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

A:洋务派创办的同文馆 B:洋务派奏请设立的总理衙门
C:维新派创办的同文馆 D:维新派创办的京式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它于1912年5月改名北京大学。
地位:
京师同文馆的出现和发展,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的传统,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大的创新,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反思与回顾这段历史,了解中国近代教育蹒跚起步的情形,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的进步来考察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对今天中国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为中国近代正式设大学之始,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北大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是对北大地位的精确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8
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以后兼收年岁较长的满汉科举出身人员。学习期限初定三年毕业,自光绪二年(1876)后改为两种: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诸学者,八年毕业;年岁稍长,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五年毕业。课程设置最初只有英、法、俄、汉文,同治六年后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除汉文外其它课程多由外国人担任教习。其经费、人事等权基本控制在总税务司赫德手中。同治八年,赫德提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同文馆总教习,总管校务近三十年。光绪二十七年(1902)并入京师大学堂。 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清政府自鸦片战争后,屡次与帝国主义列强交涉,深感语言不通、文字隔阂,也是受欺蒙遭失败的原因之一。左宗棠、李鸿章等坚持学习西方,于是在同治元年(1862)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学生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十人。次年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再后又增设德文、日文。馆中教习均聘外国人。1866年底改为入馆学习者皆取正途人员,如举人、优等贡生及由此出身的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且年龄的30岁以下的人。1867年增天文算学馆。1869年聘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总教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19
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即现在的北大
第3个回答  2013-06-19
维新派创办的京式大学堂
第4个回答  2013-06-19
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