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如题所述

摘要: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
  在景颇族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图为重阳节期间,参加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老年人运动会的景颇族老人。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促使了各学科快速发展。民族伦理学作为横跨民族学与伦理学的新兴边缘学科,以研究民族道德为己任,在短短30年中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趋向成熟3个时期,并在宏观的学科定位等理论研究和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与总结30年来民族伦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民族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伦理学发展历程

  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

  民族伦理学的初步发展期

  从中国历史上看,虽然人们过去为民族伦理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但并没有把民族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没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各学科研究开始恢复。民族伦理学这门跨界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萌生出来的。

  民族伦理学,又称民族道德学、民族道德科学或民族伦理科学。与民族道德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内在客观规律与普遍法则,了解各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伦理道德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民族伦理道德内涵,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各民族伦理道德中,汉族伦理道德是主体。在这一时期,汉族伦理道德研究得到初步恢复与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陆续推出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影响并推进了其他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一些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专题论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深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

  在学术组织方面,1987年4月,中国西部伦理学会首届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四川、陕西两省发起组织的。与会学者根据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民族道德传统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情况,提出了应重视从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民族伦理学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西部伦理学会的积极支持,并成为该学会长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988年8月,在贵阳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二次伦理学讨论会,学者们对民族伦理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贵州省伦理学研究会也在会上正式成立。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及西部各地方伦理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研究和民族伦理学学术交流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民族伦理学的深入发展期

  这一时期,除了汉族伦理道德研究稳步发展外,民族伦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同样有不菲的成绩。1989年10月在昆明举行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三次伦理学讨论会,并成立了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91年1月在昆明举行,学会成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和《民族伦理学引论》等专著。1993年10月,四川省伦理学会承办的中国西部地区第四次伦理学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学术组织的相继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特别是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这是民族伦理学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

  在学术研究方面,《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文章;《民族伦理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等专著陆续出版发行;《伦理学大辞典》、《中国伦理大辞典》、《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少数民族伦理辞条达上百条。1992年10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主编的《广义民族学》,该书把“伦理民族学”(或称“民族伦理学”)作为广义民族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单列为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将“民族伦理学”单列,收录辞条20条,这标志着民族伦理学作为民族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一门分支学科(或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开辟出来、建立起来了。此后,从宏观总体上探讨少数民族伦理学结构体系的《民族伦理学》,具体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藏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回族传统道德概论》、《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等著作陆续问世,这无疑是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民族伦理学趋向成熟期

  这一时期,民族伦理学的发展步入了趋向成熟期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理论上趋于成熟。我国伦理学界有意识地开展民族伦理学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情,起步虽晚,但成绩斐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伦理学原理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并富有时代气息,为普通伦理学原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养料。

  第二,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涌现。随着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及普通伦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少数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和教育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应用伦理学大放光华的时代。

  第三,民族性与普遍性兼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伦理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是民族性与全球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少数民族伦理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挖掘、保护、发展并保持其民族特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日趋频繁,中国的民族伦理学有一个走向世界和被世界了解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伦理文化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的问题,这种交流和沟通必将促使跨民族的伦理学和跨文化的民族伦理学产生。中国的民族伦理学在理论旨趣、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等方面亦将大大深化伦理全球化的品质和内容,使伦理全球化成为包含着多民族伦理特质和多样化伦理文化的普遍伦理发展运动。

  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

  我国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可区分为宏观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具体的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两个方面。

  宏观的理论研究

  民族伦理学诞生至今,学者们为构建民族伦理学科学、合理的体系孜孜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学科界定方面,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民族伦理学是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学科,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点。它综合地、全面地研究民族道德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强调,中国民族伦理学应把少数民族伦理思想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学理应具备的重要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积累和搜集资料的基础工作,从宏观和微观研究入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要注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运用。

  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立了有关的学术组织,为民族伦理学研究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并推出了有关专著、学术论文等。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民族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在有序地进行,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队伍正在形成。

  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

  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性质与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尤其突出。

  藏族是一个富有浓厚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如1993年出版的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等主编的《藏族传统文化辞典》、2003年出版的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等。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郝宜今著《<蒙古秘史>的政治伦理思想》、《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等论文对《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与论证,熊坤新、曹冬、张勇著《蒙古族伦理思想概述》则对蒙古族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回族伦理思想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1998年出版的马绍周、隋玉梅著《回族传统道德概论》对回族道德进行了挖掘、整理,较为准确、深刻地分析了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反映了回族传统道德丰富的内涵。

  此外,1999年出版的杨国才著《白族传统道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摘要: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
  在景颇族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图为重阳节期间,参加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老年人运动会的景颇族老人。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促使了各学科快速发展。民族伦理学作为横跨民族学与伦理学的新兴边缘学科,以研究民族道德为己任,在短短30年中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趋向成熟3个时期,并在宏观的学科定位等理论研究和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与总结30年来民族伦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民族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伦理学发展历程

  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

  民族伦理学的初步发展期

  从中国历史上看,虽然人们过去为民族伦理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但并没有把民族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没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各学科研究开始恢复。民族伦理学这门跨界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萌生出来的。

  民族伦理学,又称民族道德学、民族道德科学或民族伦理科学。与民族道德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内在客观规律与普遍法则,了解各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伦理道德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民族伦理道德内涵,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各民族伦理道德中,汉族伦理道德是主体。在这一时期,汉族伦理道德研究得到初步恢复与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陆续推出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影响并推进了其他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一些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专题论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深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

  在学术组织方面,1987年4月,中国西部伦理学会首届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四川、陕西两省发起组织的。与会学者根据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民族道德传统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情况,提出了应重视从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民族伦理学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西部伦理学会的积极支持,并成为该学会长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988年8月,在贵阳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二次伦理学讨论会,学者们对民族伦理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贵州省伦理学研究会也在会上正式成立。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及西部各地方伦理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研究和民族伦理学学术交流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民族伦理学的深入发展期

  这一时期,除了汉族伦理道德研究稳步发展外,民族伦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同样有不菲的成绩。1989年10月在昆明举行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三次伦理学讨论会,并成立了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91年1月在昆明举行,学会成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和《民族伦理学引论》等专著。1993年10月,四川省伦理学会承办的中国西部地区第四次伦理学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学术组织的相继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特别是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这是民族伦理学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

  在学术研究方面,《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文章;《民族伦理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等专著陆续出版发行;《伦理学大辞典》、《中国伦理大辞典》、《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少数民族伦理辞条达上百条。1992年10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主编的《广义民族学》,该书把“伦理民族学”(或称“民族伦理学”)作为广义民族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单列为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将“民族伦理学”单列,收录辞条20条,这标志着民族伦理学作为民族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一门分支学科(或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开辟出来、建立起来了。此后,从宏观总体上探讨少数民族伦理学结构体系的《民族伦理学》,具体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藏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回族传统道德概论》、《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等著作陆续问世,这无疑是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民族伦理学趋向成熟期

  这一时期,民族伦理学的发展步入了趋向成熟期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理论上趋于成熟。我国伦理学界有意识地开展民族伦理学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情,起步虽晚,但成绩斐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伦理学原理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并富有时代气息,为普通伦理学原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养料。

  第二,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涌现。随着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及普通伦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少数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和教育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应用伦理学大放光华的时代。

  第三,民族性与普遍性兼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伦理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是民族性与全球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少数民族伦理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挖掘、保护、发展并保持其民族特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日趋频繁,中国的民族伦理学有一个走向世界和被世界了解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伦理文化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的问题,这种交流和沟通必将促使跨民族的伦理学和跨文化的民族伦理学产生。中国的民族伦理学在理论旨趣、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等方面亦将大大深化伦理全球化的品质和内容,使伦理全球化成为包含着多民族伦理特质和多样化伦理文化的普遍伦理发展运动。

  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

  我国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可区分为宏观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具体的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两个方面。

  宏观的理论研究

  民族伦理学诞生至今,学者们为构建民族伦理学科学、合理的体系孜孜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学科界定方面,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民族伦理学是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学科,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点。它综合地、全面地研究民族道德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强调,中国民族伦理学应把少数民族伦理思想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学理应具备的重要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积累和搜集资料的基础工作,从宏观和微观研究入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要注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运用。

  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立了有关的学术组织,为民族伦理学研究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并推出了有关专著、学术论文等。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民族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在有序地进行,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队伍正在形成。

  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

  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性质与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尤其突出。

  藏族是一个富有浓厚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如1993年出版的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等主编的《藏族传统文化辞典》、2003年出版的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等。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郝宜今著《<蒙古秘史>的政治伦理思想》、《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等论文对《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与论证,熊坤新、曹冬、张勇著《蒙古族伦理思想概述》则对蒙古族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回族伦理思想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1998年出版的马绍周、隋玉梅著《回族传统道德概论》对回族道德进行了挖掘、整理,较为准确、深刻地分析了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反映了回族传统道德丰富的内涵。

  此外,1999年出版的杨国才著《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对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传统道德的特征、白族社会公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深入细致的剖析,对传统道德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和白族地区当前的道德建设进行了探讨。2008年出版的熊坤新、李建军编著的《新疆诸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对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并对民族伦理学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这些著述从不同层面推进和深化了民族伦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概貌。

  民族伦理学研究展望

  相对于中国民族学和伦理学发展的总体状况而言,民族伦理学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前者存在着明显差距,这也正是加强民族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所在。

  展望未来,民族伦理学研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科内容。民族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国内各民族,也包括国外各民族,包含的内容丰富,需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目前,民族伦理学研究存在着重汉文化系统的伦理思想研究,轻少数民族及国外民族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了既带有人类生活共性又具有各自特点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赋予了各民族伦理道德鲜明的时代特色。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交融,必将拓展研究范围,丰富民族伦理学学科体系与内容。

  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民族伦理学研究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导,是伦理学原理体系和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简单移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伦理学应在描述的基础上,加强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研究成果具备应用性、时代性与前沿性的特点,从而建立一种借助描述伦理学和分析伦理学来提升研究层次、拓展研究内容的新的规范伦理学。

  培养一支高水准、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实现民族伦理学稳步、长远发展。人才是学科形成、发展、体系化的支柱,对于民族伦理学这门新兴学科更是如此。相信在一批中老年学者的带动下,通过扩大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方式,必将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