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削藩的举措明明是对的,为何最后他还失败了?

如题所述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国家的治理上,采用了藩王制。太祖有二十六个儿子,从洪武三年(1370)起,太祖先后三次分封,除立为太子的长子朱标和早夭的第二十六子外,其余二十四个儿子均被封为王,加上一个重孙,共二十五个王。诸王长大后,纷纷就藩各地。

到了洪武朝晚期,藩王势力已经较为强盛,这些叔叔们根本没把皇太孙朱允炆放在眼里。朱允炆对皇叔们的拥兵自重忧虑万分,于是,他一即帝位,就立即着手削藩。为何会失败?全因他的系列错误操作。

错误的削藩时机

朱允炆即帝位后,就着手削藩,这皇位还没坐热呢,就急着跟二十几个叔叔对着干,能赢吗?削藩时机明显不对啊!也有大臣建议建文帝效法汉武帝的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但朱允炆急于求成,直接否定这个方案,于是,削藩就急匆匆地被提上日程并实施。一个月之内,接连拿下三个藩王,朱允炆沾沾自喜的同时,各地藩王则人心惶惶,特别是让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如坐针毡,在谋士僧道衍的建议下,燕王朱棣决定起兵。

错误的削藩次序

根基不稳的小皇帝,要削掉如狼似虎、手握重兵的二十几个藩王,如此巨大的一项政策,也可以说是战事,竟然没有周密详细的方案,更别提削藩后的安抚政策。削藩前,朱允炆跟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商议,齐泰主张首先削夺权势最重的燕王,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就多次犯有不法之事,现在“削之有名”,他建议先取周王,周王为燕王的同母弟弟,削夺周王,就剪除了燕王的手足。朱允炆认为黄子澄言之有理,于是,硬生生给了朱棣一年的准备时间。黄子澄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庸臣。

错误的削藩命令

朱允炆1398年即帝位,1398年开始削藩,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削夺了岷、齐、湘、代四个藩王,除了湘王自焚外,其他三位亲王或是幽禁,或是迁往边远地区。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人家燕王都起兵造反了,小皇帝朱允炆竟然天真地下令,不准将士们杀自己的叔叔朱棣。于是,朱棣一次次地死里逃生,最终取代侄子登上帝位。

错误的削藩将领

燕王朱棣起兵时,朱允炆手上还是兵强马壮的,可惜没有将领。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元功宿将,早在“胡蓝之狱”中被诛杀几尽。朱允炆命六十岁的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率兵征讨朱棣。耿炳文率十三万军队与燕军交战,结果一战前锋覆没,再战主力大败。庸臣黄子澄推荐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李景隆富二代一个,哪有什么才能,他率领十几万人马攻打北京城,还打不过燕王王妃徐妙云带领的一万多民兵娘子军,后被赶来救城的朱棣打得落荒而逃。朱允炆后来又换了盛庸,建文二年(1400)十二月,盛庸在山东东昌大败燕军,燕军死伤无数,连大将张玉也死于阵中,可惜一道“不能杀燕王朱棣”的圣旨,让朱棣逃回北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