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意义 2局限性

如题所述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与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但只有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才算找到振兴中国的新道路。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构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3、为五四运动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6、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1
是初么追问

高中

追答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4.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

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30
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向封建思想礼教发起了全面挑战,启发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民智”,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是此前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不曾做到的。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且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使新文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如此,不仅由于 “文学革命”本身是构成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部分,还因为新思想、新文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即语言、文风的更新。这场斗争的结果导致了封建主义旧文学的崩溃,促成了具有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新文学的诞生,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作品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充分说明了文学革命及其实绩在整个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又一主题,民主和科学,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课题。前者是后者发展的重要条件,后者则对前者给予促进作用。二者都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状态的关键,成为飘扬在新文化运动的队伍前列的两面大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所理解的科学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政治学说”,实际上同理性的概念相等同,事实正是这样。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五四运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与民主和科学的洗礼,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五四运动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动员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范围小。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发起的运动,没有发动群众及广大的工农阶级。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力求贯彻他的学术上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思想,使北大成为思想解放的学术重镇。于是,蔡元培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还聘请了胡适、李大钊等不少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陈独秀就职北京大学后,也将《新青年》杂志迁至北大,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了该杂志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一方面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对青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运动的主要力量,而没有深入群众和广大工人阶级,以至于在五四运动初期的领导阶级任然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没能为广大群众及工人阶级所知。
(二)、过于偏激。这次运动的发起者们彻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把孔孟思想一棒子打死了。没有认识到孔孟思想的优点,否认了事物两面性。新文化运动高举明主和科学两大旗帜,以进化论和人性解放为武器,猛烈抨击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倡新思想和新道德,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推崇民主与科学。即是如此,不对传统伦理、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新的民主与科学观念就难以立足。因此,陈独秀认为,儒、道、佛三大“学说之为害”,是与“专制君主之流毒”与“统一之为害”共同造成国民“根性薄弱”的三个祸源。针对袁世凯时代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中尊崇孔教的条文,陈独秀认为“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因毁全国已有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后来易白沙、吴虞等人也纷纷对孔学进行了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有效思想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定位不对。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们,把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定为目标。但后期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实际上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仍是先前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斗争的继续和发展。这场启蒙运动依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倡导者们还是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武库中提取兵器,但却表现出较之他们前辈更为猛烈和彻底的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喊出了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口号。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民主主义的启蒙运动,实质上还没有超越资产阶级的“新学”的范畴。但运动的倡导者表现出较之他们的前辈更为彻底得多的反对封建精神,因而使其运动具有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沉重地打击了旧思想、旧文化,加速了封建主义精神堡垒的瓦解。同时,这种“补课”决不仅仅是“继往”或“承先”,从而完成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未尽之业;它在某种意义上还具有“开来”、“启后”的作用:只有彻底砸碎封建主义的精神侄桔,猛烈鞭挞愚昧和迷信,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观念,才会造成革命精神的昂扬和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热潮,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有其历史的局限,对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分析,往往有悖于实事求是的准则,并且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无疑是不可磨灭的。它开启了国人的心智,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伟大启蒙运动一一是对它的确切的、科学的评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