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考人物性格及道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1.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初中文言文中的常见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以及道理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2. 求几个文言文写人物品质的论据(标明什么品质)

○ 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 闻鸡起舞:闻:听到。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 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 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 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3. 高中语文文言文,现代文,古诗词阅读答题方法

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2.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 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是点明主题。5.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

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

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粗读 定内容 叙事抒情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定文体 散文 小说 精读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定特点 写景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 答题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

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快速读懂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

4. 初中语文常考的课外文言文有哪些

《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伤仲永》、《木兰诗》、《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前是《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还有《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公输》、《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