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移动通信终端方面的

急急急!!!

关于移动通信基站防雷电方面的论文或材料!!

写我会自己写的,就是找不到材料!!!希望各位大侠帮一下忙啊!!!

请帮我找一下,要文字,不要就一个网址!!!

最好是把重要的资料写到这,再给出网址!!!

先谢谢了!!!请尽快帮我找一下!!!!
若网址要注册的话再给个号!!!!谢谢了!!!

通信局站集中监控系统的雷电防护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戴传友

要在简要分析通信局站集中监控系统雷击损坏的主要原因和雷电浪涌侵入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监控系统雷电防护的基本措施。简单介绍了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ENP)集中监控系统雷电防护的主要技术特点。

关键词 集中监控系统 雷电浪涌 雷电防护 布线 线路屏蔽 等电位连接 浪涌保护器
LIGHTNING PROTECTION F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OF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SITES
DAI Chuanyou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 Shenzhen 518129 ,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causes of lightning damage o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probable coupling
paths of lightning surge are analyzed.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in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sites are recommended. In
addition, the main lightning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P's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PSMS are
summarized in briefly.
Key Words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lightning
surge; lightning protection; routing of cables; line
screening; bonding;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近年来,随着集中监控系统在通信局站特别是移动通信基站中的广泛应用,监控系统因遭受雷击而损坏的事故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通信网的长期稳定、可靠运行,还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因此,如何做好集中监控系统的雷电过电压防护,有效降低雷击事故发生率,是摆在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概述
雷电浪涌造成监控系统损坏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监控系统采用了大量的高集成度微电子元器件,而这些元器件本身抗干扰的能力很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微电子元器件不断涌现,其集成度越来越高,所传递的信号电流也越来越小,对外界的干扰也越来越敏感。

其次,通信局站,特别是移动通信基站的实际运行环境比较恶劣。由于大部分通信局站内设有铁塔,比周围的建筑物 /
构筑物都高,遭受雷击的可能性比较大。加之由于技术或经济上的困难,部分局站没有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采取整体防雷措施,为站内监控系统留下了雷击隐患。

最后,长期以来,通信局站设备防雷都是以防止雷电浪涌沿局外线路感应为主,对监控系统等在局站范围内的系统的防雷研究较少。但事实上,由于监控系统的连接线路较多,有些线路的敷设长度可达
100 ~ 200
米甚至更长,一旦这些线路遭受雷电电磁场的影响,将雷电浪涌传到各监控设备的接口电路中去,从而对接口电路产生影响和冲击。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局站范围内部的各种通信系统(包括监控系统)的防雷问题也日益重视。如国际电信联盟
(ITU) 的 K.40 建议 [1] 对电信中心的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提出了指导性方法,而 K.41 建议
[2]
则规定了电信中心内部的通信线路和设备端口的浪涌抗扰性要求。这两个建议的提出表明,国际上已经开始重视通信局站内部设备的雷电浪涌的抗扰性要求。而在最新的通信行业标准
YD/T5098-2001 [3] 中也已经明确提出监控系统的雷电过电压保护的设计要求。
2 雷电浪涌侵入集中监控系统的途径
任何一个电磁干扰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是干扰源,其次是传递干扰能量的途径或媒介(耦合途径),最后是对干扰产生反应的设备(敏感设备)。干扰源、耦合途径和敏感设备被称为干扰三因素。为减小到达敏感设备的干扰能量,必须先弄清干扰源的性质、干扰的耦合方式以及敏感设备自身的耐受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提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文所考虑的干扰源就是雷电电磁脉冲( LEMP
),它包括雷电放电电流以及雷电放电时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的瞬态电磁场,反映在设备上就是雷电浪涌;敏感设备就是监控监控系统;对监控系统而言,雷电浪涌的耦合途径主要有:

1
、近场感应。雷击通信局站或其邻近区域时,会在其周围空间产生强大的瞬态电磁场,该电磁场会在处于其空间范围内的金属导线上感应出一定幅值的瞬态过电压(主要是磁场感应),感应过电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雷电流的变化率、线缆与雷击点的距离、线缆的长度、各线缆间形成的回路面积以及线缆是否有效屏蔽等因素。它主要施加在与线缆相连的设备端口上,以共模分量为主,差模分量的大小则视线缆的结构型式而定。感应过电压是造成通信局站内监控系统雷击损坏的主要原因。

2
、公共地阻抗耦合。雷击时,雷电流沿接地体入地时会引起接地体的地电位升高,如果设备或系统布置不当或者接地不当,会在接地系统与设备间产生较高的过电压(称为反击过电压),从而导致设备损坏。此外,当通过各种线缆(如信号线、数据线等)互连的设备间存在较大的地电位差时,也会导致设备的损坏。

3
、传导耦合,主要是指雷电侵入波。雷电侵入波又称为线路来波,它是指沿进局电缆以行波的方式窜入室内的雷电浪涌。雷电侵入波产生的根源可能是感应雷,也可能是直击雷,但从监控系统的角度来看,则可视为传导耦合。对于需要将监控信号上报的无人值守站(特别是移动基站),雷电侵入波是造成监控设备损坏的另一重要因素。

3 集中监控系统雷电防护的基本措施
集中监控系统具有线缆类型多、接口类型多、线缆数量大等特点,其雷电损坏以近区磁场感应过电压和雷电侵入波为主,因此监控系统的防护应针对上述特点,从整体上加以考虑,才能起到良好的防雷效果。

监控系统的雷电防护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抑制或衰减雷电浪涌的耦合途径,主要措施包括屏蔽、合理布线、等电位连接和接地等;其二、提高监控设备本身的浪涌耐受能力,主要包括合理设计内部电路、加装电涌保护器等。

3.1 合理布线
如上所述,通信局站或其近区遭受雷击时,雷电电磁场在站内监控系统的线缆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主要取决于雷电流的变化率、线缆与雷击点的距离、线缆的长度以及各线缆间形成的回路面积以及线缆是否有效屏蔽等因素。因此,合理布线对减小感应过电压水平、降低监控设备雷击损坏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施监控系统布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局站范围内,严禁室外架空走线。室外架空走线有可能遭受直击雷,严重威胁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架空走线形成的环路面积较大,雷击时会产生较大的感应过电压。

2 、室外线缆的布放应尽量远离铁塔等可能遭受直击雷的结构物,应避免沿建筑物的墙角布线。
3
、室内各种监控线缆的布放应尽量集中在建筑物的中部。雷击时建筑物中部的空间电磁场相对较弱,因此将电缆布放在建筑物的中部可有效降低感应过电压。

4
、监控线缆及线槽的布放应尽可能避免紧靠建筑物的立柱或横梁。在不可避免时,应尽可能地减小沿立柱或横梁的布线长度。
3.2 线路屏蔽
屏蔽是电磁干扰防护及控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限制或防止某一区域内外电磁场的相互耦合,将电磁场作用限制在规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即通过抑制耦合途径来减小干扰源对敏感设备的影响。对通信系统的雷电防护而言,屏蔽可分为建筑物的屏蔽、房间的屏蔽、设备的屏蔽和线缆的屏蔽。这里主要讨论线路的屏蔽。

常见的线路屏蔽方式主要有两类:其一、采用屏蔽套管或屏蔽槽等外部附加屏蔽;其二、采用屏蔽电缆。
屏蔽套管(金属管屏蔽)的主要优点是屏蔽效能良好,其主要缺点是柔软性差,施工不便。由于屏蔽槽存在较大的缝隙,其屏蔽效能比屏蔽套管的差。但由于其施工方便,如果在施工工程中做好接头和接缝处的处理,还是能取得一定的屏蔽效果。

采用屏蔽电缆是一种常用的线路屏蔽方式。尽管其屏蔽效能不如金属管屏蔽,但在线路不长(如小于 100m
)、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是太强烈时,仍具有较好的屏蔽效能。
在实施线路的屏蔽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电缆屏蔽层、屏蔽套管或屏蔽槽等屏蔽体的两端必须接地。由于感应过电压主要是由近区磁场感应所致,屏蔽体两端接地后,在屏蔽体与地回路间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该环路中所链接的磁场所感应出的电势在环路中形成感应电流,该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干扰磁场方向相反,从而抵消或减小外界干扰磁场对芯线的影响,大幅度降低芯线的感应过电压。

2
、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屏蔽体的感应电流,任何影响电流流通的因素都应加以注意。如屏蔽体在整个电缆长度上必须是导电贯通的,并尽可能多点就近接地;做好屏蔽体接头和接缝处的连接,以期获得稳定的低阻抗电气连接;做好屏蔽体的接地,尽可能降低接地引线的阻抗等。

3 、在工程实际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金属走线槽和走线架,屏蔽电缆和金属走线槽的配合使用可获得附加的屏蔽效能。
3.3 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适当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是减小反击过电压和地电位差的有效措施。
等电位连接是用连接导体或浪涌保护器将处在需要防雷空间内的防雷装置、建筑物的金属构架、金属装置、外来导体、电气或电子设备等连接起来,其目的是减小需要防雷空间内的各金属部件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通信局站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包括:由建筑物金属构架、防直击雷装置以及外来导体等相互连接而成的公共连接网,局站内各通信系统所建立的局部等电位连接网,以及上述各连接网间的连接和接地。

原则上讲,监控系统的外露导电部分所形成的局部等电位连接网可具有以下两种结构型式: S 型(星形结构)和 M
型(网型结构)。相应地,它们与公共连接网的连接方式应分别采用 Ss 型和 Mm 型。如图 1 所示。

星形结构一般适用于较小的闭环系统,系统内设备间以及设备与外界的连接线较少,容易与公共接地网隔离。当采用星形结构时,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除连接点外,应与公共连接网有足够的绝缘,即仅通过唯一的点连接到公共连接网中形成
Ss 型。此时,设备间的所有线缆应按照星型结构与等电位连接线平行敷设,以避免产生感应环路。 Ss
型等电位连接网的主要优点是能抑制外界的低频干扰。其缺点是维护和扩容比较麻烦,且在高频下易引入干扰。
网状结构一般适用于延伸较大的开环系统,系统内设备间以及设备与外界的连接线较多而且复杂。当采用网状结构时,系统的各金属组件应通过多点就近与公共接地网相连形成
Mm 型。 Mm
形等电位连接网的主要优点是在高频时可获得一个低阻抗网络,对外界电磁场有一定的衰减作用,且维护和扩容比较方便。其缺点是理论上可能会引入低频干扰。

由于监控系统的采集设备与其它设备间存在广泛的互连,监控设备间的连接线缆也比较多,而且采用了大量的屏蔽电缆。适合于采用
Mm 型等电位连接网。同时,通信局站的实际运行经验表明,合理设计和施工的 Mm
型等电位连接网一般不会引入低频干扰。
3.4 内部电路的合理设计
在采用了合理的线缆布置、有效的线路屏蔽以及适当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措施后,到达监控设备的浪涌能量会大幅度降低,从而减小雷电浪涌对监控设备的危害。但上述措施不能完全消灭达到监控设备的雷电浪涌,特别是当部分局站没有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采取整体防雷措施而导致站内监控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比较恶劣时,雷电浪涌对监控设备的危害仍然存在。因此,在有效抑制雷电浪涌耦合途径的同时,应提高监控设备自身的浪涌耐受水平。

由于感应过电压和反击过电压或地电位差对设备造成损坏的主要原因是共模过电压,适当提高监控设备内模块的共模耐受水平可有效地防止此类损坏。

实际运行经验表明,监控设备的损坏大部分表现在设备的接口部分,因此应审慎地设计监控设备的接口部分电路,以提高其浪涌耐受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可采用的方法有:优选接口芯片、采用电气
/ 光电隔离技术、内置浪涌吸收电路等。
3.5 接口防护(加装电涌保护器)
运行经验表明,在综合采用上述防护措施后,基本上可以防止绝大多数由感应过电压和反击过电压或地电位差造成的监控设备的损坏。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监控设备仍有可能因雷电浪涌而损坏:

1 、对于需要将监控信号上报的无人值守站(特别是移动基站),外引线(如 E1 线、电话线或 RS422
等信号线)可能会将较大幅值的雷电侵入波引入监控系统。
2 、当通信局站遭受直接雷击且雷击强度较大时,在站区内的长距离监控线缆中可能还会感应出较大的过电压。
此时,可采用加装浪涌保护器( SPD )来降低雷击事故率。
信号线用 SPD 的选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 SPD 的保护水平应满足监控设备浪涌耐受水平的需要。
2 、 SPD 应满足信号传输速率及带宽的需要,其接口应与被保护设备兼容。
3 、 SPD 的插入损耗应满足监控设备的要求。
4 、 SPD 的标称放电电流应满足标准 [3] 的要求。
4 ENP 集中监控系统( PSMS )的防雷技术特点
在认真研究集中监控系统雷击损坏原因和失效机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 ENP
集中监控系统的雷电防护的整体方案,该方案具有以下主要技术特点:
1 、将监控系统作为整体进行考虑,综合采用线路屏蔽、合理布线、等电位连接和接地、加装 SPD
等措施,抑制了雷电浪涌与监控系统间的耦合路径,最大程度地减小了感应过电压、反击过电压以及雷电侵入波对监控系统的危害,大幅度地提高了监控系统的整体防护性能;

2 、通过内部电路的合理设计,提高了监控设备自身的浪涌耐受能力;
3 、对于雷击重点部位,采用有效的接口防护措施,极大地提升了监控系统的雷电防护能力。主要端口的标称放电电流达
5kA 以上,远高于 YD/T5098-2001 [3] 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 ITU-T K.40 (1996) Protection against LEMP in
telecommunications centres
[2] ITU-T K.41 (1998) Resistibility of internal
interfaces of telecommunication centres to surge
overvoltages
[3] YD/T 5098-2001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

http://www.caqlp.org/

转帖]远动设备的防雷及过电压保护远动设备的防雷及过电压保护 (2004-5-31) 陈国俊,谭永忠 Lightning an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of telecontrol equipment CHEN Guo-jun,TAN Yong-zhong (Nanhai Power Bureau,Foshan,Guangdong 528200,China) Abstract:The urgency of strengthening lightning an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of telecontrol equipment is expounded with specific measures presented. Key words:telecontrol equipment;lightning protection;over-voltage protection 摘 要:阐述了加强远动设备防雷及过电压保护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远动设备;防雷;过电压保护 中图分类号:TP806.3;TM862 文献标识码:B 由于早期RTU所选用元器件的局限性,RTU对雷电等电磁脉冲和过电压的耐受能力很低。当雷电等过电压和伴随的电磁场达到某一阀值时,会导致元器件甚至设备的永久性损坏,严重影响RTU的可靠运行。 变电站都有比较完善的防雷系统,因而雷电直击远动设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雷击附近大地、架空线路和空中雷雨云放电时直接形成的,或者由于静电及电磁感应形成的冲击过电压,却可能通过与之相连的电源线路、信号线路或接地系统,穿过各种接口,以传导、耦合、辐射等形式,侵入远动设备并酿成严重的干扰或事故。 因此,加强和改进远动设备的防护,尽量减少其遭受雷电等冲击干扰的损害,已成为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亟待解决的问题。1 远动设备雷击损坏情况 南海电力局从1993年开展调度自动化工作,1996年开始试行无人值班。但是,在每年 的雷雨季节,具备四遥功能的变电站(RTU结构见图1),都发生多次雷电损坏RTU和当地监控电脑串行口的事故,最多的一年达二十多起。损坏的程度不一,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官窑110 kV变电站因雷电损坏遥信隔离板5块,通信扩展板1块,主板1块;110 kV海北、沙涌、东二等变电站共损坏通信扩展板、主板十多块;6台监控电脑串行口损坏,给远动维护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只有很好地解决变电站远动设备防雷击损坏问题,才能保证变电站无人值班安全运行。图1 RTU结构框图2 远动设备受雷电损坏的原因2.1 变电站远动设备与外围设备相连接 RTU各功能模板以各种方式与其他设备直接相连。变电站中比较典型的RTU电气连接见图2, 其中与当地监控电脑及微机保护装置相连的串行通信电缆均处在控制室范围内,二次测量、控制及信号电缆一部分则直接与高压场地一次设备相连。图2 RTU在变电站中的电气连接2.2 RTU受雷电损坏的原因 a)电源线引入雷电 雷电引起的瞬时高电压,如果不加遏制,直接由电源线引入RTU,会影响其电源模块正常工作,使各功能模块的工作电压升高而工作不正常,严重时甚至会损坏模块,烧坏元器件(IC) 。 b)通信线引入雷电 由雷电引起通信线两端设备之间电位差直接作用于相对脆弱的串行通信口,会损坏RTU及与 其通信的设备的串行口,严重时会损坏整个功能板。 c)二次电缆引入雷电 直接与一次设备相连的二次连接电缆感生的感应过电压作用于RTU的各隔离板,击穿隔离板 输入隔离器件,造成RTU板件损坏。 d)接地不规范 由于接地不规范,不同接地点之间雷电时易形成较高的电位差,产生的电磁干扰会影响RTU的运行,损坏RTU模板;同时,雷电引起的地电位升高,亦通过设备的接地线引入RTU,此过电压同样会损坏RTU模板。3 防护措施 电子设备的防雷和过电压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贯彻综合防护思想。综合运用分流(泄流)、均压、屏蔽、接地和保护(箝位)等技术,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它适用于电力系统、建筑防雷和各种电子设施的通用防护模式,而对于一个特定的电子系统(设备),例如远动系统的防护,则需根据远动设备的特点,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采用具体措施,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1〕。 近几年,我们通过对远动设备受雷击损坏的分析,在实际远行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a)远动设备的工作电源,可用直流电源的、优先采用直流供电; b)加装电源保护器。对于采用交流电源的远动设备(包括当地监控用电脑),在UPS前加装了CRITEC交流电源防雷器。该产品工作稳定,性能可靠,且能将输出电压箝位在240 V左右。即当防雷器输入端瞬时电压不超过6 kV时,其输出电压不会超过240 V。 c)加装光电隔离器。对于所有的串行通信口,加装9C4型光隔离长线收发器,使相互通信的两设备通信端口之间无直接的电联系,有效地防止通过通信线引入的过电压;对相互通信的两设备之间的电位差进行隔离,从而有效地保护被保护设备的串行口不被损坏。 d)解除RTU内部的信号接地点。将RTU内部的信号地与大地脱离开,防止地电位升高直接侵入 RTU而损坏RTU模块板件。 e)采用等电位连接。在需要防雷的空间遭遇雷电等过电压时,使所有各相关部分(电路板)不 存在明显电位差〔2〕,保护电路板不受损坏。4 结束语 从1997年开始,采用以上措施后,南海电力局运行中的RTU工作稳定,取得了理想的运行效果,保证了无人值班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陈国俊(1970-),男,湖北孝感人,助理工程师,工学学士, 主要从事变电站遥动设备的维护工作。作者单位:南海电力工业局,广东 佛山 528200 参考文献 〔1〕 张伟钹.仪征输油站仪表微机监测系统的防雷及过电压保护〔J〕.电网技术,1997. 〔2〕 苏邦礼.现代防雷技术最重要的是等电位连接〔J〕.广东电力,199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09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设置大多安装在建筑物的房顶上,还有一部分安装在铁塔上,相对周围环境而言,形成十分突出的目标,从而导致雷击概率增多。通信设备损坏,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雷害,确保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呢?几年来的维护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根据每个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接地系统,实施基站针对性防雷。

  1 认清移动基站雷害的主要原因

  移动基站防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我们按照防雷理论,尽量提高基站防雷系统的泄流能力,选用了80KA甚至100ka的大型防雷器,但是防雷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常出现基站防雷器没有明显动作,基站设备却已经发生损坏。是防雷器不好吗?不,防雷器都是检测合格的入网产品。原来是我们没有按照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防雷系统。我们调查统计了全省近两年来的雷击事故,得出一条重要数据;基站内设备被直击雷和雷电感应破坏的概率为零。这是因为基站设备包括基站室外电力变压器的位置普遍较低,完全处于建筑防雷设施或铁塔以及架空线路避雷系统和建筑防雷等外围的避雷系统泄放,所以基站设备很难遭到直击雷损害。另外我们基站内的设备外壳、天馈线、走线架等金融物全部安装了保护接地,再加上与室外的雷击点和避雷器接地引线有足够的距离,所以雷电感应也很难发挥作用。几年来雷击事故的主要现象为:基站B级防雷器保护空开动作,部分单相交流设备和直流设备损坏。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是造成基站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所以基站防雷系统应以防止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为主要目标。

  2 防止地电压反击是基站防雷接地的主要课题

  当雷电流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由于接地电阻的存在必然引起基站工作地的电位升高,基站直流负荷如BTS电源、开关电源的监控单元、基站的动力环境监控器等设备相对远端地一般都存在寄生电容,这些设备一端接工作接地,无流的远端地与基站的工作接地间存在电位差,因而产生差模脉冲电压。当超过设备绝缘耐压的容许限度时必然造成设备的损坏。基站的单相交流负荷如基站空调、照明等设备的零线接在变压器的交流地上,当雷电流沿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变压器的交流地和交流重复接地电位也会升高,因此基站的单相交流设备也同样存在地电压反击的问题。

  我们把基站设备与接地有关的电路简单等效为线路电阻、线路寄生电感(可忽略不计)、线路负载(如传感器、BTS、空调、灯具等)、终端对远端地寄生电容组成的串联回路。假设基站的冲击接地电r为2欧姆,防雷器对地的泄放电流为2kA,这时基站的接地排的瞬间电压为U=1*r=4kV,可见负载两端的瞬间浪涌电压可达4kV,如不采取措施,必然造成设备损坏。

  3 因地制宜消减反击电压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地电压反击造成的损失呢?我们一般很自然会想到使用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即在交流变压器的低压侧、基站交流配电箱的地零间加装交流过压保护器;在直流负载的电源输入端加装浪涌抑制器。所有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必须靠近被保护的设备安装,避免被保护设备由于接地或电源引线过长引起脉冲反射。除此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在基站地网上的引接点分开焊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基站工作接地母排的电压浪涌幅值。众所周知,雷电电流沿地网泄放时,在避雷器引下线与地网连接点附近土壤内形成一个强电位场,距离越近电压越高。将基站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分开,可以大大降低基站的反击电压。所以YD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设计规范》明确指出:基站工作地与防雷地在基站联合接地网上的引接点距离不应小于5m,条件允许时宜间距10-15m。实际上除电力线路外,基站的铁塔遭雷击次数最多,与铁塔共用接地网的基站经常受到地电压反击的损害,如果铁塔地网边缘距离基站大于5m,应在基站附近另建环形工作接地网;条件差的基站可以沿铁塔地网与基站工作接地引接线,补设接地桩;只能利用铁塔地网的基站也应把铁塔避雷接地的引接点与工作接地的引接点分别在对角塔基上安装。对于山项基站尤其应注意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铁塔避雷接地及站基室外接地分开,因为山顶基站的接地电阻较大,接地引线较长,雷电流泄放相对缓慢,所以地电压反击比较严重。

  降低基站接地电阻也有利于电压反击事故。接地电阻较大的山上基站,可利用塔基钢筋、蓄水池、无爆炸和电击危险的金属管路等自然接地体,埋设地桩有困难的山上基站也可从塔基沿山体的自然沟壑,最好选择阴暗潮湿的地方,制作横向辐射接地网,辐射接地网长度应小于30m,塔基四周辐射的横向接地网越多也有利于雷电散流。

  4 适当地选用电源线路保护空开防止雷电波侵入

  避雷器的响应特性有远近软硬之分:气体放电管和火花间隙防雷器是基于斩弧技术的角形火花隙和同轴放电火花隙,当线中电压超过防雷器的击穿电压后,防雷器的绝缘电阻立刻急剧下降,放电能力较强,残压相对较高,恢复电压低于原来的击穿电压,属于硬响应特性:属于软响应特性的压敏电阻和浪涌抑制二极管,其特点是响应时间短,放电电流小,残压低,而且恢复电压基本不变。硬响应特性的防雷器工频后续电流和防雷器绝缘劣化可能造成线路短路,所以防雷器前面应该配置过流保护空气开关或熔丝。其额定电流应小于防雷器的最大短路允许强度。如果主电路保护空开关大于防雷器的最大保险丝强度,应设避雷器分路保护空开。

  众所周知,雷电波的脉冲宽度为纳秒级,所以一般防雷器均以响应时间达到纳秒为标准。有人就把基站的防雷系统按照纳秒纺防雷时间进行设计,比如在C级防雷器上加装了很小的保护空开如:20A或32A,认为这样既防雷又安全。实际上在所有基站设备发生过压损坏的雷击事故中,防雷器保护空开动作占100%、防雷器正常占90%以上,显而易见,由于防雷器保护空开的断路作用,防雷器并没有完全起到泄放雷电、限制电压的作用,防雷器并没有完全起到泄放雷电、限制电压的作用。这种事例却从反面证实了应该选用较小的设备的保护空开,并且把防雷器紧靠被保护设备安装,使被保护设备与防雷器具有相同的安全级别。

  纳秒级的雷电波在对地泄放中产生的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作用时间可能被延长至毫秒甚至更长。我们把受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影响的基站设备简单等效为寄生电感、回路电阻、对地电容组成的串联的电路。由于电感、电容的储能作用,即使不发生震荡,高压脉冲在衰减过程中其存在时间也会被大大延滞,另外雷击经常造成电网操作过电压的持续时间更长,所以我们在选用防雷器和设备的保护空开时,应根据防雷器的最大允许熔丝电流和线路的进线容许短路电流以及设备的负荷电流综合考虑。

  5 实现分级防雷

  防雷器的残压是保护基站设备的最重要参数,一般来讲,泄流能力强的防雷器,响应时间长,残压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防雷器能满足所有混合雷电冲击波、残压以及响应时间指标要求,所以应根据表1中基站电源设备的绝缘等级划分防雷层次,实现多级防护,对雷电能量逐级减弱,使各级防雷器残压相互配合,最终使过电压值限制在设备绝缘强度之内。另外多级防护对于某一级防雷器失效、防雷器的残压不配合设备绝缘强度等也是必须的。我们认为应该结合YD5078-98《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和基站的实际情况,从交流电力网高压线路开始,根据基站主要电源配套设备的耐雷电冲击指标和防雷器残压要求,采取分级协调的防护措施,进行基站的防雷系统设备。避雷器的直流1mAA参考电压是我们选择避雷器的绝缘要求,选用时应考虑电网的电压波动上限值和操作过电压远小于直流1mA参考电压。

  实现各级防雷器的能量分配与电压配合的要点在于利用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本身的感抗。电缆本身的感抗有一定的阻碍电流及分压作用,使雷电流更多地被分配到前级泄放。当保护地线与其它线缆紧贴敷设或处于同一条电缆之内时,要求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长度在15m左右,当防雷器接地线与被保护电缆有一定距离(>1m),这时要求线缆长度大于5m即可。在一些不适合采用线缆本身作退耦措施的,如两级防雷器靠近或线缆长度较短时,可利用专门的退耦器件,这时无距离要求。

  因你是匿名提问,所以无法联系你,还有一份方案,要的话来邮件索取[email protected]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08
驳斥手机引雷的异端邪说
作者:原子弹炸东京
2004年7月,居庸关长城数十游客钻在烽火台里避雨, 遭遇雷击,数十人被击倒,15名游客受伤住院。各大网站报社引用文章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据专家介绍,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在使用手机时,如遇高空向下电流极易造成雷击;在雷雨天气,手机开通电源都极易引来感应雷,而在雷击区打手机,手机无疑就充当了避雷针的角色。而且据研究,如果手机信号过强,有时连避雷针也不起作用。”而且后来网络接着劝诫游客不要在雷雨天打电话。”
目前GSM手机功率密度每平方厘米小于40微瓦,其电场强度小于12V/M,即0.12V/CM,这与雷击需要的电场强度要求30000V/CM,相差250000倍,用0.12V/CM的电场强度引发需要30000V/CM电场强度的雷击,这种说法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使我想起流传于互联网上的一则笑话:蚂蚁在大象走的路上伸出一条腿,对兔子说:“嘘,别吱声,我要绊死这野仔”,真是可笑。按照这样的理论,微波塔强大的功率应该是比避雷器更能引雷,不过,你还能用得上手机么?手机真正的危害是它的高频电磁波对于微电子设备的损害。
再说“电磁波导电”说,“据专家介绍,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简直是胡说八道,概念错误!电磁波不是介质何来导电不导电之说,这就像有人说,“我的目光会放电”一样,这应该属于后现代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科学!如果电磁波导电我们就不需要再开采铜矿、铝矿做电缆了,发射一束电磁波就够了,多么可笑!
“手机能够引来感应雷”更荒唐,感应雷是直击雷几万安培的强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或者带电云层在大地上产生静电感应,在直击雷在别处落地后,电荷来不及泄放出现的暂时高电压,没有直击雷就不会有感应雷,而报章竟然说手机引来感应雷,这不是说:“石头生了个猴子”神话故事么?!这种报道误导民众,祸害下一代!
还说“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而且据研究,如果手机信号过强,有时连避雷针也不起作用。”让这些记者去捕捉些花边新闻、女网球运动员内裤漏光的照片还行,报道科学新闻简直瞎扯,手机如果有这么大作用我们让它作避雷针好了,全世界多少真正的电气专家学者研制避雷针、消雷器还不如用手机了。而且目前最好的消雷器也就能够向空中2米发射先导电晕,如果用手机产生的电磁波能够导电,岂不可以直接发射到1000米高的雷云层去了,还费那么样大的事么!
还有报载最近秘鲁发生一场雷击造成240只羊死亡, “据专家分析是因为羊脖子上的铃铛”,对于有人遭雷击就归因于耳环、项链,这种报道却过欠缺想象力了。如果是这样,木结构的塔不应该遭雷击吧,可是相反,山西的木塔基本上全是遭雷击焚毁的,因为即使木头在雷雨天气它也会积聚大量的电荷,只是它可能积聚的慢,但雷电不是M134速射机枪,有足够的时间来积聚电荷。国内目前只有应县木塔存留,应县木塔的结构特点是塔顶立一铁刹,全为铁杵制成,由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组成,中间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有避雷针的功能,四周八条铁链,相当于引下线,也许是古人无意中做了避雷装置方才使木塔保存到现在。
《生活时报》报道:巴西一名青年近日遭雷击身亡,他口腔内的金属牙套被怀疑是“死神”的帮凶。据报道,3月20日,巴西的老港市下起了大雨,22岁的克雷贝松正骑着自行车,车上还带着两个七八岁大的小孩。突然,一道闪电凌空劈来,克雷贝松应声倒地,脸部完全被烧焦,两个孩子也吓得大叫起来,但身体没有受伤。根据克雷贝松脸部烧焦的情况分析,可能是他戴的矫正牙齿用的金属牙套引来了雷电。
从报道的情况看绝不是牙套引雷,牙套放在嘴里还能引雷那是缺少常识的表现,是雷电并非牙套引来,克雷贝是受到强烈的雷电电磁感应使牙套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动势而致死。
需要明确是,避雷针之所以能够引雷,不是因为它是金属,而是因为它站得高!你把避雷针放到室内它能引雷么?如果放室内还能引雷,那生产避雷针的工厂的工人可没法活了!我们知道树木没有金属,但是也经常招雷击,难道它有“铃铛”?它有“牙套”?不是,就是它长的高!我们的思维可以翻过来考虑这个问题,云地放电就是雷云与大地之间产生放电现象,我们也可以说大地的异性电荷同样轰击了云彩,雷云同样承受了巨大的电荷,我们能说某一片云彩把大地的电荷引来了?那是带有“铃铛”那的一片?不是的,应该是距离最近、电场强度最高的那片云彩开始的。
避雷针之所以使用金属是因为它导电率高,能够快速将电流泄放,但是这种做法现在已经遭到质疑。1989年8月12日,与青岛市区相隔4海里的黄岛油库的原油罐群因雷击发生爆炸起火。这场事故造成5个油罐报废,4万吨原油燃烧,损失1401万元,19 人死亡,74人受伤。油库没有安装避雷针么?不是的,避雷针安装了并且起了作用,但是也正是避雷针接受的强大电流引起的强烈电磁感应触发了油料燃烧。如果在避雷针增加回路的阻抗装置,增加几条并联引下线分流,也许就不至于引起火灾了。有人说是“滚地雷”(球雷),那说法我认为是瞎摆乎骗总书记的,总书记日理万机,肯定也听不明白这不伦不类的术语就糊弄过去了,我在油库呆过,油罐都是密封的,那“滚地雷”还能钻到油罐里边不成,而且雷电击穿不了超过4mm厚度的钢板。
所以现在新一代避雷针考虑的是增加避雷针的电阻,限制雷击电流,近年来出现半导体消雷器或高阻避雷针就是基于这种思想的产品。
不过,网上还有许多人举例许多证实某人打手机被雷击,这种说法还是没有依据,在雷雨天你在外边小便也会遭雷击,能说你的命根子引来雷击?
我认为手机引雷肯定是错误的,雷电的电磁场能够毁坏手机可是真的。
居庸关雷击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直击雷击中居庸关烽火台,使内部避雨的人受到跨步电压或者靠近墙壁遭受的接触电压,也可能还有直雷击产生的激波和次声波同时作用,使许多人同时被击倒、晕倒。因为巨大的雷击在闪道附近可产生10个大气压的冲击!
另外还有网站上关于雷电性别选择的报道,如下:
有趣的是雷电对于男人比女人更青睐,有关雷电选择性的最早记录见于1878年9月1日,法国博内勒地区。三个妇女和一个男人正在路上行走,忽然间雷电交加,他们只得躲到大树下避雨。女人们害怕把裙子弄脏,没有靠着树干,而那个男子则背靠大树站在那里。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男子身上的衣服瞬间燃烧起来。女人们冲过去救他,却惊恐地发现,他已经死了。

这位男子的死亡似乎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但还有更离奇的雷击选择性的记载。在英国,一对夫妇同样躲在树下避雨。冷风吹过,凉意袭人,他们搂抱着站在一起。忽然一道闪电过后,女人发现丈夫不见了,只在地面上看见一小堆灰烬。原来,她的丈夫已在瞬间被蒸发了:闪电的温度可达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不过,这位可怜的女人自己则安然无恙。 这种说法也是有疑问,除非这个女人穿着金属屏蔽服。
1966年,日本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雷击事件。一群中学生在攀登一座不算高的山峰时,天空传来了轰隆隆的打雷声。老师用绳子把孩子们相互连接在一起,以免有人滑倒跌下山去。可是,就在此时,一道强烈的闪电刺过天空,三分之一的人被击倒。倒下的全部是男孩。
雷电青睐男性的说法传奇有趣而且活跃气氛,但是却没有科学依据,缺乏事实,均是道听途说,雷击每年死那么多人,但是列举的事件确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一百多年前,我们湖南的老表还能赶鬼回家,这有依据么!如果说存在这种事情可能是偶然事件也可能是由于男孩个子较高,而且脂肪少导电率高的原因。
让我们再看以下报道: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一件雷击事件 :9月1日下午,一名广西女子骑单车行走时,在白云区人和镇东华工业区突遭雷击,当场昏死过去,随后在现场经医生抢救无效死亡,当时她身边的丈夫却毫发无损。
2001年4月29日下午5时许,在琼山市三江镇黑牛山北合铺村后坡一果园里,一位年轻妇女肩背上背着小孩正在地里劳动。突然,一道刺眼的蓝电将其劈倒在地,孩子揪心撕肺的哭声惊来了正在附近劳作的农民,待他们奔来现场时,被吓得退倒在地:年轻母亲俯卧在地,身上的衣裤里里外外全被烧光,头发被烧焦,胸部左右乳房被雷电各击有一小洞。母亲已经死亡,但目击者说,当时母亲的右手弯向后背,仍紧紧地护住孩子的头部,孩子安然无恙。
这次没有性别选择,我们能据此说雷电选择母亲不攻击幼子么?母亲临死时俯卧,右手弯向后护住孩子,这说明妇女不是立即死掉,在死去之前她还能有时间护住孩子,而且临死之前还有能力选择一种俯卧扑到的姿势以保护孩子,这说明雷击不是特别严重,只是烧了衣服,而没有肉体焚毁,而母亲可能劳作不可避免淋雨,而且劳作会有汗水加重了身体的导电能力,结果就发生悲剧,但是孩子可能有防雨措施,衣服没有湿,而免于劫难。母亲是伟大的,她凭强烈的母爱的意志俯卧,如果身体后仰可能会压死孩子。
也许真正的专家、学者没有时间上网来理论这些新闻,我从事电气工程,但是也经常上网,上网我一般看新闻看库娃、看李玫。最近准备写一篇论文找一些文献看到这些文章,气得不行,这样的新闻误导民众而且言辞凿凿,“专家进行现场勘察”、“气象专家共赴现场分析”“某教授解释”,我觉得这有些误导,缺乏科普知识了,网站的新闻也只能看看库娃的裤衩或者黑社会的砍刀了!这些不需要分析,不需要理论,一看就明白!明天也不需要记住它!
最后觉得要说一点就是雷击是神秘的大自然现象,到现在人们并未真正完全揭开它的真实面纱,即使揭开它的面纱人类也不一定能够彻底逃得了。
最后给大家补充一点雷电知识。
0. 前言
我国每年雷击死亡约3000人,受伤致伤约6000人,由于雷击引发的火灾、设备损毁等带来的经济损失约70亿人民币。《重庆晚报》载2004年6~11月,仅重庆市因雷击损失2个亿,《江南时报》载南京市每年雷击损失1亿元。
0.1 闪电的平均电流是30KA,最大电流可达300KA;
0. 2 闪电的电压约为一亿伏至十亿伏;
0. 3 一般雷击分为3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μs;直击雷电流峰值时间通常负闪击只有5μs到15μs,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kA/μs;
0. 4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30亿千瓦,相当于1997年全世界发电机装机总容量之和,但只有短短几十μs,可以计算出闪击发出的能量约100兆焦耳,约30度电的能量,相当于2千克汽油所放出的能量。
0. 5 雷击破坏范围可覆盖1.5~2km;
0. 6 雷电波的频谱位于几十HZ至一兆HZ之间,其能量主要集中于几十KHZ频段上;
0.7 闪电通道内的气压可达10个大气压以上,产生的冲击波以约3000米/秒的速度向外传播。
0. 8 雷电通道的温度可达6000~10000°C(太阳表面的温度为6000°C),甚至更高,雷电流通过金属导体,当导体截面不够大时,甚至可使其熔化,遇到易燃物质,可能引起火灾;
0.9雷击点产生的热能足以熔化直径4~6mm的钢球,可以击穿厚度小于4mm的钢板。
0. 10 在全世界范围内,每秒钟的雷击次数约为600 次。
第3个回答  2008-01-12
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1524.html
第4个回答  2008-01-08
....好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