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器一览

如题所述

明朝火器一览

明代火器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大,一般铳管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其射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

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大型火炮,多数炮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则装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主要用于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

明代军队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时,就曾使用火箭作战。永乐年间,大明王朝组建了"神机营",这种独立炮兵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

神枪或称飞枪、神机枪、神机火枪,是一种发射箭矢的管形火器。一说是明朝在永乐年间与安南(今越南)交战后,俘获其国王子入京后所研发。

一说是在洪武二十一年,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起兵反明,率领自号三十万的大军攻打定边(在今云南南涧地区)时,明朝将领沐英因普通的石弹、铅弹无法穿透象兵战象的皮肤而发明。

火铳又称“火筒”,是世界最早的金属射击火器,属于火门枪。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热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对后来的战争形式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开展了新的篇章。

火铳发明于中国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明朝时期对火铳的发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三眼铳是中国古代一种短火器,使用铁或粗钢浇注而成。外形为三根竹节状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

使用时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最后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在小孔处添加火绳,使用时点燃火绳,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在三眼铳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装有长度不等的木杆用以握持,保障射手安全。

三眼铳在明代常见,但是射程较近,再次装填速度太慢。由于上述原因,三眼铳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被遗忘。但是三眼铳在民间却留存下来,百姓使用只装火药不装铸铁球的三眼铳当做驱魔吓驱除邪物的工具,类似鞭炮的作用。

在中国南方一些客家地区,依然可以看到三眼铳和这类活动。鸟铳,又称鸟嘴铳、鸟枪,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明嘉靖时传入中国,与原有的管身火器相比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开始可以双手同时持握而发射。

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明朝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鸟嘴铳,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

鲁密铳是中国在明朝时期,由杰出火器研制家赵士桢所改进的一种火绳枪,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奥斯曼帝国)所进贡的火绳枪。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赵士桢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鲁密国火枪的构造及制作方法,经改进后制成“鲁密铳”。

鲁密铳约重七八斤,有的六斤,约长六七尺,发射的机关在床里。捏一下就掉,火燃复起,床尾有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斩马刀用。放时,前捉托手,后掖床尾,发机只捏,没瞄准时手不能动,准星和眼睛对准处稍远,初发烟起,不致熏目惊心。

它比倭人的鸟枪还好使。用药四钱,铅弹三钱。梨花枪,宋代李全发明的火器,为枪矛和火筒的结合体。但另一种说法是梨花枪是明代的产物,虽在明代书籍上有记载来自宋朝,但也只是明人的附会,而梨花一词是形容李全的枪法敏捷多变。

十眼铳,明代试验性连发武器,10节铜质炮身,口径10厘米,每节一发,可以十次发射,因为射程短,不安全,被后来的拐子铳代替。

拐子铳,带有曲柄的连发火绳枪,长37.5厘米,使用类似佛朗机的装填方式,可以连续三发,射程150米,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在援朝逐倭战争中使用较多。

迅雷铳,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桢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长187厘米,重2.5公斤,易于携带使用,明军经常列队跪射,火力没有间断。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五雷神机,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射程180米。

抬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佛郎机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欧洲的一种火炮,佛郎机炮来源在鹰炮,15世纪的鹰炮名称来自老鹰。佛郎机能连续开火,弹出如火蛇,又被称为速射炮。当时是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明代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所以就炮命名为佛郎机炮。

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世纪发明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很快被仿制。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与当时明朝本土拥有的火炮相比,有很多优点。

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明朝仿制并改进而成的铜铁复合红夷大炮在葡萄牙裔东亚历史学家托尼奥·安德拉德所写的《火药时代》中被称为“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

虎蹲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远程火器,为戚家军装备的火炮。为了便于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虎蹲炮威力不大,是早期的迫击炮款式,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适于在山岳、森林和水田等有碍大炮机动性的战斗地域。

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炮管薄,射程不远(约500米),但是细长的炮管使其更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基层部队,与同时期欧洲迫击炮的款式相比更为先进。

虎蹲炮首尾2尺长,周身加了7道铁箍,炮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另有铁绊,全重36斤。看起来虎虎势势,煞是威风,发射之前,须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

每次发射可装填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一个重30两的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发射时大小子弹齐飞出去,轰声如雷,杀伤力及辐射范围都很大,特别适用于野战,轰击倭寇密集的作战队形,有效地抑制其疯狂的攻势。

攻戎炮:车载炮,下安两轮,上置车箱,炮身嵌安其中,加铁箍5道。车厢两侧各有铁锚2个。用时铁锚置地,用土压实,以减后坐力。用骡马拖曳,可随军机动。

火龙出水是我国古代水陆两用的火箭,与飞空砂筒一样是一种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发明于16世纪中叶,明朝中期神火飞鸦是明朝军队所装备的火器。由火箭的反作用力向前推动,下绑两个火箭。

万人敌是一种守城用的大型爆炸燃烧式武器,重约80斤,发明于明朝末期,按《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则“作者不上十年”的万人敌出现时间应当在天启末至崇祯初。为了安全搬运,一般为木框内装泥壳炸弹,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另有棉被内卷稻草火药亦名万人敌。

李自成进攻开封的时候,曾经通过地道突入曹门心字楼下方,明朝守军采用投掷万人敌的办法消灭了入侵的叛军。水底龙王炮,一种古老的水雷,它是由中国古代军事家发明,出现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漂雷,是近代漂雷的鼻祖。

这些都是明军中常用的火器,虽然这些火器十分先进,领先于世界水平,但直到擅长骑射的清王朝统治了中国后,对火器充满敬畏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战马和弓箭的地位,才把火器打入了冷宫。

使得中国原本领先于世界的火器水平停滞不前,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这才引发了后来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悲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