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都是嬴姓赵氏,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吗?

如题所述

现在的人如果遇到同姓的人,往往会多说一句:原来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啊!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的确是有道理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有一篇文章叫做《赵正书》,这篇西汉出土的竹简文书中称呼秦始皇嬴政为赵正,正通政,其实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嬴姓,实际上少有人知道秦始皇也是赵氏。

先秦时期的古人有姓也有氏,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表示一个部族的代号,表示着祖先及及出处,氏则是部族中各分支家族的代号,表示着子孙后代,一个部族一般只有一个姓,但可以有很多个氏,这是原始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习俗,以姓区别血亲部族关系,以氏区别分支脉系。

举个例子,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有25个儿子,黄帝本人最早的姓是公孙,后来改姬姓,轩辕氏,也称有熊氏,黄帝有14个儿子被分封在各地,被赐予12个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比如封在祁地,就被赐姓为祁,就等于另立门户,成立一个新的部族,所以黄帝一个姓就演变出12个姓,然后再继续演变下去。

其他没有分封的儿子,或者赐姓为姬的儿子,仍然是黄帝的部族,然后用不同的氏来区分这些儿子的代号,后世的尧、舜、禹及夏、商、周三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后裔,所以衍生了上千个姓和氏,成为了后来的炎黄子孙,如果不用姓和氏来区份,是很难弄得清楚祖先和子孙后代的关系。

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也有类似的关系,先说秦国。

秦国祖先也是黄帝的后代,是出自黄帝之子昌意的儿子颛顼,颛顼也是五帝之一,号高阳氏,颛顼有个子孙后代叫女脩,妇脩生了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落的女儿,名叫女华,生了大费,大费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赏赐了一副黑色的旌旗飘带,同时赏赐给大费一个姚姓的美女为妻,大费也叫柏翳,同时舜赐大费嬴姓,大费就被称为嬴姓的始祖,成立了一支新的部族

大费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大廉,号鸟俗氏;次子若木,号费氏。费氏有一个玄孙叫费昌,费昌为商汤驾车,参与了讨伐夏桀,而大廉有两个玄孙分别叫孟戏、中衍,孟戏和中衍还为商王太戊驾过车,中衍的后代也都是辅佐商朝的,很多都有功劳成为诸侯。

中衍有个玄孙叫中潏,中潏有个儿子叫蜚廉,蜚廉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恶来和季胜,蜚廉父子都是辅佐商纣王的,恶来力气很大,勇猛善战,并且忠于商纣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恶来被杀死,商朝也随之灭亡,历史进入周朝。

恶来被杀后,他有个儿子活了下来,名叫女防,女防生了个儿子叫旁皋,旁皋生了个儿子叫太几,太几生了个儿子叫大骆,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子,非子善于养马和其它牲口,后来非子帮周孝王养马,周孝王就让非子做了大骆的继承人,也许非子不是嫡长子吧,但因为他养马有功,周孝王喜欢,所以让他做了大骆的继承人,非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

申侯的祖先也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大骆的祖先中潏,所以请求周孝王分封非子,于是周孝王分封了一块地给非子,这块地就是秦地,是秦国最早的封地,而非子就号称秦嬴,这就是秦国的立国祖先,非子并不是诸侯,在当时只算是附庸,秦国真正成为诸侯国是在秦襄公时期,因为护卫周平王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而秦襄公就是非子的五世孙。

所以秦国祖先的世系是这样的:

黄帝→昌意→颛顼→女脩→大业→大费→大廉→中衍→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

再来说赵国,前面说道大费是嬴姓的始祖,这既是秦国始祖,也是赵国始祖,但是赵国这一系与秦国的分支是从商末时期的蜚廉之子开始的,前面说道蜚廉有两个儿子,长子恶来就是秦国的祖先,而次子季胜就赵国祖先,所以说赵国,就是从季胜开始说的。

《史记 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後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後为赵。

史记中也记载了秦国与赵国的关系,这话的意思是说:赵氏的祖先和秦人是同一个祖先。传到中衍,他给商王太戊赶车,中衍的后代蜚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取名恶来,侍奉商纣王,后被周人杀死,他的后代就是秦人。恶来的弟弟名叫季胜,他的后代就是赵人

季胜生了个儿子叫孟增,号宅皋狼,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宠信,孟增生了个儿子叫衡父,衡父有个儿子叫造父,造父曾经进献名马给周穆王,并受到周穆王的宠信,造父还为周穆王赶车,到西方会见了西王母,还到东方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造父赶车有功,周穆王把赵城赐给造父,之后造父的后代就以赵为氏。

造父的六世孙是奄父,他曾经给周宣王赶车,并且还救了周宣王,奄父生了个儿子叫叔带,在周幽王时期,叔带离开周王来到晋国侍奉晋文侯,之后成为晋国的卿大夫,叔带的五世孙叫赵夙,赵夙曾率军讨伐霍国,因为有功,晋献公把耿地赐给了赵夙。

赵夙生了个儿子叫共孟,共孟生了个儿子叫赵衰,赵衰曾经侍奉过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赵衰跟随重耳流亡列国19年,最后重耳返回晋国做了国君,赵衰就被封为大夫,并且主持晋国的政事,赵衰就是赵国成为大夫的祖先,赵衰的9世孙赵籍后来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这就是三家分晋的事,赵国正式成为诸侯。

所以赵国祖先的世系是这样的:

黄帝→昌意→颛顼→女脩→大业→大费→大廉→中衍→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奄父→叔带→赵夙→共孟→赵衰。

如果从赵国成为诸侯的公元前403年开始算起,这一年也是战国的开始,到公元前1046年恶来与季胜两兄弟生活的商朝末年为止,赵国与秦国在643年前是一家人,他们都是大费之后,也都是黄帝之后,所以可以说,不论是赵国还是秦国,都是黄帝的后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5
理论上全中国人都曾经是一家的。都是女娲捏出来的。
至于赵国与秦国,他们也是同一个祖宗分出来的。远的,是黄帝,再往下是颛顼、女修、伯益、一直到蜚廉等等,都是一根藤。这根藤在商末分成两桠,就是蜚廉的两个儿子:恶来与季胜兄弟俩(当然也许还有其他儿子,但在这里没他们的事就不提了)。恶来自己是没等到老爹死就“咔”了,原因是他助纣反周,逆了历史潮流,被历史淘汰了。但是他只是自己被周武王弄死了,儿子却活下来了,只是被抓去当了奴隶。这一桠暂时就沉沦了,那一枝也就是季胜家族不久后却发了起来,这主要有蜚廉的原因——因为他在纣王倒大楣的时候恰巧奉旨外出不在家,因此躲过一劫。等他知道消息时,恶来已壮烈了,无力回天的他只能带着季胜远避祖地霍泰山,隐了下来尽心抚养季胜。季胜必须必地接过嬴姓复兴的大任,教育出了优秀的下一代,那就是孟增。孟增从小好学,长大后成了一代大师,被周成王当成了国宝请到中央当大官,嬴姓于是立马从商末的霉运和低潮中逆袭成功,又成了贵族。孟增与天子的亲近关系延续了下去,到他的孙子造父一代时,与天子周穆王仍然很投缘,特别是在名马豪车这方面都是行家。然后就有了他们游西域见西王母差点误国事,幸亏造父一手野外拉力赛的绝技总算没坏事,穆王因此重重地谢了好兄弟一把,把赵城赐给他-这一划时代的事件最终导致了赵氏的形成。
季胜这一家子轰轰烈烈热闹了好几代人了,没忘了那边还有一家灰头土脸的倒楣亲戚——恶来的后人。话说周代对奴隶可能还不是太残酷,甚至还有点人性,这恶来的后人虽然身为奴隶却也没耽误结婚生子居然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没有绝种。
可能是基于家族的责任吧,也许还有亲情,估计蜚廉老爷子临终时也有过叮嘱,反正总而言之吧,造父没有对这家倒楣亲戚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出手相助了。凭着造父在朝廷里的地位以及天子对他的宠信,从奴隶堆里捞几个人还不是什么难事,于是,恶来种下的恶果最终被造父彻底捏得稀碎。恶来的后人对造父那叫一个感激涕零,于是毫不犹豫地改认造父为祖,这也等于是对因为恶来血缘而形成的家族关系毅然来了个“断舍离”。当然,认造父为祖也不光是感恩,更可能也是为了往后的日子更好过一些。不管怎样,大骆这就也跟着造父姓了赵了。也就是说他在法律上跟恶来没关系了。
大骆的孩子里,有一个叫非子的,日后因为替周天子养马,也被封了一块地,虽然只是个荒山野谷,但好歹这也就为日后的大秦立下了第一块基业。
非子身上流的是恶来的血,但吃的是造父家粮,穿的是造父给的衣,姓的是造父家的赵(即改姓换祖)。你说他跟造父自己的孩子(赵国)是不是一家的?
然而,五百年前的一家人又能怎么样?在利益面前,即便是今生今世的亲兄弟也能打得头破血流,这也不是嬴姓和赵家特有的现实,姬姓诸侯互相打得你死我活的故事比嬴姓只多不少。后世的李家、杨家、刘家、朱家王朝甚至蒙元满清哪个没有兄弟相争?压根不用五百年,他们都是一个爸爸生的,一点不影响他们互相置于死地!
赵秦相争时距非子立国两脉分立时已有二百余年,早已互相不识,远古那一点血缘关系完全不在利益考虑范畴之内。总是强调赵秦五百年前是一家的那些人,你们两百年前的同宗你们认识几个照顾了几个?
第2个回答  2021-03-07
他们五百年前确实是一家,祖先还是亲兄弟。后来经过分裂之后,互不来往,才有了赵国和秦国,但追根究底确实是一家人。
第3个回答  2021-03-07
他们在五百年前的确是一家人,因为他们有着一样的姓氏,也居住在相同的地方,只是后来他们被分封到了不同地方。
第4个回答  2021-03-09
不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来源不同,五百年前更不是一家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