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传位给四子?这其中有何隐情?

如题所述

“九子夺嫡”康熙晚年最重要的事件,最终康熙选定了皇四子雍正,这才使得“九子夺嫡”尘埃落定,却哪料余波却影响了雍正时期,以至于连雍正晚年杀弘时,都跟此事件有关。

那么康熙为何选了雍正?有否隐情呢?所谓的隐情必然要有,但却从来不会“出人意料”。概括说来,隐情来自三方面。


其一:一位父亲的悲哀

作为一位父亲,拥有庞大的家产,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而不顾骨肉亲情,展开血拼。那么这位父亲是何感受?就两字:悲哀!

想制止却无能为力,因为连他自己都明白,这种努力属于徒劳。可不制止更不行,一旦局势失控,别说儿子们的性命,就连自己都堪忧。这种状态下,自然就产生了第一个隐情,那就是尽量找“善”的。(此刻的善,其事就是,无大恶即为善,别误会)

老大劝自己杀掉太子,还说,老爸你不忍心,我就替你动手。父亲的反应必会恨不得抽死老大,故而老大被排除。老二,天天抱怨自己当太子太久,恨不得自己马上归西,这叫大不孝,也会排除。只剩下七个儿子了,其中还形成了两派,老四和老八,是首领。故而进入到第二个方面。


其二:一位皇帝的悲哀

皇帝最大的悲哀就是丧失权力和王朝发生危机。康熙深知丧失权力之忧几率太小,完全可忽略。就只剩下王朝危机这方面了。

康熙由于推行仁政,因此到了晚年,官吏等大有成群坏掉的可能,且国库空虚,王朝危机的苗头已经出来了。那么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整顿吏治,可惜他却被“九子夺嫡”捆住手脚,且人到晚年心有余力不足。

八爷,好名声,脑门上刻着一个“仁”。可康熙懂,这所谓的仁,已经推行不下去了。故而从皇帝这个方面看,此刻就出现了第二个隐情,世易时移,仁者淘汰!故而,如今,就只剩下了老四,这孩子铁面无情,谁都怵头他,自然就开始对老四,进行考察,故而又引出了第三个方面的隐情。


其三:一位“主审官”的悲哀

从父亲到皇帝直至“主审官”,这是康熙三大角色的转变,也是候选人不断被淘汰的过程。故而,主审官从来都是最严苛的,要求对方完美,可惜却总悲哀的发现,哪有完美只有“适合”。

所以,当康熙转变为“主审官”角色时,便是在不断问:老四适合否?这个问题罢了。这才有了康熙派雍正代表自己主持祭祖,祭天等重大仪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考核!

且不但考核四子雍正,连孙子都捎带脚的要看看,毕竟这关系到王朝未来,发现:呦,弘历(乾隆)这孩子,福大命大造化大,大有明君之风。康熙等于考核了两代,这是第三方面的隐情。

当康熙走完这三步,自然四子雍正,就等于脱颖而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0

皇帝将皇位传给第一长子以外的继承人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首先,康熙将皇位传给雍正,这是因为雍正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在朝廷当中有较强的地位和统治能力。

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中国以来最严苛的权利变更方式,但是自从西汉纷争以来名存实亡,康熙之所以把权力让给雍正,这背后也是嫡长子制度弊端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有的时候先出生的老大很有可能在才能上有所不足,从历史相关的案例可以看到曹操在权力变更方式上就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曹丕和曹喆两个人才能特别出众,并且在处理朝政方面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却没能继承曹操的权利,这背后也是嫡长子制度带来的弊端,康熙之所以把权力给雍正,也是因为老大并没有这个实力,能够统治朝廷,建立属于自己的威望,而雍正早年间就帮助康熙解决了灾民问题,并且在朝廷当中也有较强的声望和地位,因此在这方面继承制度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政治动乱,在当时康熙还特意找算命先生给自己算过,自家的朝廷能够维持多少年,此算命先生告诉康熙将权利给才能丰厚的雍正后世还可以延续世世代代,这种说法也印证了雍正在民间和朝廷上的声望。

其次,康熙选择十四子雍正作为皇帝也是出于自己的喜爱程度,并且在朝廷之下雍正在背后的支持率也要远高于其他继承人。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康熙和雍正的关系是他与他所有儿子当中最好的,并且在雍正年轻的时候,康熙就一直代他处理朝政,在教育方面,康熙对雍正的教育也十分关心,当然雍正也特别出色,在作诗写文章方面也是有一定基础,后面在康熙面临国库空虚的时候,雍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在当时的朝廷贪腐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表率,这也成为了雍正树立声望和让父亲威望见识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

第2个回答  2020-04-20
因为雍正孝顺,和康熙的父子之情深厚,同时也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这才会得到康熙的青睐。要说隐情大概就是他们两人的感情了,毕竟皇家无情,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也会让康熙偏心一些。
第3个回答  2020-04-20
因为康熙认为他的四儿子能够治理好国家,所以就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四儿子,也就是雍正皇帝。
第4个回答  2020-04-20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做人处事都比较的让人放心,而且在对待一些国家大事上面很有自己的心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