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呢?

如题所述

这就与朱允炆的能力有关了,朱允炆错判形势,认为没必要动用沐家军;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英明睿智,生前为继承人朱允炆继位做了周全的准备,奈何朱允炆不堪大用,辜负了他爷爷的一片苦心,就连朱元璋为他准备的一支王牌军队他都没来得及用。


明朝朱元璋去世之后,传皇位于皇太孙朱允炆,没过两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攻进南京城,致使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顺利篡夺皇位。

“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文韬武略、战功赫赫,资历比朱元璋孙子孙朱允炆强得多,更适合皇帝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让朱允炆继承皇位。以至于朱棣与朱允炆产生了矛盾。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称帝后,眼见藩王势力如此做大,削藩成了朱允炆最想做的一件事。

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怂恿下,朱允炆摇摆不定,最后大力削藩建文帝支持黄子澄,后废除五位亲王的爵位。


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这就是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靖难之役”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即以此为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平息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神秘王牌军部队

当年朱元璋早就想到他死后可能会有人谋反,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他专门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神秘的部队,他们便是镇守在云南的30万沐家军。这支军队为什么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呢?

沐家军的首领沐英是个孤儿,后被朱元璋收养,认作义子。他从小就跟随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元璋将他看做自己的亲生孩子,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沐英长大后屡立战功,洪武三年被封为镇国将军,后来又掌管天下兵马,深受朱元璋器重。再后来沐英平定云南之乱,此后一直镇守云南。沐英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生死之交,他听到朱标的死讯后,十分难过,最后甚至因伤心过度去世了。沐英的儿子沐晟从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与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说是生死之交。朱允炆继位后,立刻就把沐晟封为侯爷,让他带兵去云南平叛,镇守云南。

朱允炆为什么不动用这支强大的沐家军

这就与朱允炆的能力有关了,朱允炆错判形势,认为没必要动用沐家军。朱棣挑战朱允炆,从实力上来讲,朱棣一点儿胜算都没有。因为朱棣是地方对抗中央,虽然他手下有十万军马,即使扩军也不过二十万,而朱允炆手下的将士达到了百万之上,因此朱允炆占据着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朱允炆认为燕王是以卵击石,以至于错判形势,而没有调动王牌军队。


二是盲目相信李景隆,没及时动用沐家军。朱允炆因为亲戚的关系,对于没有才能又不忠诚的李景隆非常的信任。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本来可以防守一段时间,但是李景隆却下令打开城门,迎接燕王,这使得朱允炆反败为胜彻底无望了。朱允炆没有想到李景隆会败的那样迅速,朱棣的大军会那么快的攻入京城,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调动镇守云南的沐家军。因为他知道沐家一定会帮助自己,所以出宫后他向西南逃去,就是想让沐家保护自己。

最后,建文帝根本没有时间。从建文帝由强转弱,再到燕王攻占南京,用时仅有一个多月。如此以来,建文帝就算想要向4000里外的沐家军救援,显然已是鞭长莫及。其实,纵观整个“靖难之役”的经过,建文帝的失败并不在于有没有沐家军,而主要在于他用人不当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虽然说有王牌部队,但是关键朱允炆可以指挥得动。如果做皇帝的是朱标,再加上这支部队的首领沐英还活着。那么就算真的发生了靖难之役,最后败亡的也肯定是朱棣。

王牌部队是谁?此人是朱元璋养子沐英

正如我前面所说,里面提到了沐英。这个人在明朝的地位可谓是不可忽略,他曾经是朱元璋的养子,后来被朱元璋安排去镇守云南地区。

沐英原来并不是叫这个名字,应该说是朱英更加准确。但是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考虑到要将儿子分封天下。如果有了沐英这边,可能会有很多的麻烦,所以就让他改了姓氏。

为何说这支队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王牌部队那?其实这句话并不严谨,这支队伍是王牌部队不假,朱允炆没有登基的时候,沐英就已经死了。不过就算没有沐英领导的沐家军,战斗力不代表弱。

但是到底是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呢?这一点要值得考究一下,因为当时朱元璋根本没有考虑过朱彪会死,很早就已经把沐英的部队安排在云南。

而且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其实朱元璋也不认为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会造反。所以说这个王牌部队,并不是留给谁的,只是负责镇压这处边陲之地。

那么另外的问题又来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为什么不调兵遣将?调来这支王牌部队,来围剿这支“造反之军”?要知道当时正规军可是三倍于朱棣的部队。

朱允炆为何不调?因为根本来不及。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次靖难之役,看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皇帝来不及调兵遣将?明明打了快要4年的战争,为什么说还来不及?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证子孙后代能够千秋百世,于是把所有的儿子都封了藩王,让他们镇守边疆地区。当然也给了很大的权力,少的有3万人,多的有十几万人。

比如说燕王朱棣就有10万大军,宁王朱权有8万大军。因此等到朱允炆登基的时候,就开始惦记这些叔叔到底会不会害自己。毕竟自己相对来说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嫡长孙。

再加上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因此在朱朱允炆登基之后,就开始想着削藩的问题。朱允炆登基第一年,接连削藩,惹得藩王哀声载道。

谁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新上任的皇帝手段有点狠,而且做事有点操之过急。至于说权力比较大的燕王朱棣,自然也在朱允炆的削藩之列。

后来朱允炆派了人来查看朱棣的动静,朱棣装疯卖傻躲过一劫。结果他装病的事情被人高密,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来个造反。

但是造反也得师出有名,现在百姓过得也不是特别苦,只能说是从元朝还没缓过气。想来想去想到了朱元璋留下来的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意思就是说,为了防止有人篡位,朱元璋留下了一条规矩。朝廷有奸臣出现的时候,藩王可以清君侧。有了这个理由就简单得多了,于是朱棣发起了这次靖难之起义时间为1399年的7月初,仅仅过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基本上在北平周围所有的地方全部清理完毕。一是由于这里本来就是自己的领土,另外基本上是一呼百应,这些人很多都是直接归顺。

如果说当时朱元璋没有大肆屠戮功臣,朱允炆只要稍微选一个开国将领,基本上都能扫平此次叛乱。 关键是朱元璋做的太狠了,开国将领病得病死,被杀的被杀,又有几个人老得不能动。

最后只得重新启用耿炳文,可能也是因为年纪大比较糊涂了,结果被朱棣偷袭成功,躲在城里面不敢出来。建文帝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又派了曹国公的儿子李景隆担任将军。

但是李景隆只是草包一个,收拢了耿炳文的一些部队,再加上自己带的人,差不多也有50多万人。而反观朱棣这边,起义之初有10万不到,后来加上一部分人的投靠,满打满算也只不过十几万人。

所以这次力量对比,基本上就是3比1的情况。古代打仗主要是靠人头,外加上计策。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没有,但是主要是靠指挥官。

然而李景隆就是个猪队友,朱棣这边略施小计,就把他诓骗,结果打了败仗。但是朱允炆不清楚内情,在别人的诓骗之下,甚至还给他奖赏。

也正是由于这次的战败,造成朱棣有机会合并了宁王的部队。因为当初朱棣造反,朱允炆召宁王回来,宁王直接拒绝了,因此朱棣合并了宁王的部队,人数又是一个激增。

第2个回答  2020-10-05
因为他有妇人之仁的性格缺点,刚开始并不想对叔叔朱棣下手,后来想下手也下不了了。
第3个回答  2020-10-05
因为朱允炆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而且他太过于优柔寡断了。
第4个回答  2020-10-05
因为当时朱允炆已经没有心思再调动军队了,他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势力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