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演替
从山东境内发现的化石看,在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二叠纪时,山东半岛具有湿润的气候条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森林的种类主要以蕨类和种子蕨最为丰富,其次是鳞木及裸子植物。经过中生代相当长时期的干燥气候,植物种大大减少。到侏罗纪又转化为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与进化。在新近纪,山东的气候开始转冷干燥,植被变为暖温带—亚热带的过渡或混交类型。到了第四纪,由于冰期的影响,山东的年平均气温下降了7~10℃,降水也大大减少,气候具有暖温带的基本特征,植被也发展为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组成植被的优势种类为温带性质的落叶乔木树种、灌木及草本;常绿的热带亚热带种类已变为稀有植物,但由于山东的植物区系与古、新近纪的植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加之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山东植物区系中仍有较多落叶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成分。
烟台植被演替规律同全省基本一致,但又有自身特点。烟台在历史上开发较早,同时也是战争最频繁的地区。据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农业耕作已经很发达,蚕桑生产有了发展,在当时,人工栽培或半栽培植被已占有相当重要位置。随着农业用地的增加,经济发展,人们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逐步从平原深入到丘陵、山区。
在封建社会,渔业和航运的兴起,促进了造船业发展,加之民用建筑用材剧增,大量采伐上层林木,当地原始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薪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上采石、金矿开采,毁林开荒愈演愈烈,次生林及灌丛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面积荒山灌草丛,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部门大力号召群众性封山育林,使部分原有乡土树种得到发展,部分野生植物资源得以保护,并有效地推广了引入的外来树种,如黑松、华山松、刺槐、欧美杨、三球悬铃木(法桐)、日本落叶松、火炬松、鹅掌楸、杉木等,使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海岸带,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人为活动对植被的增加更加明显。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海滩营造防护林,经过60年代大发展,现在沿海防护林面积已经达到7万hm2,防护效益明显得到加强。同时,在浅海滩涂修筑防潮坝,围海造田,开辟海水养殖面等,使大面积海湾内潮间带免受高潮影响,已形成草甸植被。
总之,人为活动一方面使得原生植被资源在质和量上遭到严重破坏,部分野生植物资源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促使次生植被演化多元化,丰富了植被类型,栽培和半栽培植被得到较大发展。
2.土地利用现状
保护区总面积23407.3hm2,其中森林面积20269hm2,河口湿地面积946.4hm2,宜林地面积2068.2hm2,其他用地123.7hm2。各地类土地面积见表5-6,面积比例如图5-3所示。
表5-6 各类土地面积一览表 单位:hm2
图5-3 各地类面积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