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水问》感想

两千字的,谢谢!

简媜小姐,民国50年生於宜兰,台大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编辑、《大雁书店》发行人。著有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书》、《下午茶》、《掌中戏》……等多部。 民国五十年生於宜兰县冬山河畔,台大中文系毕,现专事写作。 从事散文创作十余年,路数多变,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空灵」、「下午茶」、「梦游书」、「胭脂盆地」、「女儿红」......等散文十余种。曾获时报文学奖、国家文艺奖...等多项文学奖。「顽童小番茄」是简媜的魔法笔探勘散文新高峰之作。
  《水问》是简媜的第一本书,写的是大学四年的生活及所遇、所学、所悟。那个时期,作者自认是生命中唯一被允许的一段风华岁月。书中有对知识的热中、有对真理的探索、有对自然界万物的体悟、有对爱情的渴求。作者为本书所写的序「如水合水」中写道,在多年之後回首看看过去,有蓦然回首的暖意,有一种感恩,不论是对人、对知识,或是那丰沛的生命。对简媜而言年少时的心情、细致的想像都是她再也写不出来的。如同回不了过去。因此,作者视《水问》为她个人的断代史,也因为是断代史,所以她仍有生命运作的能力,仍可以继续走下去。

  简媜运用譬喻法贯穿全文,将爱情比喻成源远流长且绵延不绝的水,像极了情给人柔和温煦的印象,却也揭示了这段情已缓缓流逝。从初陷恋情时为自己翘课找来的藉口,充分显示其机智与兴奋之情。水漫溢这有情天地,洁亮的玻璃杯注入晶莹的水,是以这样寻常的生活景物述说这浓情蜜意尽在不言中。浣衣时的想像将文章带入高潮,缱绻与依赖就在衣巾触及和满桶的肥皂泡中悄悄萌生,幸福的归属感,就连争执後的悔意都如此体恤。然而,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中就是现实的,作者无法将自己忘却思想与个性迈向婚姻的束缚,这段情只得流向大海,成为回忆。
  书评说,简媜的写作在《水问》中是以穠丽风格为主。卷四「碎词」里的「幻航」写道"啜饮太平洋齐垛垛浪花之汁,饱酣著漂流到爱琴海温柔的臂弯里。竖琴於风中,软沙於金阳之下,我却搁浅在希腊神话的暗礁。"「不系乾坤系流年」中"或是林荫薄晨,或者一捧初开的小小雏菊,或者是一朵带露玫瑰,微醺如香凝汗,微敛如美人心内的羞怯。"这些其实都只为了描写一些小事物,用一长串的文字来形容却不会令人感到罗唆 ,反而让读者有种渐渐揭开那层面纱的感觉。我认为所谓穠丽风格应该就是指那些形容词吧!对我而言,我真的无法想像到底是什应因素,造就了简媜如此绝技。对那么普通的日常事物,为何能有这么强烈的感情。今天若换做是我,大概只能用写实法。我觉得她是真的把心把情给了全世界。在她的细心下,坏了的钢笔是"又开运河又漏水",用完的原子笔"透明的杆子里,那条乾涸的血管上碎布的惨青。"读了这些真的让我学到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看世上的一切。

心得:
  从本书中也可以窥出简媜善用譬喻。有了这些譬喻,可让文章添加一点生动活泼,让散文更富有感性的一面。卷二「水经」中的「夏之绝句」,"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於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看完了它,似乎夏天真的成了一首绝句,而蝉儿则成了吟诵绝句的合唱团。而「壁画」这篇文中,则把每扇窗外的风景,比作一幅画。而走道两旁的窗,就成了一间大自然画廊了。这使得我也想好好去品味那墙上最原始的画作,是否会不自觉地想去触碰,才大悟那只是个风景。
  看完简媜的「水问」之後,让我更加了解为何简媜在文坛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水问」这本书中,分成许多单元,而这些单元也更令我了解检真的心路历程。
  我觉得简媜笔下的一草一木,好像都活了起来,且都有了感情,让简媜笔下的世界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感觉,无论是花、草,或者是树木都令人觉得可爱极了。
其中也提到许多作者过去的生活,而作者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描写得极生动,且富感情,好像那些花花草草就是我们的朋友,能够静静著听著我们的倾诉,偶而风一吹,它们点点头,就好像朋友般的安慰我们,肯定我们,虽然这些草木并不会开口说话,但它们却是我们最真实的听众。
  在简媜笔下的春、夏、秋、冬,也别有一番风味,让我觉得从另一种角度看「春夏秋冬」,也是挺有趣的,春天不再令人觉得粘湿,夏天不再燥热,秋天不再萧瑟,而冬天也不似现实的寒冷,他们都是一群讨喜的朋友,陪我们走过每一天,适时的给我们安慰。
  简媜的文章给我一种平淡而不乏味的感觉,再看似平淡的文章中,却蕴含了有致的韵味、细腻的风格,或许这就是为何简媜的文章令我深深著迷的原因吧!她笔下的物体也像带了一层面纱似的神秘,更令人向往她文章中的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