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的个人简介

如题所述

1937年,16岁的王鹏程初中毕业,从浙江来到湖南长沙广益高中就读。1940年,王鹏程报考了国立湘雅医学院,踏上了行医治学之路,一走就是63个春秋。
离家别妻,为的是保家卫国
新中国建立不久,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一大批热血青年纷纷请缨,要求赴朝参战,王鹏程就是其中的一员。
其时,王鹏程已毕业留校任教7年之久,开始在外科学和医疗预防方面崭露头角。同时,那也是他一生中一个最特殊的时期——他刚结婚。可是,没有家哪有国,于是,在家人的期盼与祝福中,他毅然决定赴朝。1953年,王鹏程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
在那里,王鹏程主要从事救治伤员和战地医疗教学工作,还担任“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四队”对长。尽管不曾是军人,但他很快适应了军人的生活和战地环境,他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战地服务的军医而自豪!
停战后,因战地的需要,王鹏程奉命留在战地培训军医。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培训了志愿军医三届。
一年后,王鹏程怀揣三等军功的奖章回到了长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扎根湘雅六十载,为的是催桃育李
抗美援朝回国后,湘雅医学院解剖学为了与外科手术学正面临重重困难,于是,王鹏程受命于非常时期,勇敢的挑起了组建“局部解剖学与外科学教研室”的重任。1956年,“湘雅医学院局部解剖学与外科学教研室”终于挂牌成立。
在63年的治学生涯中,他不仅是老校长“行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戒训和湘雅“三严”精神的真实维护者与实行者,自己在教学中,还有一套可行的措施。他所领导的教研室数次被评为先进教研室。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王鹏程除领导教研室工作外还先后担任了科研和教务处长、副院长等职。1982年,他出任湖南医学院第七任院(校)长,直至1984年退居二线任顾问。他带领全院师生员工,站在改革的浪尖,湘雅医学院学生全国统考“三连冠”记录就是在他就任期间创下的。
潜心科研攻解剖,为的是必邃必专
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女尸出土了。王鹏程座位组织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与他的同事一起,全身心投入到了古尸的研究之中。经过几年的研究,他主持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系统研究工作终见成效,并活得了全国科学大奖。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当晚,王鹏程便被卫生部急电召进北京,参加由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毛泽东遗体保护研究小组。
王鹏程还曾身兼数职。他兼任湖南省解剖学会会长,长达8年之久。同时,还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曾担任过中国解剖学会总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会理事及湖南分会第二、三届理事会会长和第四届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总会第19届理事会理事及湖南分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和第九届顾问。此外,还应聘为中国抗癌协会湖南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学术顾问等。
1978年恢复学位职称制度后,王鹏程即晋升为教授。1994年起,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