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少提及八路军留守兵团?抗战中有何功绩?走出过多少将军?

如题所述

在有关八路军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抗敌的画面,但三个主力师只是八路军的一部分,出三个主力师外,八路军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八路军留守兵团。

其实,在抗战期间,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功绩是很大的,从中也走出了很多开国将军。

本篇文章我们就系统地讲述一下八路军留守兵团形成过程,兵力部署,功绩贡献等问题。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同年8月,国民党当局开始同中共中央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

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按全国统一战斗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但仍沿用第八路军番号,八路军下辖第115、第120、第129三个师。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在这次会议上还决定,在主力开赴抗日前线后,党中央仍留在陕北,同时留少数部队保卫党中央和巩固发展陕甘宁根据地。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第115师炮兵营、辐重营;第120师第359旅第718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辅重营;第129师第358旅旅部和第770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辐重营, 一共9000余人留守陕甘宁边区为统一指挥,成立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萧劲光任主任。

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留守部队进行整编,除第358旅旅部和第770团外,共改编成8个团一个营,分别为:

第120师辅重营、炮兵营改编为警备第1团;

第129师特务营,炮兵营分别改编为警备第2、第3团;

第115师辐重营、炮兵营改编为警备第4团;

第120师特务营、工兵营分别改编为警备第5、第6团;

第129师工兵营改编为警备第7团;

第718团改编为警备第8团;

第129师辅重营改编为廊(现富县)甘(泉)独立营。

12月,中央军委将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曹里怀任参谋长,莫文驿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辖关中、庆环、三边、神府军分区统归留守兵团指挥。

1939年7月,军委炮兵团拨归留守兵团建制,后改编为特务团。

8月,成立关中警备司令部,10月,第359旅率第717、第718团(平山独立团改称)由晋察冀边区返回陕甘宁边区,接替绥德警备区防务。

以绥德警备司令部为基础成立警备第1旅,下辖警备第3、第8团,驻防关中地区。

1940年2月,警备第6团拨归晋绥军区指挥。

4月,第359旅第719团、雁北支队、第4支队先后由晋西北到达陕甘宁边区。

至1941年底,留守兵团所属部队共计3个旅、20个团及若干独立营,总兵力达3.1万余人。

1942年5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设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贺龙任司令员,下辖八路军第120师、留守兵团、晋西北新军和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以及炮兵团等部。

9月15日,留守兵团司令部与联防军司令部合并,对外仍保留留守兵团司令部的名义。

八路军留守兵团作为一支劲旅在肃清匪患,保卫卫河防,粉粹日顽进攻和破坏,改善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保卫党中央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八军留守兵团的功绩贡献,我们一一分析。

八路军主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以后,陕甘宁边区境内的土匪破坏活动更加猖狂,严重威胁着边区党政军及人民群众的安全。

当时除零星的散匪外,还有40多股匪群,这些股匪在国民党的羽翼之下,接受国民党的指示,或受国民党的支持,杀害中共工作人员,破坏地方行政机关,抢劫群众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边区抗日救国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为此,毛主席、朱总司令电示各部队及地方机关:“今后肃匪任务,仍然严重的放在我们的面前……过去清匪虽有成绩,但收缴者占少数,被打散者占多数,计人枪各千余之众,依然藏归民间,未被收缴。必须深入一切地方工作,发动群众,才能彻底肃清匪患,否则仍有再行集合为匪之可能。特此通令各部队各机关,凡与清匪有关者,一律依此方针,彻底完成任务,不达目的不止。”

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留守兵团很快集中力量,穷追猛打与堵截合击的战术,同在政治上争取瓦解的政策相结合、充分发动群众,对汉奸土匪展开坚决斗争。

经过数十次大小战斗,消灭土匪36股,击溃10余股,总共缴获60迫击炮两门,轻机枪10挺,各种枪1700余支,子弹7万余发,俘匪900余人,缴获战马百余匹,从而使边区的政治秩序得到安定。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神经中枢,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指挥全国各个根据地军民抗日救国的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因此,它也成为日军进攻和破坏的重要目标。

从1938年至1940年,日军先后向留守兵团河防阵地发起的进攻达数十次,每次投入的兵力,最少2000余人,最多时达万余人,每次使用重炮皆在20门以上。

在边区人民的支援下,留守兵团各河防部队及增援边区的第120师第359旅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依靠坚固的河防工事,英勇战斗,多次粉碎了日军的武装进攻。

从抗战开始到武汉失守的这一段时间内,蒋介石为维护其统治,曾允诺将陕甘宁苏维埃区改为陕甘宁边区,然而迟迟不予公布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

他利用各种手段,派遣特务,布置反共据点,进行反共宣传;指示地主强收旧租旧债;组织暗杀队杀害中共工作人员;挑拨八路军与群众、友军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以观察团、考察团、参观团的名义,深入边区暗中进行政治破坏活动;收买中共工作人员,训练反共干部,进行反共宣传;在军事上则调兵遣将,包围边区,并增强地方反动武装,配合正规军进行武装挑衅,从1937年到1938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共制造各种磨擦事件151起,其中28起是军事进攻。

在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留守兵团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对边区内的国民党政权也区别对待,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而造成人、地两损,在胜利的情况下不失去原则,不冲昏头脑,因而既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八路军留守兵团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保卫党中央的安全。 虽然留守兵团的绝大部分指战员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高度的政治觉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纪律比较松散,不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有游击习气等。

如果不把这支“御林军”打造成一支钢铁军队,怎能保卫好党中央的安全?

有一次,萧劲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就提到这个问题。

毛主席对他说: “我看要把这支来自各方面的、比较松散的队伍建设成一支打不烂、拖不垮、具有很强战斗力的正规兵团,关键就在于要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去做。”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精神,1937年12月,他们召开第一次留守兵团首长会议,作出关于“加紧战斗准备,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进行统一战线教育,增强部队纪律性,紧密团结人民群众”的决定。

1938年12月,又召开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提出:

随后,留守兵团在军事训练方面开始着重加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1937年兵团成立至1939年底为第一阶段。

经过这两年的训练,部队熟练了战术基本动作和对地形地物的利用,掌握了四大技术,特别是射击命中率大大提高,每个班都培养了特等射手。

1940年即进入训练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近战、夜战训练,继续提高四大技术水平。

在战术方面,着重训练近战中的射击与运动,突破前沿,纵深战斗,反冲击、追击和迁回包围,以及射击、刺杀、投弹和近迫作业动作。

通过训练,使部队更加明确步兵在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了战术思想,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锻炼了勇猛无畏、敢于白刃格斗及以少胜多的战斗作风。

从1941年12月起,进入第三阶段。

重点是近战训练的继续和深入,以营、连为单位进行实兵对抗演习,在边境防区内连续四个月日夜进行。

兵团首长亲自指导,分段演习与连贯演习相结合,战术与技术相结合,想定与实际敌情相结合,既反映出敌人的作战特点,又发挥了人民军队的特长。

经过学习与训练,留守兵团广大官兵的军政素质在短期内有了很大提高。

特别是明显地加强了干部管理教育、训练部队以及组织指挥部队作战的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大批干部,先后向前方输送干部2000多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陕甘宁边区地处高原,土地贫府,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政策,因而造成留守兵团物资供应上的严重困难。

开始,每个战士平均每天只有5分钱菜金,衣着更困难,冬天有的还穿着短裤,或不得不赤脚履冰踏雪。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指示部队要克服经济困难,改善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

要学会搞生产,把生产、学习与战斗结合起来。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1938年7月,在第二次兵团首长会议上,他们提出了“生产、学习”的口号,12月,在兵团党代表大会上,他们又提出“以战斗的姿态加紧生产”的口号,要求各级领导把生产作为部队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来抓。

为改善部队生活,干部战士积极创造条件种菜、养猪、养羊、打草鞋、纺毛线、打毛衣毛袜毛手套、做针线、织布、开磨坊等。

经过兵团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1938年7月至12月仅半年的时间,部队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保证了蔬菜自给,每周可以吃上两次肉;部分单位解决了毛衣、毛袜、手套、鞋子的问题;补充了部分的挂包、子弹袋、裹腿等军需用品。

第385旅每人自制汗衣一套,个别团还每人自制军服一套,解决了战士部分生活和军需用品。

1939年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边区的进攻和经济封锁,使边区财政供给发生了极大的困难,边区军民穿衣吃饭更成了大问题,有些群众产生了负担过重的埋怨情绪。

1940年2月10日,党中央向全军发出号召,要求各部队依照不同的环境条件,开展生产运动,做到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

留守兵团立即做出“把部队变成战斗的学校与集体生产的场所”的决定,规定兵团部队全年的生产任务是自给一个半月的粮食,开荒2万亩地,收获粮食2400石,共72万斤。

兵团各部队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开垦荒地,种粮种菜,还开办了11处毛纺厂,以及被服厂、鞋袜厂、皮革厂、木工厂、大车厂、煤窑、砖瓦窑、瓷器窑和各种作坊等共52处;有的部队还搞起了畜牧业,运输业、商业和打盐、挖甘草等各种生产经营项目。

这一年全兵团共获利223.65余万元,除完成一个半月的粮食自给外,还解决了部队的被服问题。

1942年7月,朱德总司令到南泥湾视察,还兴奋赋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八路军留守兵团,在陕甘宁边区人民自卫军和晋西北、晋西南八路军的配合下,对日军作战78次,消灭边区内土匪40余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99次。

在战斗中,他们不断提高军事素质,使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得到很大发展。

同时,他们积极开展生产运动,改善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胜利完成了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中共中央的任务,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作为“御林军”的留守兵团,在建国后的授衔时,也走出了多位将军,其中:

大将1名: 萧劲光

上将2名: 李志民、阎红彦

中将8名: 莫文骅、钟汉华、周球保、甘渭汉、杜平、陈先瑞、张达志、文年生

少将9名: 贺晋年、白志文、李宗贵、王兆相、周芝光、孙文采、帅荣、贺庆积、欧阳家祥

可谓战将如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