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超意识的几种形态

如题所述

人是有意识的高级动物,无论怎样的一个人,都有日常的基本意识,如:吃喝拉撒、喜怒哀乐等。但智慧的人们不仅仅满足如此,他们以各种形式挖掘潜意识或超意识的东西,如心理分析家、梦理分析、心灵学者、催眠术、冥想、宗教,甚至是药物迷幻。 在《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里,作者以一种极其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对以上几种行为做了简要阐述,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理性的启示,让我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以尊重现实的态度来偿试。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严谨而求实,不带主观色彩。以下全文摘自《心理学与生活》:1、睡眠一夜中人睡眠阶段的典型模式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NREM)两种。在周期较早阶段深度睡眠即NREM占更多的时间,而周期的较晚阶段REM占更多的时间。在睡7-8个小时中,NREM约占80%,REM约占20%。NREM睡眠的两个最一般的功能也许是保存和恢复。由于睡眠可以使动物在不需要寻找食物、寻找配偶或工作时保存能量,它才得以演化。另一方面睡眠也许可以使身体得以打理内务并以某些方式使自身得以恢复。研究显示脑的能量供应在NREM睡眠期间得以补充。在生理层面,研究者已经提出,REM睡眠也许对NREM睡眠之后的脑平衡的恢复是必需的。 2、梦:心理的剧场现代西方文化中有关梦的最突出的理论源于弗洛伊德。他称梦为“通向无意识最好的一条道路”。弗洛伊德将梦中象征看作强烈的、无意识、被压抑的愿望的符号表达。因为这些愿望包含像对异性父母的性的欲望这样被禁止的愿望,它们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在梦里有两股动力:愿望和抵抗愿望的审查。审查将隐藏的梦的内容,即潜性梦境转化成显性梦境,弗洛伊德称这种歪曲过程为梦程。显性梦境是可接受的版本;潜性梦境代表社会和个人不能接受的但是是真实的“未剪辑”的版本。按照他的理论,梦的解释需要从显性梦境回溯到潜性梦境。对使用梦的分析来理解和治疗患者问题的心理分析学家而言,梦揭示了病人的无意识愿望,以及附加在那些愿望上的恐惧和病人用来处理导致愿望和恐惧之间心灵冲突的特征性防御。许多非西方的种族群体(如印第安人、玛雅人等)关于梦的实践也反映了本质上不同的时间观。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梦的解释是向后看,朝向儿童期的经历和压抑的愿望。在许多其它文化中,梦被认为是对将来的想像。 3、催眠尽管催眠(hypnosis)这个词是从希腊神话中睡眠之神许普诺斯的名字来的。但除了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在催眠中会出现深度放松的睡眠状态,而事实上催眠和睡眠并不是一回事。对催眠一一个广义界定是它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觉知状态。在催眠状态中,参与者体验对催眠暗示增强的反应性——他们经常感到他们的行为是在无意识中或不用任何意识努力就完成了。 4、冥想东方的许多宗教和传统的心理学都致力于指引导你的意识远离对外界的关注。他们寻求获得对心理和精神自我的一种内在关注。冥想(media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冥想的追随者认为冥想真正的生理学可被特化为宁静的机敏,一种较低的身体唤起但增强的觉知状态。于是,冥想至少可以减少焦虑,特别是对那些环境中充满应激的个体。然而,冥想的目标不只是暂时缓解紧张。冥想的实践者已经提出,有规律地练习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觉和思维从自发的已学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冥想实践中一流的佛教老师汉建议,对呼吸的觉知,以及只是欣赏你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通向心理平衡的途径。 5、宗教狂热冥想、祈祷、禁食和精神交流都可以归结为强烈的宗教体验。宗教体验构成了独特的心理体验,它以一种惟一感和对真实而鲜活体验的事件的讲述,以及整体经验的本质用通常的语言难以言表为特征。他们的信念和实践创造了独特的意识形式,使他们能够做某些非凡的事情,如喝毒药、把弄火等。 6、心变心理的药物用于治疗或由于自制力迷失的吸毒。 为什么人们变得不满意他们平常的心理状态而寻求在如此多样的方式上改变他们的意识?通常,你主要关注的是满足眼前的任务需要和你面临的情境。然而,你觉知到这些现实对你的意识的束缚。你认识到它们限制了你经验的范围和深度,而且不允许你实现你的潜能。也许在这些时候,你渴望超越常规现实的约束。你寻求不确实的自由而不是常规的安全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心理学界对意识(consciousness)的理解分为广义的意识概念和狭义的意识概念两种。广义的意识概念表现了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一种特殊的学术现象,而心理学论述中对意识的论述则主要是指狭义的意识概念。
  广义的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按照狭义的意识在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意向两种。
  外在意识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大脑对外界事物觉察的清醒程度和反应灵敏程度,人们在睡眠时外在意识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时外在意识水平最高。
  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通过内省和外在表现,可以区别出意识的清晰性的程度。通常意识清晰度最高的状态称为注意,相当于意识的注视点或意识点。意识的注视点周围,被同时意识到的领域,称为意识野。注意力或说是意识点愈集中,则意识点周围意识野的清晰度将愈降低。
  意识障碍,可区别为意识野狭窄、意识混浊、朦胧状态。意识混浊又可根据清晰度障碍和轻度不同而区别为嗜眠(sopor)、昏睡(coma)。所谓朦胧状态是意识内容的变化。
  从生物学角度看来,在机体生存的适应活动中,由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主观性这一侧面,可称为意识。脑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中枢有节律的活动结果,而意识丧失是觉醒机制出现障碍所致。 关于与保持意识有很大关系的脑部位的学说中,有的着重于大脑皮质,有的认为与丘脑的弥散性投射系统关系密切(H.H.Jasper),有的认为在间脑、中脑的中央部有以丘脑为中心的中央脑系(R.Penfield),有的认为与网状结构上行性激活系统有关(H.W.Magoun),有的认为与丘脑下部的激活系统有关(E.Gellhorn)等。人躯体的物理感知,基本分为“所感知的特征总和”即本体感知和外部感知,相关的感知特征“处理活动”则是“思维”。
  由于人的进化和遗传特性,上述感知行为根据结果可以分为“原意识”和“显层意识”,“显层意识”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思想”。
  “原意识”是人体由动物(特指猿群)进化而来的适合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感知。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
  “显层意识”即“思想”,则是个体人生活在人类群体(社会)所受到教育的结果。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等范畴就是人的显层意识。显层意识是直接决定人的行为的意识。显层意识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的质的特征。
  原意识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种: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繁殖欲是指性欲以及与性欲相关的种种求偶意识特征总和;群体欲则是个体人为了强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并支配群体的原动力(类似于尼采提出的“权力意志”);移植欲则是支配人意识感知审美、怜悯、悲伤、舒适、愉悦等情感的深层欲望,之所以称其为“移植欲”是因为这些感知结果是个体人出于自身意识替代(意识移植)的目的。
  原意识是动物性生存进化意识的总和,正常的个体人均拥有原意识,它是人与动物意识的共性。
  而思想(显层意识)则是人意识的个性。只有受过群体环境教育的个体人,才拥有思想。拥有思想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孤立于社会而存在。
  只有思想才能主导人的行为,原意识必须要经过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
  思想通常分为经验、思想方法和行为意志。这三个内容构成了个体人的个性。
  只有思想和原意识的协调与统一,才能产生完美而愉快的人生。
  意识的分类:显意识和潜意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