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中的三连音用分弓还是连弓拉?

如题所述

 《光明行》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春。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片段 1)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第三段将 2 32 1 2 3 1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良宵》 二胡曲,刘天华作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乐曲表达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

  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全曲音乐形象单一,娴静.整首曲子简单易学.

  《空山鸟语》是一首技巧性很强的二胡独奏乐曲,是刘天华学习、借鉴西洋音乐创作和表演手法的成功实践。

  此曲初稿产生于1918年,到1928年才定稿,整整磨了十年之久。弓法、指法、旋律、节拍,力求尽善尽美,终于造就了这件二十世纪经典珍品。与此曲同类题材的民间乐曲有《百鸟朝凤》 、《鹧鸪飞》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但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没有过份追求自然界音响的逼真度,也不是单纯的技巧炫耀,主要还是表达人的感情。

  乐曲的引子徐徐而起,把人带到这样一个境地:深山幽谷,密林荆丛,一片尚未遭受人欲侵扰的清静世界。在这里,各种各样不知名的鸟儿无忧无虑,尽情欢叫。独处者引颈长鸣,扑楞楞腾空而起;合群体彼呼此应,声啾啾嬉戏亲呢。一阵子喧闹,一阵子寂静;静中似闻鸟鸣声,有声更显山中静。

  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卷轴,疏密有序,动静交替,生机盎然,充满诗意。

  正是:“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又曰:“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

  作曲家如此着力用音符加以描绘的,也许就是他心中的理想境界。

  几十年来,《空山鸟语》一直是二胡学习者、演奏者努力攀登的“高峰”,它的技巧特点,也正是它的演奏难点所在。

  (1) 音域宽,最高音达到外弦第五把位的顶端,一般认为,这是二胡高音区的极限;

  (2) 速度快,——快速滑音,快速换把,而且很多处是不间断地进行的;

  (3) 模拟鸟鸣,不是简单模仿某种特定的鸟类,不是自然界鸟声的记录,而是音乐化、艺术化了鸟语,似鸟非鸟,却又必须具有鸟叫的特殊音色和频率特征,最典型的如第四小段第七小节起,到这一段结束,旋律以同度三连音的分解和弦行进,军号式的运用恰如鸟鸣的特征。

  (4) 同音换指——轮指,用在二胡上是刘天华首创。二胡的轮指和琵琶的轮指不同,琵琶轮指往往无定数,同一音在不同指上重复多少次,乐谱上不作规定;二胡上轮指是有定数的,就象钢琴上同音换指奏法。轮指用断奏,产生颗粒性,还比较容易,用连奏,一弓三音,连续十几小节不间歇,难度就大了。换指要求准确、快捷,保证落在同度上,换弓要灵活、适时,防止产生多余的空弦音——这是一般演奏者感到最不易达到的要求。

  乐曲在缓慢的引子后,进入主题。第一、第二两小段,旋律性很强,表现人的欢快情绪;三、四、五是炫技性乐段,形形色色的百鸟在争鸣,热闹非凡。尾声重现第一小段的音调后,随即以一个主三和弦短琵音,向高处攀升,如众鸟飞离远去,使空山复归寂静。——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一幅美好的情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12
 《光明行》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春。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片段 1)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第三段将 2 32 1 2 3 1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良宵》 二胡曲,刘天华作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乐曲表达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

  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全曲音乐形象单一,娴静.整首曲子简单易学.

  《空山鸟语》是一首技巧性很强的二胡独奏乐曲,是刘天华学习、借鉴西洋音乐创作和表演手法的成功实践。

  此曲初稿产生于1918年,到1928年才定稿,整整磨了十年之久。弓法、指法、旋律、节拍,力求尽善尽美,终于造就了这件二十世纪经典珍品。与此曲同类题材的民间乐曲有《百鸟朝凤》 、《鹧鸪飞》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但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没有过份追求自然界音响的逼真度,也不是单纯的技巧炫耀,主要还是表达人的感情。

  乐曲的引子徐徐而起,把人带到这样一个境地:深山幽谷,密林荆丛,一片尚未遭受人欲侵扰的清静世界。在这里,各种各样不知名的鸟儿无忧无虑,尽情欢叫。独处者引颈长鸣,扑楞楞腾空而起;合群体彼呼此应,声啾啾嬉戏亲呢。一阵子喧闹,一阵子寂静;静中似闻鸟鸣声,有声更显山中静。

  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卷轴,疏密有序,动静交替,生机盎然,充满诗意。

  正是:“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又曰:“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

  作曲家如此着力用音符加以描绘的,也许就是他心中的理想境界。

  几十年来,《空山鸟语》一直是二胡学习者、演奏者努力攀登的“高峰”,它的技巧特点,也正是它的演奏难点所在。

  (1) 音域宽,最高音达到外弦第五把位的顶端,一般认为,这是二胡高音区的极限;

  (2) 速度快,——快速滑音,快速换把,而且很多处是不间断地进行的;

  (3) 模拟鸟鸣,不是简单模仿某种特定的鸟类,不是自然界鸟声的记录,而是音乐化、艺术化了鸟语,似鸟非鸟,却又必须具有鸟叫的特殊音色和频率特征,最典型的如第四小段第七小节起,到这一段结束,旋律以同度三连音的分解和弦行进,军号式的运用恰如鸟鸣的特征。

  (4) 同音换指——轮指,用在二胡上是刘天华首创。二胡的轮指和琵琶的轮指不同,琵琶轮指往往无定数,同一音在不同指上重复多少次,乐谱上不作规定;二胡上轮指是有定数的,就象钢琴上同音换指奏法。轮指用断奏,产生颗粒性,还比较容易,用连奏,一弓三音,连续十几小节不间歇,难度就大了。换指要求准确、快捷,保证落在同度上,换弓要灵活、适时,防止产生多余的空弦音——这是一般演奏者感到最不易达到的要求。

  乐曲在缓慢的引子后,进入主题。第一、第二两小段,旋律性很强,表现人的欢快情绪;三、四、五是炫技性乐段,形形色色的百鸟在争鸣,热闹非凡。尾声重现第一小段的音调后,随即以一个主三和弦短琵音,向高处攀升,如众鸟飞离远去,使空山复归寂静。——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一幅美好的情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