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公平的条约是什么?

中国历史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又称“江宁条约”、“万年和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扩展资料

《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国:

(1)割让香港岛。

(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1843年7月22日、10月8日,耆英与璞鼎查又先后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和细则,将协定关税和租界制度予以落实,并使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益。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一八四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在南京签订了南京条约。按传统正统教科书的说法,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开始,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始。这是笼统的大叙述。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尘埃,看看,南京条约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南京条约之前,按清朝制度,中外商人是不许自由贸易的,只能通过官办的公行。必须接受他们的盘剥。接受盘剥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中外的正常交流。南京条约后,废除了公行,改为海关,中外商人可以自由贸易。

现在的人们经常把严复等人视作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关注点在学者文人官员身上。其实还有另一类人,他们可能更早的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且还有实务性的交流,这就是广东及东南沿海的商人。

南京条约,五口开放通商。通商,就是双方的,不是只有他进来,我不能出去。相反是中国商人的出口更多。开头两年,英国的商品大举进入中国,他们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包括纺织品,还有机械。纺织品主要是机器纺织的洋布,光滑漂亮,但不结实,不经穿,两三年后,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就萎缩了。

但是,中国的商人却发现了他们的优势,大量进口他们的洋纱,用他们的洋纱做纬线,中国的土纱做经线,土洋结合来织布,织出来的布不只是深用中国市场欢迎,更受印度市场及其他一些英属殖民地的欢迎。在二次鸦片战争前,印度市场被这种中国的土洋结合的布占去七成多的市场。此举大大提高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就业情况。

再就是机械的进口。它更是直接大幅提升了中国的生产效率。以往制陶,使用的中国机械,笨重效率低,改用英国机器后,效率提高,质量上升,价格下降。以往,瓷器在中国,特别是高级瓷器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用,因为太贵很多中国人也用不起。现在价格下降,一般的中国人也能用上瓷器,难道不是好事?

还有制糖。甘蔗这东西很不好伺候。它到时候就要砍,不砍不行,砍下来不及时榨糖,也不行,一周左右它的糖分就会自动分解。以往用中国的粗机器,到了甘蔗丰收的时候,因为压榨不及,大量的甘蔗烂掉,严重的限制了甘蔗和糖的生产。引进了英国机器后,压榨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糖业的发展。北方非产糖地方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糖了。整个产业链更是兴旺蓬勃,老百姓得益巨大。

这些事业还是利用外国的先进装备改进我们的生产,到了一八八0年,中国商人则开始引进技术自己生产近代化的产品了。广东商人在南海西樵山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制碱厂,在此之后,中国商人办实业的浪潮一发不可收。

可以说,国门的开放,给老百姓带了巨大的利益,百利无一害。在这其中,只有北京城里的皇帝老儿在捉急,因为他的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京条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8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签订的不公平条约。

条约内容为:

1.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2. 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3. 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4. 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5. 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6. 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扩展资料:

《中俄尼布楚条约》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的“不平等条约”。 因为这个条约是在中方胜利占优势的情况下签署的割让一大片土地给沙俄的条约。虽然文中并未提到割让,但是却明确了中方对那里的固有领土不申求,也对沙俄对那里的占领不做反对。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二十日,清政府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察鄂罗斯所据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游牧之所,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原非罗刹所有,亦非两界隙地也。”“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

他认为:如果沙俄能归还逃人,承认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是清朝领土,即“与之画疆分界,贸易往来。否则,臣当即还,不与彼议和矣”。康熙帝同意这一谈判方针,遂命索额图、佟国纲出发,前往色冷格,与沙俄使臣戈洛文谈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尼布楚条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4

《南京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形成。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一般认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

从条约的签订上看,是经过双方的交涉谈判、共同宣布的平等协定,但实际上两国的谈判总是经过了一场战争——早已腐朽没落的清帝国在对外经济与国防上不是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的对手,一场战争下来中国政府很少能从战争中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让其他国家取得战争的主动。

迫使中国政府以谈判为手段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中国政府的代理人往往在谈判时只有“接受”与“不接受”这样的选择,这些代理人作为一个专制帝王派来的代表,只能为了皇族的利益去签订这些条约。

扩展资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平等条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2

中国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公平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又称“江宁条约”、“万年和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在对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双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汗华囇号上签署《南京条约》,以确切文件达成开放通商,并且大清向英国割让香港岛。

扩展资料

背景:

1839年3月,大清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至广州严禁鸦片,与英国产生贸易、司法和外交冲突,使得英政府内阁在同年10月1日,决定派遣远征军至中国,从而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7月,英国军舰百余艘与官兵约9千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军事要地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

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国军队50万银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满清无力对抗英国现代化的军队,道光帝决定接受英国条件,进行议和。

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代表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谈判约4次。8月12日,砵甸乍(又译璞鼎查)提出:“让地通商一端,大清必将香港地方让与大英永远据守。盖大英之国体,既被大清之凌辱,理当让地方以伏其罪,而补所伤之威仪也。”

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砵甸乍在英军旗舰汗华丽号上正式签订《南京条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京条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7-13
《穿鼻条约》
  一八四○年,英国远征舰队抵达澳门,共拥有军舰十六艘,战斗部队四千人,查理义律以全权大使身份,决定直接跟中国清王朝的中央政府交涉。他只留下少数军队封锁广州,自己率领大部分舰只北上,在中途攻陷舟山群岛上的定海县(浙江舟山),建立补给站,然后直抵天津的外港大沽。旻宁这时候才大吃一惊,命直隶(河北省)总督倚善赶到天津谈判。英国来势凶猛,本来要展示它的炮火威力的,但驻扎在舟山群岛的英军得上了传染病,已有很多人死亡,查理义律急于结束在北方的停留,于是他接受琦善所提的条件:
  一、清政府承诺处罚办事不公平的林则徐。
  二、清政府承诺再派大员到广州,听取英国商人的冤情。当查理义律和英国舰队撤退后,曼宁对传善竟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英夷,认为是天下奇才。于是把林则徐撤职,发配到边远的伊犁(新疆伊宁)充军,任命琦善当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负责跟英国谈判。
  琦善事实上是一个饭桶,他于当年(一八四○)十一月到广州。查理义律向他提出的不是什么英国商人的冤情,而是最后通牒,除了要求立即恢复自由贸易外,还要求割让香港(广东新安县南部小岛)作为贸易根据地。琦善既不敢答应,又不敢报告旻宁,唯有乞灵于中国“官场”上的传统手段,推拖敷衍,盼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查理义律了解这种手段,他知道纵令谈判一百年,也不能解决问题。明年(一八四一)一月,英军发动攻击,占领虎门、穿鼻两个要塞,琦善束手无策,只好在英国所提的文件上签字,这就是《穿鼻条约》:
  一 割让香港给英国,但税收仍归中国。
  二 补偿没收英国商人的鸦片价款银币六百万两。
  三 承认中英两国的地位平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