)

  王翦凯旋回归,完成了他的使命。

  不久,统一的大秦帝国崛起于东方,秦王嬴政成了秦始皇。

  而王翦,已经告老还乡,功成身退了,躲开了世间纷扰,远离了咸阳的繁华。

  也许,聪明的王翦,永远不会忘记白起的被杀,廉颇的被贬、李牧的被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5
在春秋时代中,共有四人入选:

  一、孙武

  二、伍子胥(名员)

  三、范蠡

  四、赵襄子(名无恤)

  其中三人为南方,也就是长江流域之人;一人为北方,也就是黄河流域之人。

  关于孙武这个人,可说是相当知名,至少大家也知道他似乎就是写下《孙子》这本书的人。

  但实际上,关于这点倒并没有那么明确。根据《史记》上的记载,只知他最有名的事迹,乃是为了证明军律的严正,而斩去了君主宠爱的两名美女而已。

  在这个事件中,他为了要让君主认知军队训练的必要性,就命两名美女为队长,带领由其他美女数百人所组成的队伍,并依军令行动。然而不论孙武如何命令,就是只听闻笑声,而没有确实的动作。于是孙武便认为这是队长之罪,而将两名美女叫来斩首。如此一来,其他的人便不敢大意,而能听从孙武的命令行动了。

  从这个故事之中,我们虽然可以得知其所注重的乃是军律的严格,但这大概也只是象征的寓言,毕竟连孙武这个人实际上是否存在,在历史上都有很长一段时间表示怀疑。关于这件事,在学界中后来虽然有些有力的学说出现,但找们还是把它当做一则有趣的故事来看就好。

  而比较重要的,则是第二位的伍子胥。他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当为人熟知,是个把替父兄报仇当成是一生职志的人。听说台湾的名漫画家郑问老师,在《史记》的登场人物中,最喜欢的人就是伍子胥。只是,伍子胥是个性格非常苛烈的人,对日本人来说,也许是个避之惟恐不及的人物也说不定。

  当这个人被国家所放逐的那段日子中,有段期间几乎是空白的,因此也有人认为伍子胥在这段期间内是在写自己的军事理论书,然后以孙子为笔名发表。因为实际上,孙武这个人的实在性尚有所疑问,而伍子胥则没有问题。个人认为,伍子胥如果以这样的形式来著书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话,那倒是个十分有趣的说法。只是,为什么伍子胥要以孙子为笔名呢?那就完全没有提到了。

  就在之前,于中国的西安,几乎完整地发现了以竹简书写的《孙子》八十二篇共十四万一千七百零九字。如果此一报导属实的话,那对现今只存留约六千余字的状况来说,如此的大发现应当能对这一段历史提供飞跃性的研究资料才是。

  说到伍子胥,他的父亲乃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重臣,由于楚国发生了王位的纷争,因此他的父亲与兄长都被杀死。正确地来说,其实应该是在听闻了父亲被杀的消息后,伍子胥就准备逃难,主张以后再来为父报仇;至于兄长这方面,则是在将此重责大任交给他之后,自己承担了长子的义务,而和父亲一起就死。就这样,伍子胥逃亡出境,后来碰到了吴王——阖闾这名人物。这个人乃是春秋五霸之一,当时是非常英雄的人物。而伍子胥就出仕于他,而与母国楚国展开交战。

  由于他具有相当的将才,因此屡次大破楚军,而在最后终于陷落楚的都城时,本为其复仇对象之楚王——也就是那个杀了其父兄的人物——却早已埋身于坟墓之中。气愤的伍子胥就破坏了他的坟墓,把楚王的尸体拿出来加以鞭打。这故事十分地出名,然而就日本人的感觉来说,似乎并不需要做到如此决绝的地步,甚至连当时伍子胥的亲友都如此认为。然而伍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