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界的千古谜题真的是因为一座佛塔的倒塌解开的吗?

如题所述

佛塔倒塌后的惊世发现

在1981年的一场暴雨中,位于陕西扶风法门寺的一座佛塔轰然倒塌。

垮塌的法门寺佛塔(尚未完全倒塌时)

随后,文物工作者与僧侣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和抢救修复。 到了1987年,考古学家们在清理佛塔的地基时,发现塔下竟然还藏着一个“地下宫殿”,也就是地宫。

大家最熟悉的地宫,基本都是墓葬的,指的是地下墓室。实际上不少古代佛塔也有地宫。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在塔下面挖一个“地窖”,用于贮藏珍贵的佛教圣物。

当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以后,唐代皇室供奉着的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连同满地的奇珍异宝重新面世,很快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的轰动。

更让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的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唐懿宗将自己的供奉之物逐一登记刻在了石碑上,这就是位于地宫入口出的物账碑,相当于一份藏品清单或者花名册。

根据石碑上的文字可知,这座地宫是唐懿宗咸通十五年 (公元874)修建的。循着这块千余年前的供品“花名册”,考古学家们发现,在这座地宫中有几件神秘的藏品——秘色瓷。

这宝贝为何如此珍贵,反衬得金银珠玉俗了起来?只因它在千百年来都只见于文献,而一直未能判定真身。

何谓秘色瓷呢?

这个词过去只在一些史书记载中看到。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色彩之神秘。实际上瓷之“秘色”,并非是神秘或秘密的色彩。这里的“秘”采用的是“秘驾”、“秘阁”中“秘”,指的是与皇帝有关的事物;这里的“色”是种类、类别的意思,组词可以为“各色人等”、“清一色”等,因此“秘色”的意思其实是贡与皇家之物。正如宋人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秘色瓷有多美呢?唐代诗人陆龟蒙有幸目睹后,写下诗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意思是秘色瓷一出,便把千座青峰的生动翠色集于一身了。另一位唐末五代的诗人徐夤(yín)也写道:

“巧剜(wān)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在徐夤眼中,秘色瓷的美好像是把碧绿春水中倒映的明月剜出来,把薄冰上映照的绿色云彩轻轻旋离才能欣赏到的。

和元青花以及明清彩瓷不同,秘色瓷虽然只有单一的青色,却呈现出内敛清雅的美感,只有春水绿云这样的自然成风物才能与之相媲美。它的釉层像明月、像薄冰,散发出温润的光泽与清辉。质感与釉色相映成趣,这便是秘色瓷的独特魅力。

秘色瓷的制造之难

虽然只有单一的颜色,但秘色瓷实在很难烧制。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可知,秘色瓷其实就是越窑产品中的精品。唐末五代的越窑青瓷得“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入围,荣膺“秘色瓷”名号。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遗址

具体说来,第一道考验是烧造的火候。古代没有今天的电炉或气炉,烧窑时要靠人工烧火添柴,火候的掌握依赖窑工的深厚经验和高超技术。如果火候掌握得不精准,很容易烧过了或者没烧透,就得通通砸掉销毁;

第二道考验是烧造的气氛。青瓷的烧造必须在“还原气氛”下进行。釉料中的氧化铁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还原成氧化亚铁,使瓷器呈现青绿的颜色。气氛稍有改变,瓷器的颜色就会发黄变暗,降为次品。为此,工匠们烧制时都会使用一种“秘密武器”——匣钵。

匣钵与瓷器

这种密闭的瓷钵像一个“隔离层”,窑炉冷却时把空气隔绝在匣钵之外,保证了匣钵里面的还原气氛,烧制出来的瓷器青翠莹润。而且,匣钵还像一个“保护套”,避免了炉渣、烟灰的威胁,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个个清亮可人。每个匣钵都会与瓷器一起入窑烧造,烧造完成后,只有打碎匣钵,才能取出里面的秘色瓷器,所以制作成本非常高。

秘色瓷是神秘的,它在晚唐五代的皇室短暂现身后,便缥缈无踪了。根据诗人陆龟蒙提供的“线索”,秘色瓷应该是在浙江越窑烧制的。于是,考古学家“顺藤摸瓜”,在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带对唐代的窑炉遗址进行了发掘。那里出土的大量碎瓷片和秘色瓷非常接近,有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这些碎片是烧造失败的残次品,遗憾落选。而只有那些精中选优的绝佳作品才会被送到京城,进献给皇室享用。

在法门寺的“花名册”上,关于秘色瓷的记载是这样的:“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们都还在吗?考古学家们既期待又紧张。还好,由于地宫没有被盗掘,唐代放入的东西除了部分有机质的发生了腐朽,其他的都还在,因此能够很容易找到跟这个记录相对应的文物实物。终于在地宫中的一个双层漆木盒箱里找到了它们,有七件秘色瓷碗,六件秘色瓷盘、瓷碟,它们被分别用纸包裹后再用丝绸包袱包裹,完好无损,和石碑上记载的完全一致!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碗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