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与丑的关系

如题所述

美与丑的界定

我们就可以对美或丑进行一番界定,这不是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而只是对其作为理论研究对象的范围的界定。美既不等于艺术,美感也不等于艺术快感,它只是艺术文本和艺术作品中的部分,也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的“合目的性”部分,就是符合人的艺术“期待”中肯定性的那一部分,这个期待并不是现成的、具体的,而只是对世界的对象性特征作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它是人的一种心理图式。凡是与人的艺术期待相适应的,人的心理就会立刻接纳它,即同化,并对其作出肯定性的情感反应,即产生快感;因此概括地讲:美就是能被人的情感直接同化,即满足人的肯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

  在此,这种对象性特征,并非仅限于现实世界,而且还包括人的想象世界,如人对天堂、神、天使的想象性期待,这种对象特征是观念性的。现实中没有能满足人的艺术期待的对象特征,人就会自己创造出来。所谓对象,就是情感投注的客体——也就是情感产生、表现和被感受的东西,因为情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抽象地表现,更不可能凭空地被感受,它必须有所指,具体地讲就是艺术中的形象——这其中包括现实客体和观念客体;所谓特征,就是充分显现出本质的现象,“特征是最本质的东西,只能在表现得最完满的个别代表上才可见出。”也就是在一个具体的对象上显示出了整个类的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或观念中的对象特征,一旦与人的艺术期待相同一,就能被人直接接受,这就是美。

  因此,美绝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它没有一个普遍的形式标准,如和谐、对称、颜色鲜艳等等,尽管人对具有这些特质的东西感到喜爱,但不能用来衡量一切物种,“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而只能根据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自然的目的来衡量,达到了自然的目的就是富于特征的,而能被人的心理直接同化的才是美,它要符合它那个物种的目的,显出特征,这样才对人有意义,因而美不是漂亮,固然漂亮也可以美。

  相反,凡是与人的肯定性艺术期待不相适应的,人的心理就不能直接接纳它,而是必须进行一番心理调适才能适应它,此即顺应,其结果就是否定性的情感反应,即反感,因此丑就是迫使人顺应,即满足人的否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通俗地讲,令人反感的东西就是丑。它构成了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合目的性”的另一部分。所以丑也不是难看,固然难看也可以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美与丑是对立的。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丑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美是肯定性的生活内容的体现,丑是否定性的生活内容的体现;美是真善的统一,丑是真善的否定或分裂;美令人喜悦,丑令人厌恶。总之,美是一种正价值,丑是一种负价值。 但是,美总是在同丑的比较中存在着。美与丑也会互相转化。现实中的丑经过审美处理还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因此,丑也应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在感受活动中,美学有三大问题,一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二是美的本质是什么,三是艺术该如何定义。 无论是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体现了人和现实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美学是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心的学科。 什么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不同于人对现实的实践关系,也不同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以直觉形式和情感体验为特征而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情感是人审美地把握外部世界的中介,求美是审美主体的最终目的。因此,美学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审美关系的客体方面,即审美对象,重点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 (2)审美关系的主体方面,即作为主体的人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主要研究美感。 (3)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方面,即人对现实的审美规律和审美创造的成果,重点是艺术和艺术品。 (4)主体和客体统一的特殊表现方面——美育。 美的本质问题已经困扰了哲人们几千年,从柏拉图提出千古疑问“美是什么”开始,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前赴后继地提出了无数的关于美的定义,这些定义至今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一些美学家已经开始放弃寻找美的本质,于是,人们至今没有找到美的本质。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都看到美的事物身上有美,它能被我们直接看到,像是一件类似于物体外形的具体事物,它像幽灵一样依附在事物身上,让事物如此动人。当人们开始在美的花朵、美的女性、美的乐曲中寻找它时,美忽然不见了,哲学家和美学家也都在众多美的事物中迷失,不能给柏拉图一个完美的答案。 美学界的前辈们都是智慧超群的哲人,他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要回答吧。我们找找美存在于什么地方。 众所周知,部分年轻的女性是美丽的,欧洲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美就是一个少女。如果说美在美女身上,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因为在审美经验中,我们看到了女性身上的美,这种存在于女性身上的美让我们神魂颠倒,不能自拔。但美真的存在于女性身上吗?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男青年在路边看某个女人走过,然后对这个女人品头论足。有些男青年认为这个女人很美,全身上下都美,于是这个女人身上具有了美,美存在于她身上;然而有些男青年则怀不同意见,认为这个女人根本就不美,全身上下都不美,这时候这个女人身上就没有了美了,美就不存在于她身上。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的容貌怎么会有两种情况呢? 只有一种解释,美是存在于审美者大脑中的,美就是美感。美感和丑感一样,都是审美感受。如果美不过是一种感觉,那些被冠名为“美的事物”身上具有的能让人感觉到美的事物是什么呢? 是形象,同一个形象有可能激发美感,也有可能激发丑感。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在有些人眼里是丑陋的,有些人认为丑陋的事物在有些人眼里是美丽的。形象激发美感的情况不是永恒的,激发丑感的现象也不是不变的。形象与审美感受的联系不是绝对的。 存在于事物身上、名叫“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美”是指激发了美感的形象。人们之所以看到事物身上有“美”是由于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只注意事物的形象,没注意内心产生的美感,当形象伴随美感出现在大脑中时,就觉得这种形象与没有激发美感的形象有所不同,像是多了件叫美的事物。 美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积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丑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消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美感与丑感都只出现在大脑内部。 人类并不能命令自己觉得某件事情很美或很丑。人类的基因决定了大脑的结构,决定了一些功能,还可能决定了人类在审美方面的偏好,使人一出生就在审美方面表现出某种倾向。审美观也会影响大脑产生审美感受的过程,如一些一质朴为美的人看不惯花俏的装扮,而一些以花俏为美的人则觉得朴素土气,以此为丑。
第2个回答  2020-12-03
人是一种视觉动物,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想要占有或者一睹其风采。当然这里所指的“美”仅仅只指形态美。同形态美一样,其它美学意义上的“美”,比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人们都乐意接受和欣赏它们。那为什么就对“丑”嗤之以鼻呢?那么接下来就浅析一下美与丑的关系。


《老子》中说过:“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中的这句话堪称经典,从这句话中可以大致概括美与丑的相互对立关系。正是有了丑的形态与概念才有了美,如果世上只有丑的形态与概念,那美是绝对不存在的,对于美也正是如此,如果没有丑的衬托与对立,那美的形态又如何去体现和感知!但是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一个所有事物都具有对立性、所有的物质的、思想的都有一定的双面性,无论善恶、美丑、高低、瘦胖等都足以表达,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系统的阐述了这一观点并加以论证。我国古代的太极八卦图也可以代表这一思想!

在这儿我要用中国古代的太极八卦图浅析美与丑的关系。太极八卦图正中心是一个圆形图中黑白相绕而又界限分明,但是黑白之中都有两个黑点,这是在表达什么意愿呢?要我说美和丑的关系就像这幅图一样。

美和丑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两个对立面,但实际上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来决定何为美或何为丑!美和丑就像太极图一样看似界限分明实则模糊不清,而且到了一定的阶段会相互转化,比如说一个形态奇丑无比的女人去做整形手术,从而变成一位美貌动人的佳人。那么从形式美上就是从丑转化为美的一个过程。

总之美与丑就是一种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的关系,没有绝对的美,当然也不会有特定的丑!
第3个回答  2020-11-21
在感受活动中,只有审美受到哲学家的关注,哲学家成立了美学专门研究审美和美。美学有三大问题,一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二是美的本质是什么,三是艺术该如何定义。 美的本质问题已经困扰了哲人们几千年,从柏拉图提出千古疑问“美是什么”开始,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前赴后继地提出了无数的关于美的定义,这些定义至今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一些美学家已经开始放弃寻找美的本质,于是,人们至今没有找到美的本质。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都看到美的事物身上有美,它能被我们直接看到,像是一件类似于物体外形的具体事物,它像幽灵一样依附在事物身上,让事物如此动人。当人们开始在美的花朵、美的女性、美的乐曲中寻找它时,美忽然不见了,哲学家和美学家也都在众多美的事物中迷失,不能给柏拉图一个完美的答案。 美学界的前辈们都是智慧超群的哲人,他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要回答吧。我们找找美存在于什么地方。 众所周知,部分年轻的女性是美丽的,欧洲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美就是一个少女。如果说美在美女身上,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因为在审美经验中,我们看到了女性身上的美,这种存在于女性身上的美让我们神魂颠倒,不能自拔。但美真的存在于女性身上吗?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男青年在路边看某个女人走过,然后对这个女人品头论足。有些男青年认为这个女人很美,全身上下都美,于是这个女人身上具有了美,美存在于她身上;然而有些男青年则怀不同意见,认为这个女人根本就不美,全身上下都不美,这时候这个女人身上就没有了美了,美就不存在于她身上。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的容貌怎么会有两种情况呢? 只有一种解释,美是存在于审美者大脑中的,美就是美感。美感和丑感一样,都是审美感受。如果美不过是一种感觉,那些被冠名为“美的事物”身上具有的能让人感觉到美的事物是什么呢? 是形象,同一个形象有可能激发美感,也有可能激发丑感。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在有些人眼里是丑陋的,有些人认为丑陋的事物在有些人眼里是美丽的。形象激发美感的情况不是永恒的,激发丑感的现象也不是不变的。形象与审美感受的联系不是绝对的。 存在于事物身上、名叫“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美”是指激发了美感的形象。人们之所以看到事物身上有“美”是由于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只注意事物的形象,没注意内心产生的美感,当形象伴随美感出现在大脑中时,就觉得这种形象与没有激发美感的形象有所不同,像是多了件叫美的事物。 美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积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丑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消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美感与丑感都只出现在大脑内部。 人类并不能命令自己觉得某件事情很美或很丑。人类的基因决定了大脑的结构,决定了一些功能,还可能决定了人类在审美方面的偏好,使人一出生就在审美方面表现出某种倾向。审美观也会影响大脑产生审美感受的过程,如一些一质朴为美的人看不惯花俏的装扮,而一些以花俏为美的人则觉得朴素土气,以此为丑。
第4个回答  2020-11-21
美与丑是对立的。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丑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美是肯定性的生活内容的体现,丑是否定性的生活内容的体现;美是真善的统一,丑是真善的否定或分裂;美令人喜悦,丑令人厌恶。总之,美是一种正价值,丑是一种负价值。 但是,美总是在同丑的比较中存在着。美与丑也会互相转化。现实中的丑经过审美处理还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因此,丑也应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在感受活动中,美学有三大问题,一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二是美的本质是什么,三是艺术该如何定义。 无论是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体现了人和现实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美学是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心的学科。 什么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不同于人对现实的实践关系,也不同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以直觉形式和情感体验为特征而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情感是人审美地把握外部世界的中介,求美是审美主体的最终目的。因此,美学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审美关系的客体方面,即审美对象,重点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2)审美关系的主体方面,即作为主体的人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主要研究美感。(3)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方面,即人对现实的审美规律和审美创造的成果,重点是艺术和艺术品。(4)主体和客体统一的特殊表现方面——美育。美的本质问题已经困扰了哲人们几千年,从柏拉图提出千古疑问“美是什么”开始,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前赴后继地提出了无数的关于美的定义,这些定义至今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