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是中日甲午战争,而不是两次鸦片战争?

如题所述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耻辱记忆的开始之年,这一年一个古老的帝国却被万多人的大英帝国远征军打败,不得不与英国签订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史称南京条约,除了割让香港岛,赔款还有开通通商口岸。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与英法联军的战争继续上演着失败的结局。大清割让新界给英国,并向英法两国赔款。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大清的国门逐渐被打开,天朝上国的自大被西洋蛮夷轻易地踩在脚下,当大清的统治者明白西洋人只是想从中国身上捞取到足够的好处时,满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并未清醒过来,他们又开始自大了。随着洋人、洋货、洋教的接踵而至,它们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个影响就是开启了天平太国运动。

洪秀全通过半懂不懂的一本洋教经书中,自创出拜上帝教,居然聚拢起众多信教之徒众,还揭竿而起并在一路征战之后,攻占两湖,接着占领南京。过去彪悍的满清八旗兵,早已经腐朽不堪,而绿营兵也堪再战,在太平军的攻势下,往往都是一触即溃。为剿灭太平天国,清廷推出一个政策,允许各地士大夫或乡绅们组建乡勇,与太平军作战。

湘军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组建成立,并在征讨太平军的战争中逐渐积累经验,越战越勇,队伍也越打越多。实质上形成了除清军之外,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对之后中国军事割据势力的形成开了先河,之后的淮军也基本上按湘军的思路建立起来。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的改变却不大,它促进了汉族精英开始掌握地方权力,并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行,中国当时的一帮开明之士,以为中国打不过洋人,只是缺少洋枪洋炮,只要固守传统伦理纲常的名教,再学习西洋的技术、器械或者制器之母机,就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对付西洋鬼子,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但要在东方当老大,那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西洋人并没有灭亡中国的企图,因此,中国人做不了亡国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大清国举国上下都相当地乐观。在士大夫眼中,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而日本的陆军,也不具备与湘淮军一拼的实力。在许多国人的眼里,东瀛日本不过是个住着众多小矮子的藩属之地,虽然明朝时期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劫掠骚扰,但仍然只是贼寇之徒。只要天朝的天兵一到,日本这个蕞尔小邦将寸草不生,被彻底荡平。

然而,面对昔日曾经以华为师的东洋小儿,大清国这次输的更彻底,而这让一直以天朝上力自居的大清国开始有所清醒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导致中国人开始看天下,从昔日骄傲自满到被打得满地找牙,一些对欧美西洋文明有所认识的有识之士,明白中国存在的问题,不是器械不行,而是制度上、文化上已经远远落后。

第一次开始怀疑以往所走的路是否正确,怀疑一直读的圣贤之书是否有用,怀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落后了。从此,革命与维新成为中国政治的两大主题,而维新运动面临强大的保守势力的围堵,最终也走向失败。革命成为唯一能改变中国的道路,推翻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成为中国进步的唯一途径。而这一切都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必然反应,所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拐点。当日本成为中国的大敌时,也就是中国开始改变之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