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共有700多位状元,为何却没几个人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

为何却没几个人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

因为这些人当时读书都是因为想做官,光宗耀祖,当时考上了状元以后,都分配了官职,这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所以就没有人再去潜心钻研文学,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怎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继续的潜心文学,在文学上获得成就,因为这个时候获得成就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做出的政绩人们才会觉得这是一个有用的人。

当时的穷苦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都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同时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能够踏上做官的路途,吃上了国家饭是很棒的一件事。那么对于有这样的思想的人来说,他们考中状元之后,就是等着朝廷立马给他们分配官职,然后他们就达到了自己读书的目的了。


工作以后,就不会把重心放在读书和研究文学上面了,因为需要工作,需要养家糊口,就算是阅读书籍也是数量有限,因为这个时候阅读书籍也是为了能够提升自己,对以后的仕途有帮助,完全是为了研究文学的是不可能的,现在这个社会也是这样,很多已经工作的人去考研不是为了研究出新的成就,而是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学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有帮助。




反而是那些没有考上的书生们,心中忿忿不平,觉得没有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继续潜心研究文化,不去理会世俗的那些事情,然后最后大多数人都取得了挺好的成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状元们都去做官了,没时间取得文学成就。自从科举制开始,我国就诞生了很多饱读诗书之士,他们都学富五车,凭借自己的才能光宗耀祖,但是很多人在历史上的成就仅仅止于他们取得状元荣耀的那一刻,之后的史书上就再也没有相关记载了。

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取得功名,而这个功名就是做官的敲门砖,考得越好,官做得越大。不管他们如何,最后都会得到一个官职,这时候他们的任务就会从读书变成做官,而且要越做越大,一步步往上爬。做官里面也是有学问的,不仅要对下面的老百姓好,还要处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还要讨好上司,让他们考评,这些事情会花去大量的时间,所以他们一般不会专研文学了。

学子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所以他们的动机就和一心文学的人出现了分歧。做官的人一心想要做得更大,当然不会再别的事情上花心思,读书又不能让官变大。而埋头苦读的人专研文学,虽然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但是只是少数,因为绝大部分的人是把做官当成最终目标的。所以一有官职,就会把读的书忘在一边。

只有逆境才能激发人的潜能,那些已经取得功名的人,无论怎样,待遇都不会太差,他们没有什么危机,也就不会有深刻的思考。而那些处在逆境中的人,需要不断地思考当下思考未来,所以他们彻悟的几率会更大一点,他们的感情会深刻一点。比如杜甫,如果没有那几年风餐露宿的颠簸,杜甫也不会成为诗圣,这就是逆境的力量。

第2个回答  2019-10-15
说古代状元大多没名气,状元多是样子货云云,实为偏狭之见。因为状元都是由皇帝主考出来的,大多数状元学冠群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高分低能的“样子货”。 在终成大器的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艺术被赞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崇为“南宋绘画之祖”。   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历史上把他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瞓泡面合称为“楷书四大家
第3个回答  2019-10-15
取得状元后基本进入官场,没多余时间继续做学问了。一入侯门深似海,考虑的问题和想法一般都有较大改变,更不用说衣锦还乡的其它事情了。
第4个回答  2019-10-16
不是没有巨大的文学成就,是因为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会把前朝的官员的文学作品销毁,换成本朝的文学作品发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