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如题所述

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们凭借着丰富的资金和多台织机开设了“机房”,雇佣机工进行大规模的纺织生产。这些机户相当于早期的资本家,他们通过投资购买设备,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而机工则是他们的雇佣工人,负责实际的劳动操作。


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雇佣关系,机户依赖于机工的劳动力来增加利润,而机工则依赖于机户的雇佣以谋生。比如,杭州的张瀚因酒业失败转行纺织,通过精细的丝织品迅速积累财富。陆粲的记载也提到,郑灏家中雇佣了数十名织工和换丝工人,他们的生活与机户的机房紧密相连。像潘璧成这样的机房主人,通过扩大规模甚至积累了百万财富,其成功反映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特征。


苏州的机房生产尤为繁盛,工匠们分工明确,有固定的雇主,按日接受报酬。如果机房工作量减少,无主的工匠们会在桥头等待被召唤,这反映了他们对机户的依赖。然而,这种生产模式也存在风险,一旦机房生意下滑,无主的工匠们可能面临失业。曹时聘的奏疏中提到,苏州等地的居民普遍从事纺织,机户与机工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


总体而言,明朝中后期的机户机工制度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动体现,它揭示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专门从事纺织业的人户或作坊。唐代中叶以后﹐纺织手工业已逐步与农业分离。最早在宋太祖开宝三年(970)﹐济州(今山东钜野)有机户的记载。机户主要是从农村以蚕桑为业和以纺织为业的生产者中分离出来的﹐城市居民中也出现了一批机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