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说的那次立李显为太子是圣历元年(698年)的事情.
圣历元年考虑太子人选,也无非就是李显和武三思.
考虑太子人选,也主要就是才德,血缘,朝野支持这几点.
论才德,李显的确昏匮,但二武也半斤八两
立李显为太子是圣历元年(698年)的事情.
武承嗣长寿元年(692)被贬黜后,就是此年忧郁而死的.他其实可以pass掉
武三思贪敛有道,权术却不敢恭维.后来谋划李重俊却被人家先发制人,父子党羽尽灭,他又有什么资格笑话李显.
您认为武则天,狄仁杰不该认可他的才能,那难道应该认可二武的才能么?
再说朝野支持,虽然武则天早年以铁腕镇慑天下,貌似将已一切敌人碾碎.但毕竟那个年代秘密警察和白色恐怖都还是起步阶段,战果往往被后世夸大了.其实直到圣历年间,朝野的反对势力只是隐而不发,坐待良机而以.
日后不待武则天归天,仅是年老体衰之际,张柬之,李多祚就敢对她动手,就是明证.狄仁杰若是活到705年,恐怕也会向视他为心腹的武则天逼宫吧.
而相比之下武三思树敌过多,这还不太严重.关键是他志大才疏,驾御不了局势,在优势下不知防患未然.日后在广结私党,成功把张柬之都排挤出朝的有利局势下, 居然未防范李重俊,李多祚的垂死挣扎,被一举击杀.当年他要是被立为太子,肯定要早好几年死在李多祚手里.武则天恐怕也清楚自己侄儿的斤两.立他为太子就是把武家架在火盆上烤,难免覆灭之祸.不立他,中宗感激武氏之德,则或许还可保有富贵.(事实证明中宗即位后,武氏富贵依然.)
再说血缘.
父死子继,兄终及弟都没问题.姑侄则名不正言不顺.过继一说有先例么?我们讨论的可不是日本战国...参考下明嘉靖的事迹,就知道配享太庙悬啊.
话说回来,这也不是主要原因,武则天干的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多了,如果武三思有她一半的才能,我想她一定不会犹豫.以武则天的远见,一定是预见到立武三思只会导致武氏速亡,才做此决定的吧
追问"圣历元年考虑太子人选,也无非就是李显和武三思."
不是吧,当时的太子是李旦啊,而且李旦已经当了多年的太子,虽然武承嗣等人一直想将继承人确定为武家的人,但是李旦的太子之位一直没被废啊。怎么能说太子之位在武三思与李显之间呢?
至于武家的人才能低下,也没见有证据啊?也没见当朝宰相反对武家的人担任某职位啊?再说,武则天对朝政的控制力很强,怎么会作出任人唯亲的事招惹全体大臣的反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