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办?

如题所述

很多时候,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都会头疼或担心孩子和孩子之间不知道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今天,容易爸爸就通过一个咨询个案,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这种问题要如何面对。

这个个案的特殊性在于,我们通常都是因为孩子性格内向或者害羞情绪,所以导致孩子不会和小朋友相处,而这个案例中父母遇到的困扰是孩子太过强势和活泼,导致孩子不会和小朋友相处。

所以,在这里,我们的家长首先需要认清的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是:

内向不等于害羞情绪强

内向不等于社交能力差

内向和外向是不同的性格类型,两种性格都有可能社交能力弱,也都有可能社交能力强,之间不具有因果性。

而害羞则是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说,不论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只要进入了可以引起害羞的情景,都是会出现害羞情绪的。

既然害羞是一种情绪,那么家长就不需要过度焦虑,只要按照处理情绪的正常步骤来就好了:

1、接纳情绪

2、安抚情绪

3、沟通经过

4、讨论方法或转移注意力

另外,女孩在12周岁之前,大多数都是比同龄男孩在身体、认知、心智上发育要快一些的。如果一个女孩正好在同龄女孩中也是发展速率偏快的,那么孩子表现的强势一些,也算正常。

但是如果孩子表现的过于强势,强势到了会引发人际冲突,并且开始影响孩子的生活了。那么,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这个案例中,家长觉得影响孩子的人际冲突点在于“不会谦让,更不会分享”。

这里,其实又暗藏了两个父母们常有的教育误区:

-01-什么是分享?

孩子不会分享,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头疼的一个痛点。

但是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就会惊讶的发现,在我们小的时候,从来就没有人教过我们什么叫做分享。

因为分享是一个近几年才从国外传进来的,被父母们认可的品质。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如何认识分享的?”

因为你对分享的理解有可能是错的。

假设你从来没有接触过智能手机,也没有听说过。那么当一个人拿着一部智能手机问你:“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会如何回答呢?

通常,我们都会在大脑中搜索类似的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尝试的解释它。

于是,我们就很可能回答说

“这可能是一个屏幕”、

“这可能是一个遥控”、

”这可能是一个镜子“

......

这个在心理学中,叫做”认知迁移“。

既然,我们从小没有接触过分享,那么对于分享,我们就是陌生的。

那么,你会用哪个你熟悉的类似概念去解释“分享”呢?

80%的人的答案是”谦让“。

但是,”谦让更多的时候是完全把自己的东西拱手让给别人。

而”分享“则是和他人一起享受我觉得好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错误的把”分享“教成了”谦让“。

对于一个物权意识刚刚开始崛起的低龄段孩子而言,拱手让人是不可被接受的,而和别人一起享受则是可以的。

前者也容易产生委屈情绪,削弱安全感;而后者则更容易增强双赢思维。

-2-这是社交能力弱!

”孩子过于强势,不会谦让,更不会分享“。

很多家长会本能的觉得这是属于社交能力弱的问题。

于是乎,就会自然而然地教孩子很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礼貌用语,但是通常都收效胜微。

因为,这根本不是社交能力弱的问题。

孩子通常表现出不会人际交往,往往是因为在社交过程中照顾不到对方的情绪感受,或者压根没有意识到需要照顾对方的情绪感受。

这是情绪感受能力弱同理心弱的原因,和社交技巧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面对孩子的行为,父母需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能想当然的去教育孩子。

(容易爸爸的诚恳建议:因为父母有很多的教育误区,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系统性的进行如何教育的学习和成长。)

于是,最后容易爸爸给这位母亲的建议是:

如果是孩子过于强势,表面上看是社交能力弱,但本质上是对情绪的体察弱,缺乏同理心。

因为,孩子的强势往往是由于没有意识去体会和预估自己的行为会让他人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而导致的。

所以家长需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情绪认知和同理心的培养。

但是培养的关键不在于让孩子认知和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关键在于让孩子能够首先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且可以用简单合理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受。

然后在情绪平稳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尝试着和孩子讨论事情的发生经过和好的解决方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可以达成双赢的状态。

容易爸爸说:

1、内向不等于社交能力弱    

内向也不等于害羞

2、分享不等于谦让

3、社交能力弱的本质是对情绪的体察弱,缺乏同理心,而不是缺乏社交技巧和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3
发现孩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改善:
1、遵守社交规则,父母在生活中应该制定一些规则让孩子遵守,这样孩子进入社交环境的时候才能更好地适应规则,比如学校的规则、公共场合的规则。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喜欢的零食不必全部留给他,可以分给家人成员,并且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好的东西不能自己霸占。
2、情境锻炼方法,家长可以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家庭出游的时候派孩子去向陌生人问路,父母要做的只是站在他身后,给他支持和鼓励。或者在家里举办小型的派对,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和孩子的同学,这样就能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与人交往。
3、培养共情能力,要引导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感知他人的情绪、情感,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共情能力的培养,共情能力强的孩子更能够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处理起人际关系时也能游刃有余。
4、民主的家庭环境,每个孩子都是有自我意识的,所以在家庭中应该民主、平等地与孩子相处,凡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并尊重孩子的意见。这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自信,让他敢于交往、感觉到人际关系和谐带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5、加强品德教育,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品德的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学做人,社交也是一样。不能指导孩子单纯地为了社交去社交,而是要做一些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
6、让孩子自己出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出门去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孩子去楼下便利店买一瓶酱油,给孩子几块钱现金让他去买自己想吃的零食,在超市的时候让孩子独自去结账,家长就等在收银台外面。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交能力。
7、及时表扬鼓励,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和赞赏,父母肯定的眼神和认可的语气会强化孩子社交的能力。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更加需要重视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这能让他们养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8、常见的社交用语,家长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常用的社交语言,平时带孩子出门的时候多引导孩子向陌生人说“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文明用语,让孩子养成懂文明、讲礼貌的习惯,这也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