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题所述

(一)加强和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之间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成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里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如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劳动等,这都是与他们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最好时机,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帮他们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监护人与留守学生接触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抓好了监护人这一环,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可以通过监护人了解留守学生的在家情况,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监护人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的态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监护人作教育方法上的引导。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教育如同母乳对于婴儿一样重要。留守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留守儿童随时可以通过电话或信件与父母沟通交流,而父母也经常会以自己在外面的境况影响、教育孩子。因此,教师要了解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或务工地址,如平时教育有必要,教师即可立即与留守学生的父母建立直接联系。这样就可通过教师、留守学生的父母、监护人等多方面多渠道教育留守学生,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的不足,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亲子教育缺失的问题将伴随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存在,因其涉及家庭多、范围广、影响深远,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安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所以,学校要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他们健康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老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还可以开设一些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以对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亲子教育的补偿。
(四)尝试建立代管家长制
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1
多关爱,知寒问暖;多引导,习惯养成;多表扬,树立信心。
第2个回答  2018-10-31
一、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严重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二是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监护职责浅层化。三是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当中大部分是文盲,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四是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五是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如学习表现不佳、性格和行为等明显偏差等不能完全归咎于有关儿童群体的留守状态,非留守儿童群体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分析说。但他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所形成的子女留守状态催化或加重了有关儿童群体原先处于萌芽阶段的各种问题。面对流动人口非常流动时期,学校应及时转移德育工作重点,把德育工作重点放在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上,同时带动起非留守儿童的教育。
二、建立健全制度,提供保障机制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备查制度。学校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应每季度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要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制度。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学期要向学校报告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成长状况。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讨论,寻求对策。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要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三、纳入寄宿制管理,加设一层保护
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其实更加弱势——对父母有天生依赖的孩子们缺少关爱,缺乏交流,不论从生活状态还是从心理状态看,他们都经历着一种双重的冲突。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落实专人负责,落实保障措施,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常规,选拔富有爱心和耐心的教师负责寄宿生管理工作。除了建设好寄宿制学校,还应为留守儿童创建活动中心,给他们以“家”的温暖。把留守儿童动员到活动中心来,学校尽可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淡化留守儿童的孤独情绪。在专门的活动中心里,配备电脑室、棋艺室、图书室等设施,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安排专门教师扮成“临时父亲”或“临时母亲”,营造家庭氛围。
四、建设小班化教育,强化班主任工作
在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在通常情况下,在这两个人中,谁跟他关系密切、谁更使他信赖,谁的影响就大。当父母与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时,教师的影响相对来说就大。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他们早期的亲子依恋、师生依恋等会影响其以后的人际关系。父母长期外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父母的权威性基本上失去了其本原性意义,从而外在地加强了教师这一影响权威对孩子的影响。所以,留守儿童对教师亲密程度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把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与需求、对权威的认同向教师转移,并且重叠于教师,特别是向班主任转移。而有的学校五六十人,多至七八十人的大班额教育,教师在教学上的事务都忙不过来,哪还顾得上学生的思想品德上的事呢?大多是出了事才解决。建设小班化教育,教师能匀出精力进行个别教育、班集体建设、情感交流等人文管理。学校应选派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应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教师绩效上、评优、评先、评职称上予以倾斜照顾,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