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德国将工厂和研究所搬到苏联是为了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设计测试新式武器,但这有怎么帮苏联完成工

一战后德国将工厂和研究所搬到苏联是为了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设计测试新式武器,但这有怎么帮苏联完成工业话呢?帮助苏联又有什么好处呢?

1922年同时受到协约国的排挤和打压的德国和苏俄在1922年签署了《拉巴洛条约》,据条约,双方恢复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款和财产等要求。随后,两国又缔结了一个秘密军事协定,德国抗拒凡尔赛和约的禁令,向苏俄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产线,帮助苏俄红军建立现代化参谋指挥和训练体制,苏俄则向德国开放基地和工厂,德国能够在那里不受干扰地训练装甲兵、飞行员及其他军事人员,研制凡尔赛和约严禁的武器。
1926年双方又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德国向苏联保证不参加任何国际集团对苏联的封锁,苏联则保证了德国东部的安全,这项条约更加促进了两国的军事合作。当时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甚至希望联合苏联,东西夹击,共同对付与法国结盟的东欧新兴军事大国波兰。1922年底,塞克特在国防部创立了一个管理机关,在波恩和莫斯科均设有办公室,动员德国公司把遭到禁止的武器生产线转移到苏联(当年苏俄通过宪法,改国名为苏联)。不久,克虏伯公司便在图拉制造大炮、装甲车,容克公司在莫斯科郊区开业制造飞机发动机,法本化学公司在萨马拉省制造军用瓦斯和毒气。德国派出专家帮助苏联建立三个大型兵工厂,德籍专家一度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总人数的80%。两国军事技术和人员的交流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形成了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局面。
1928年-1933年,苏联展开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图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基础,迫切需要德国大量援助,德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信贷以及帮助苏联向德国企业订货。以1930年-1933年为例,这4年苏联从德国进口的总值分别为4.31亿马克、7.6亿马克、6.26亿马克和2.82亿马克。通过合作,苏联在先进武器设计制造和军事人员培训等方面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联潜艇部队。1926年,以德国海军少将阿诺.斯宾德勒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对德国潜艇深感兴趣的苏联海军司令佐夫提出希望德国能提供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帮助,不久,4艘德国潜艇的全套设计图纸被完整地送到了莫斯科。1933年11月,德国也把全套E-I级潜艇的图纸买给了苏联,还让最好的工程师到列宁格勒帮助苏联人完成潜艇建造工作。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已拥有309艘潜艇,成为当时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潜艇部队。
整个20世纪20年代,德国派遣了60名一战期间的王牌飞行员到苏联利佩茨克基地,专门协助训练全由日尔曼人组成的苏联空军飞行大队。这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纳粹空军司令的的帝国元帅的戈林。德国“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在20世纪20年代经常在德苏之间往返,帮助苏联人在梁赞建立了伞兵基地,与苏军共同探讨利用滑翔机实施空降作战的可能性,他还在奥廖尔的一次滑翔机训练中把头骨撞裂。
1926年至1927年,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将伪装成“农用拖拉机”的德国第一代坦克运到苏联的喀山,进行了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化行军及遭遇战演习。1926年苏联红军在第聂伯河举行代号为“西方”的大规模合成演习,古德里安居然被图哈切夫斯基和亚基尔邀请参与编写演习大纲,这中间就包含了他对闪电战战术的设想。正是在图哈切夫斯基和亚基尔的大纵深和大迂回战略思想的激发下,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在苏联得到完整示范,并最终发展成型。
即使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苏德关系开始降温的背景下,1933年8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苏联政府向德国订购武器的动议。1936年,苏联制订了一个宏伟的规模极其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而这个计划实现的首要前提就是德国要提供帮助。苏联造船人民委员捷沃相回忆,他每次向德国提出订货的论证和清单都要先交斯大林审定,可见斯大林对此重视的程度。同一时期,苏联驻德大使馆商务代表康杰咋在和德国谈判马克贷款时,提出要用贷款的一半订购德国的军工产品,特别是军舰、潜艇和飞机,该谈判差点就获得成功,只因第一希特勒被苏联人的庞大胃口吓坏了,第二是,如果这样讲占用德国接近四分之一的工业产能,要严重影响德国重整军备计划的进度,所以才被希特勒叫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3
苏联可以通过德国获得先进的技术,德国则能将一些由于凡尔赛条约限制无法在本国进行的研究在苏联付诸实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