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主要事迹

如题所述

1、斗智鸿门

前206年(汉高祖元年),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块,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只好又从帐外召来勇士项庄,授意他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

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

项羽不禁骇然,忙问:“这是什么人?”张良答道:“是沛公的随从卫士樊哙。”项羽说:“一条好汉,赏给他酒!”左右的侍从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

再劝再饮,并借题发挥地数落项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接着,便厉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指斥项羽疑心太重。

项羽一时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无言以对,只是招呼樊哙说:“坐!”樊哙乘势坐在张良身边。

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2、暗度陈仓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义帝“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 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3、下邑奇谋

公元前205年,暗度陈仓、从汉中出军争夺天下的刘邦,连战连胜,大军很快达到56万,连连招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个诸侯。

趁着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的机会,直接攻打到了楚军的定都彭城。胜利来得太顺利和快速了,刘邦有点被胜利给冲昏了头脑,竟忘记该继续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人民,获得人心,反而得意忘形地大肆收集金银珠宝,整日沉溺在酒宴里。

结果项羽也因此而赢得了休整的时机,当他得知彭城失陷了,就率领三万精兵从小路赶回了彭城,急救彭城。

情况很快就被逆转了,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都沉迷在胜利的喜悦当中,不仅懒散没有军纪,不听从协调指挥,同时连粮饷都没有筹备好。

两军一交战,刘邦大军便遭到惨败了,几乎全军覆没了。

许多诸侯王见风使舵,纷纷偏向了项羽,而背弃了刘邦。他只好带张良等十几个大将赶紧逃跑了。

狼狈不堪的刘邦逃到了下邑,靠在马鞍上,对张良说:“我想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用来封赏能人,为我建功立业。你看谁适合辅助我成就功名呢”。

张良道:九江王英布(因为曾受黥刑,又叫黥布,是秦末义军领袖之一,先投项羽,后从刘邦),是楚国猛将,此人一向和项羽不和,可以拉拢。

另外,还有彭越(彭越也是秦末义军领袖之一,活跃在现在山东河北一带,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独独遗漏了他,因此彭越对项羽一直心怀怨恨),现在正联合齐国田荣,在梁地反楚。

这两人,都是地处项羽心腹地带,可以引为奇兵。而大王你的部下诸将,只有韩信足智多谋,可堪大用,足以委托大事。大王如果真要用关东地区封赏诸将,最应该赏赐这三人,如此,自能打败楚国。

刘邦听完,精神为止振奋了起来,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施行的话很有可能取胜。

于是就派遣善于辩论的名臣隋何前往九江,在九江王英布耳边煽风点火,鼓动他造反,接着又遣使使者去联络彭越。与此同时,又委派韩信率兵攻打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再迂回包抄楚军。

4、虚抚韩彭

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

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

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

便与陈平同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刘邦采纳的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刘邦率大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

刘邦躲在固陵的壁垒中,不胜焦躁,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此时,张良对韩、彭的心思早已了然于心,对应之策已思谋成熟。

见刘邦询问,忙答道:“楚兵既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

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

5、劝都关中

一天,刘邦从阁道上看见诸将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

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您所仇怨的人。

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最后会被杀,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刘邦忙问:“那该怎么办?”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刘邦答道:“那就是雍齿了”。

张良说:“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

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就更不用忧虑了” 。

张良此举,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30
张良(?—前186),字子房。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为汉初三杰之一。祖上五世为韩相,本姬姓,因刺秦未遂,为避秦皇捉拿而改姓名。 张良的主要事迹载于《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并散见于《高祖本纪》等章节中。张良学识渊博,洞悉人心,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人杰、先知 。他在西汉开国时的作用相当于西周时的姜太公,开国后的作用相当于周公。张良集太公、周公二圣于一身,是西汉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语:“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表面看来,刘邦对三杰的成就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并含自谦之意。但结合汉初的形势,这句话的背后实则另有隐义,蕴含杀机。其言外之意是在说:秦王朝灭亡了,项羽也死了,有本事与我争天下的现在就剩下你们三个了。《老子》有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意思是说:赏识与斥责,相差多少呢?赞美和厌弃,相差又多少呢?对于封建帝王而言,他厌弃的人要杀掉,他赞赏的人也活不了,二者没什么两样。汉初刘邦诛杀功臣谋士,张良为三杰之首,自然成为猎杀的目标。 汉初定天下,诸侯争功,岁余不决。张良此前曾以太公自比,亦卷入其中。武王克商之后,偃兵息武,裂土分封,其以太公为本谋,功最多,为首封,封于齐。齐国后来非常强大,诸侯之中第一个称霸的就是齐国。汉天下已定,分封在即,但刘邦并不是周武王,张良的暗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无异于告诉刘邦要诛杀异姓王的话第一个该杀的就是他。此时的张良已是生境险恶,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张良自知其误,只能积极应对。道教中,刘邦与张良各为星神。刘邦为狼神,为天狼星的原形;张良为羊神,为天羊星的原形。狼要吃羊,羊该怎么办?且看张良如何分解。 张良应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曰不争,二曰称病。 所谓不争,就是不与刘邦争利。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封功臣,请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其用意十分鲜明:你张良不是自诩为姜太公在世么,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我也把你封到齐去,让你作齐王,真正作回姜太公,你看怎么样啊?张良深谙其意,知刘邦视权位比生命更重,如果冒然领受, 其情状无异于与虎谋皮,自己虽然救过刘邦性命,也必不自保,乃称曰“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于是为留侯,得以保全。 张良为道家中人,为人谦恭、低调,在物质利益面前知道知足而退。张良曾言:“吾以三寸舌为帝者师,位列侯,封万户,布衣之极,此生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意思是说,我张良没什么本事,只是凭借能说会道做了皇帝的老师,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做了很大的官,有了很高的地位,这辈子足够了;我一直想不再管人间的事情,跟着赤松子老神仙玩去呢!言外之意是 在告诉刘邦:我没什么野心,也不愿干涉你的事儿,你刘邦想天黑就天黑、想天亮就天亮吧,我决不与你争锋。这一言论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熄灭了刘邦头脑中不时闪动的恶念,张良由此得以充分保全。 另一方面,张良精通道术,常作辟谷、导引之法。辟谷(一作却谷),“辟”通“避”,“谷”即谷物,食物,“辟谷”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质就是“挨饿”、“不吃饭”。不吃饭吃什么呢?食气。气,是指人体内储藏的能量物质。辟谷食气就是不吃饭、靠体内存积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为了克服饥饿感,减缓躯体的痛苦,与此配套的还有导引(一作道引)、吐纳的方法。张良常行此术,托病不出。汉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亲自率兵,东击黥布,张良称病,以病容示刘邦,设计保全了太子。其间给刘邦的印象是张良尽管今天还活着,明天是不是活着还不一定呢。这就使刘邦迟迟下不了杀他的决心。实际上其症状看上去虽重,只是出于饥饿而已,一碗热粥即可使恢复痊愈。结果张良一身病态却一直不死,活得比刘邦还长远 ,刘邦死,张良还在。刘邦晚年众叛亲离,又在复杂尖锐的宫廷斗争中落败,终于在汉十二年(前195年)忧愤而死,张良生存的最大威胁由此消除了。张良以精绝的生存技巧逃脱了刘邦的猎杀,达到了道家所谓“长生保命”的目的。 纵观张良一生,一直没有高官显位,最高居于太子少傅而已,大多数时间处于隐居的状态。然而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他活着本身就是成功。他活着,对刘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慑,使其不能无所顾忌。 刘邦虽为皇帝,其头脑中却只有“利益”二字,毫无“国家”、“民族”的观念。而张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殚精竭虑,受尽屈辱和煎熬终其一生。刘邦以举国之力,营其一党之私,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极大愤慨。而张良以其机智和才华与之周旋,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后世的文人雅士多盛赞张良。传说张良死后,吕后为了断绝后世对他的感念,要掘茔冢,将其锉骨扬灰。消息传出,结果一夜之间海内出现了3000座张良墓。吕后始料未及,只好悻悻作罢。 张良以其过人的才智保全了性命,也保全了名节,为其后汉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张良由此因祸得福,成为了后来出现的汉族人的初祖。道教创立后,张良居于羊神之位,后世将羊列为十二生肖之一,世代祭祀不辍,得享万代馨香;而刘邦为狼神,因不利教化,列于十二生肖之外。刘邦与张良之争,卒以张良胜出告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2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张良生平简介
张良(?~前186),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进据咸阳时,看到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很想留居宫中;张良说刚入秦就想贪图安乐,这是“助桀为虐”。刘邦听了,立即还军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拥护。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项之间关系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汉二年(前205),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又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为了摆脱困境,曾一度想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之后,以牵制项羽。张良力陈其弊。刘邦顿时改变主意,这对楚汉战争以及此后的形势有重大影响。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第3个回答  2013-07-12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