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倾错误先后有几次取得统治地位

如题所述

  三次
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2.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3.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宗派主义错误.
  补充: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苏共斯大林指导错误),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党内的“左”右倾问题是关于党的政治路线的认识上的问题。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亘古不变的。人们对政治形势及政治任务的认识水平不同,从而对政治路线的领会程度参差不齐。加之政治形势千变万化,人们的认识有时超前于政治形势,有时落后于政治形势,于是便产生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政治思想或言行。“左”和右正是政治路线方向上的这种倾向性问题。也就是说,“左”和右指的是,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政治路线确定前后带有落后于或超前于政治形势的倾向性的政治观念或政治言行。进一步讲,凡是趋后的、守旧的一些政治观念或政治言行都是“左”,凡是超前的、激进的政治观念或言行都是右。比如,我党目前阶段的政治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改革开放,在这一基本路线方向上,如果一味地强调改革开放而忽视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一种右倾;如果一味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不进行改革开放,这就是“左”倾。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左’的干扰更多是来自习惯势力,旧的一套搞惯了,要改不容易。右的干扰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包括照搬西方民主。”(《邓小平文选》第3卷)。
  陈独秀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从一个前清秀才,一跃而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兼文科学长,进而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甚至是中共五届中央的总书记。曾几何时,斗转星移,陈独秀因受苏共错误指导,发展右倾机会主义,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
  自建党伊始,陈独秀就认定,落后于俄国的中国,一定要按照俄国革命的方式进行革命,即共产党先帮助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成功二月革命,再联合工农成就自己的十月革命。他几度公开发表文章,说明中国革命之所以要两步走,就在于“中国产业之发达还没有到使阶级壮大而显然分裂的程度,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
  只不过,陈独秀一直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幼稚,资产阶级也同样幼稚。而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远远大过资产阶级,两阶级联合进行国民革命的结果,无产阶级的力量最后势必大过资产阶级,国民革命成功后,紧接着自然是一场“十月革命”,“资产阶级决难坚持独厚于自己阶级的经济制度”。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直认为,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争取和组织无产阶级,壮大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以便民主革命成功时,即可在最短时间一举而成就社会革命。共产国际转而突出强调民族革命,这与陈独秀最初的观点显然有多少差别。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形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1923年,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只有等待资本主义发展后再发动第二次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1926年12月,在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上,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致使1927年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情况下,使大革命惨遭失败。
  从主观方面看,大革命时期,中共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能把中国革命的实践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从客观方面看,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它的错误指导也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至此,陈独秀离开了他曾经呕心沥血地为之操劳了6年之久的中共中央。他因此也背负起了“右倾投降”的罪名。继季诺维也夫担任共产国际主席的布哈林在陈独秀辞职几天后就公开发表文章,点名批判“陈独秀这样一类机会主义倾向最严重的领袖”。又过几天,《真理报》进一步给陈独秀戴上了“右倾分子”和“投降路线”的帽子,说他是“中国共产党最突出、最道地的机会主义代表”,是实行“机会主义的投降路线”的“右派领导人”,说他提出退出国民党就是“将整个革命领导权统统交给资产阶级”,“是在民族资产阶级面前投降”。毫无疑问,俄国人当年的这种批判是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1-25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右倾总共两次取得统治地位,阻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两次右倾错误分别是:
一、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

下面分别就两次右倾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
1、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中共“五大”以后,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继续发展,并且支配了整个党的工作。当时陈独秀、鲍罗庭等人把同所谓“左派”的关系问题,当作一切问题的中心,其具体表现和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点:
(1)、压制工农运动,取消土地革命。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就跟在汪精卫集团后面,一味指责农民运动“幼稚”、“过火”;站在工农群众的对立面,拥护武汉政府推行压制工农运动的反动政策,他们指责说:“农民的幼稚行为,特别在湖南——使军队里发生不安”;“整个军队对农民运动的过火行为都抱有敌意”,而夏斗寅、许克祥的叛变“是这种普遍敌意的表现”。陈独秀、鲍罗廷推行压制工农运动,取消土地革命的右倾机会主义政策,压抑了革命群众的革命要求和斗争意志,助长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使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湘、鄂、赣等省蒙受反革命腥风血雨的摧残。也使中国共产党因工农运动遭到残酷镇压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困难境地。
(2)、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不同意共产国际关于改组国民党的指示,认为“用改组的办法驱逐汪精卫尤其困难,当我们还不能实现这些任务的时候,必须与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将领保持良好关系”。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陈独秀等完全放弃了无产阶级独立自主原则,同汪精卫集团只讲合作,不讲斗争,这实际上起了为汪精卫集团的反共行为打掩护,麻痹革命人民警惕性的有害作用。
(3)、放弃革命武装,对反动派实行全面退让。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忽视和反对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革命武装,当革命正需要加强武装力量,进行自卫反击的时候,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竟作出了解散工人阶级武装的错误决定,这是大革命最后时刻,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妥协退让策略的典型事例。
正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敢坚决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土地革命斗争;不去扩大工农革命武装,甚至解散工人武装;只想依靠暂时的同盟者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幻想以退让求团结。其结果,不仅未能挽救革命,反而加剧了革命危机,使汪精卫集团以为共产党软弱可欺,更加快了反革命叛变的步伐。

2、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经过长期会谈,最终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共产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倾向便开始出现,如对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实行无原则的迁就,主张共产党参加国民党政权,以及红军改编后某些个别分子不愿意严格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以受国民党委任为荣等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后,由过去的“左”倾冒险主义转为右倾投降主义。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有:
(1)、王明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集中了抗战初期党内出现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反对党的洛川会议和毛泽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反对党的正确路线。
(2)、12月9日王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的《如何继续全国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12月27日在《长江日报》上发表的《挽救时局的关键》的文章,搬出孔孟之道,大肆鼓吹发扬“忠、孝、仁、勇、礼、义、廉、耻”这些所谓“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叫嚷要使原来敌对的阶级、党派、军队都在“仁爱”的旗帜下“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相互敬爱”,实际上是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拜倒在蒋介石脚下,任其敲骨吸髓,卖国投降。
(3)、1938年3月作的《三月政治局会议的总结》的报告,提出了一条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其主要错误是:抹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差别、阶级斗争和国共两党的本质区别;否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放弃党的领导权;相信国民党超过相信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轻视人民群众、人民军队、游击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幻想依靠国民党军队求得速胜,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
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在王明负责的长江局和项英负责的东南局工作中,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丧失了在长江流域发展新四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以上两次右倾错误分别在1927年8月7日在汉口紧急召开“八七会议”和1943年9月9—10日连续3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被彻底批判和纠正,挽救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使党以更加成熟、更加智慧的领导艺术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2个回答  2016-05-02
右倾占统治地位应该只有一次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形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1923年,陈独秀,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再发动无产阶级革命。
1926年12月,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1927年蒋,汪叛变 大革命失败
第3个回答  2016-08-03

    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苏共斯大林指导错误),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

    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不要联合,只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

第4个回答  2016-04-13
两次左倾,一次是王明在第五次反围剿时,
第二次是大跃进,右倾有一次,就是面对国民党叛变革命,
屠杀共产党时陈独秀作为党总书记犯下了右倾保守错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