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有何区别?

如题所述

楼上的答非所问啊。

1楼的朋友找的资料有点道理。其实,心理医生是对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的一个统称。的确,在英文中没有确切的“心理医生”一词。在西方国家,相替代的是临床心理专家(Clinical Psychologist),他们是治疗各种心理障碍的心理专家。在西方国家,临床心理专家的资历要求非常高。一般必须是临床心理专业博士毕业并实习一年方可。

心理医生与精神科医师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区别。从必修的课程来看,心理医生(临床心理专家)更偏重于各种心理疗法、临床实践、神经心理学等;而精神科医师所学更偏重于药理学以及重性精神病的治疗方面。当然两者在很多学科上是相通的。

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心理医生更偏向于心理治疗,尽管西方国家的心理医生都懂药物治疗。临床中,以各种心理疗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通常是一种较长期的过程。有点类似于我国的心理咨询师,但比我国咨询师的资历高出很多档次,通常要8年以上的专业学习。而精神科医师在临床上更多采用药物治疗,它是属于医科类。精神科医师一般精于药理与解剖,在国外还都精于脑影像技术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12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由生理疾病的后遗症引起的“机体性失常”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或心理性的“机能性失常”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心理学上称之为“心因性疾患”。如: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人格障碍与性变态。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巨大心理障碍。�
其实,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界因素又主要有社会、历史、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品质。在此,本文仅从外界因素这一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在西方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举起人性、***的旗帜,提倡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由此形成了西方人敢于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外向型”性格特点,特别注重对个性心理的尊重和研究。而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心理疏导。
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大学生心灵的“振荡”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变化,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文化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法规不健全之际,大学生是怀着激动而不安的心情,随着变革的滚滚激流,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抢劫、凶杀屡见不鲜,吸毒、宿娼等社会沉渣泛起,折射到校园里便出现90年代的拜金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切向“钱”看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曾迷茫过,时至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行将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这就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诚然,一个人的价值信仰既有它的稳定性,也有它的可变性,它会根据整个社会价值信仰体系而不断整合,但目前社会并没有建构出一个稳定的价值坐标体系,大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们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在这种情况下做的选择要么不满意,要么就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充满了矛盾和迷茫。
社会伦理价值的无序性导致环境的“失范”。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如违纪行为的泛化: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恋爱中的杯水主义等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二、家庭原因�

父母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等家庭氛围的影响。�
毋庸置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因为在单亲家庭中,婚姻的破裂,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
三、学校原因�

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惰性
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今天呼唤素质教育,就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
大多数高校都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可选可不选的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其重视程度由此也就可见一斑,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善于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
综上所述,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界因素有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有赖于三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的是不够的。在世俗的眼里,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科学的青睐,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这种社会现象要求得转变,关键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所以,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一方面,夫妻间要互谅、互让、互谦、互爱,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过份溺爱,对其生活包办代替过多和对其错误言行及不良习惯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确实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棘手、头痛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最后,从学校方面来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前班开始抓起,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穿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高校角度来说,一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三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做实、做细,心理咨询指导教师应该由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来担任。同时,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总之,当今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2个回答  2008-06-12
从病人的心理本质来说,心理医生的病人还有自己自主的自我心理和精神的疏导和调节能力,还有自我心理和精神教育的潜力,具有心理和精神自我恢复和痊愈的逻辑能力。心理医生实质上提供的是病人自我教育自我疏导的外部条件,病人痊愈的过程实质上是自我心理和精神的恢复痊愈的逻辑过程,是自身逻辑能力的结果。
精神科医生的病人,一般已经没有心理精神自我疏导自我教育的逻辑能力,病人病情的好转实质上是病人在外在力量的触动下被动好转的过程,不是他自己心理精神逻辑能力的自我作用。所以,精神科医生提供的不是病人自我恢复的条件,而是强迫性灌输(包括药物、其它措施等)的健康恢复条件。
就是说,心理医生的病人本质上是自我恢复,精神科医生的病人本质上是被动强迫恢复。
第3个回答  2008-06-22
首先要告诉楼主的是,我无法回答楼主的问题。因为我没有接触过精神科医生,所以不能想当然,更不能乱讲。同时,关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区别我是知道的,可以和楼主分享,你可以看看是否会有帮助。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是两个不同概念。

前者是医疗模式,以用药为主,心理咨询为辅,大都在医院的“心理科”或者“精神科”,有处方权,认证部门是“卫生部”,所发资格证是“心理治疗师”,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心理医生”。其服务范围是中度、重度的神经症类心理疾病,以及精神病等。

后者是社会职业模式,是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原理,通过面谈咨询的方式为咨客提供心理服务,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没有处方权,认证部门是“劳动部”,所发资格证是“心理咨询师”,其服务范围包括健康类咨询,亚健康类咨询和病症类咨询。

健康类咨询指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咨询,包括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善,职业生涯设计等等。
亚健康类咨询是指我们日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请求心理咨询师的援助,诸如婚姻情感、子女教育、人际关系、意外创伤的心理回复、不良情绪的处理。
病症类咨询指的是轻度、中度的神经症类问题的咨询,比如强迫、恐怖、妄想、抑郁等等。
第4个回答  2008-06-12
心理医生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比如郁闷、自卑、单恋等问题,通过一定方法,处使人们走出阴影,振作生活。
精神科医生治疗的病人要比心理医生治疗的病症要严重。心理医生重在引导,疏导。而精神医生就是要治疗了,而且精神科医生治疗的病人多是身体器官已经发生病变的病人。在判断病人症状意识方面自我意识是个很重要的标注们。简单的说就是知道自己有病并且承认自己有病的人是症状轻的,找心理医生治疗。而真的发疯的,不知道自己再干什么,出现幻觉的就是需要精神科医生治疗的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