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没有遭受到文字狱迫害?

如题所述

清朝的文字狱主要是针对汉人的,并不针对满洲人,更加不是针对自家的家奴——包衣!清朝之所以出现大规模的文字狱,说白了就是因为满洲统治阶层对汉人的天然不信任。当年多尔衮带着八旗“十万大军”入主中原后,因为地域广阔,满洲人根本无法进驻每一个角落,所以多尔衮只得采取以汉治汉的策略,满洲人只控制中央政权和地方重要职位,大量明王朝的旧官僚被保留,众多明王朝的科场士子被承认资格、用以充实官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策,使得汉文化的影响力在清初并没有被消除,甚至明王朝的影响力也在一定范围内事实存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别有用心的、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便有些耐不住寂寞了,开始以各种方式含沙射影地攻击清王朝及满洲统治阶层。出于对汉人的天然不信任,满洲统治阶层掀起了大规模地文字狱,原本只是针对一些含沙射影攻击清王朝、满洲统治阶层的文人。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被无限扩大化了,以至于“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样的诗句都被上纲上线到了“谋逆”的层面,一场腥风血雨蔓延全国!但是,这实际上是一场针对汉人的政治运动,并没有波及满、蒙、汉军八旗,这其中也包括八旗的家奴包衣。也就是说,作为上三旗包衣的曹氏家族不属于文字狱针对的目标!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帝乳母孙氏的儿子,和康熙帝是吃同一口奶长大的,关系非同一般。康熙帝南巡途中驾临曹府时,曹寅与母亲孙氏出门迎接,孙氏正准备跪拜时被康熙帝一把拦下并毫不避讳地对周围的人说:“此吾家老人也!”此话何意?“这是我的奶妈,是我家的长辈,不用给我下跪!”可见,在康熙帝心中早已把曹氏家族当成了“自家人”,而不是单纯的“家奴”。

曹寅也因为这层关系大受康熙帝重用,十六岁便在康熙帝身边担任了侍卫,后来又出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官职。江宁织造虽然只是内务府下属的派出人员,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厅局级垂直单位领导,级别并不算高。但是,曹寅却拥有一项特权,那就是可以直接向康熙帝上书奏事,而且还可以与康熙帝进行私人书信往来。

从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史料来看,曹寅给康熙帝的上书以及与康熙帝的私人书信往来涉及到方方面面,哪哪有什么新鲜事儿、哪家饭馆出了一品新菜……这样的小事都可以说,就更别说是驻地官员的一些不法行为了!换言之,曹寅就是康熙帝在江南地区的耳目。因此,曹寅虽然位不高,权却很重。即便是两江总督、江苏巡抚这样的地方高官,恐怕也不敢轻易得罪他。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帝去世之后,雍正帝即位。他对曹寅或许因为康熙帝的原因多少还有一些情分可言,对于曹寅的过继儿子兼继承人曹頫就另当别论了。后来曹氏家族被雍正帝抄家实际上就是被雍正帝树为了标杆、明正典刑!这等于就是在明着告诉那些亏空公款的官员:“我老爹的铁杆好基友曹寅家我都照抄不误,你们谁关系比他硬,可以试试!”但是,这仅仅是政治需要,雍正帝与曹家并没有私人恩怨。

对于曹家,雍正帝也还是留了余地的,仅仅是抄家了事,并没有赶尽杀绝。回到北京的曹家人依旧是上三旗包衣,该享受的旗人待遇一样也没有少。更何况,曹家还有铁帽子克勤郡王(平郡王福彭是曹寅的外孙、曹雪芹的姑表兄弟)这家亲戚罩着!换言之,曹雪芹在北京虽然不再是以前的“大少爷”了,但是朝廷给旗人发放的粮米还是足额的,日子过得并没有那么凄惨!因此,曹雪芹没有铤而走险谋逆的必要,作为上三旗包衣的他,也没有谋逆的理由,因为他虽然是汉姓,却不是汉人!


说到底,曹雪芹最多也只是因为生活质量不如从前而发发牢骚罢了,不会和汉人反对势力产生交集,这或许就是清王朝对曹雪芹另眼相待的原因所在。更何况,《红楼梦》虽然有影射清王朝现实之嫌,更多地却还是局限在了生活领域,并没有过多涉及政治层面的东西。即便是结局,也只是参照了曹氏家族自己的下场而已,仍然属于八旗的“内部矛盾”,并没有上升到满汉矛盾。

因此,《红楼梦》本身就属于可上纲上线也可低调处理的范围之内,有了曹雪芹的包衣旗人身份,自然也就不在上纲上线的范围之内了。而且,《红楼梦》在当时只是小范围内传播,并没有大量刊印、发行,后来还被禁过一段时期,社会影响力并不大,这或许也是曹雪芹没有身陷文字狱的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9
因为曹雪芹虽然是汉人,但是属于旗人,而文字狱一般对付的汉人知识分子,所以曹雪芹避免迫害也不足为怪了。
第2个回答  2021-03-09
因为曹雪芹当时名声比较小,这部作品也没有遭受到质疑,所以没有受到文字狱迫害。
第3个回答  2021-03-10
曹雪芹是康熙朝名臣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人,然而在雍正朝便遭抄家,家境败落,从贵族沦落至市井平民,对满清王朝自然绝没有什么忠臣孝子式的衷心拥护。 在红晓的庇护下进行了不断的删删改改,形成了一篇只描写恩恩爱爱而不牵扯政治的上流子弟的小说读物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