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语言中的"冗余"现象是什么? 帮我比较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冗余现象,尝试分析造成否定冗余现象的原因.

跪问...好心人 帮忙一下,,,

在汉语语病中,冗余的通俗叫法是“成分多余”。
成分累赘多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句子里有多余的成分,但意思还表达得清楚,例如:这里有年老的师傅,年青的青年学徒。既用“年青”,自不必再说“青年”。这种情况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重复。
另一种是句子里多了一些根本不能有的成分,因而意思不通,不好理解。
1.主语成分多余
例如:往事的回忆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我眼前映现。
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映现”的只能是“往事”,而不是“回忆”,这是在名词主语后面外加一个动词中心语,造成主谓不相应,而使句子不通。
2.谓语成分多余
有些句子已有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词语作谓语,又加进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词语作谓语。例如:
国庆节的夜显得特别热闹,到处张灯结彩,人来人往也特别多。
这个例子的毛病是硬给谓语再加上一个谓语,使原来的谓语变成主语,显得很不通顺。“人来人往”是两个主谓短语的联合,同“张灯结彩”一样做“到处”的谓语。现在硬给它加上一个谓语“也特别多”,“人来人往”成了主语,不仅意思重复,而且很别扭。应删除“也特别多”。
3.宾语成分多余
动词后本来有合适的宾语,可是还硬要加进不合适的词语,造成宾语有多余的成分。例如:
阳光雨露,滋润着天地万物的生机。
“滋润”的对象该是“天地万物”,不是“生机”,由于宾语有多余成分致使“滋润着…生机”动宾意义不搭配,“的生机”删除。再如:
今天的幸福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代价。
这个例子毛病是判断词“是”和多了个赘余成分的宾语不搭配,使句子主干成了“幸福是代价”,删除“代价”。
4.定语多余
例如:历代古今中外的经验证明,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的。“古今”已包含“历代”的意思,“历代古今中外”不通,“历代”应删。这两个例子的毛病是定语的赘余。
5.状语多余
例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则小故事给我们很大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这则小故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配合不来。因为“故事…有现实意义”,是现实的客观存在,不必、也不能再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修饰因此,多余的句首状语要全部删掉。
6.补语多余
例如:这个不幸的村子,不时发生出令人落泪的事情来。“发生”就是表示原来没有的事情出现了,因此,补语“出”、“来”是多余的,应删去。
7.中心语多余
例如:市区领导相继到学校光临指导工作。“到学校”和“光临”语意重复,谓语中心语“光临”多余,应删。再如:我们要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美好前景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建设”和“前景”语义不搭配,“的美好前景”应删,原句介宾短语的中心语多余。

造成冗余的原因,多半是由于作者的思路不清,或者是作者乱用辞藻造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1
1、所谓“语言中的"冗余"现象”,通俗地讲就是:“废话”的意思;表现在书面语言中就是:行文不够简洁、有赘语——啰嗦。这是狭义的“语言冗余现象”。

2、最常见的就是,比如:某些人讲话时的“嗯”、“啊”、“这个”、“那个”——这种现象,在其他任何语言中都有,比如:在英语对话中常常出现的well 等词语;

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首先的,也是首要的根本原因往往都是与人的思维有关,因为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其次,与语言的个人表达习惯有关;也与个人的心理机制有关;也与客观语境有关。
4、语言中的“冗余”现象,是习见的现象,任何语言都有,并非只是汉语。至于什么才算是“语言冗余”,学界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语病”(如楼上sljzxd2012所指出的那些)不应作为“冗余”来看待——这是从狭义的“冗余”来考虑的;有的则认为“语病”也算“冗余”——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考虑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书籍,网络中到处充斥着的“灌水”现象以及其他“闲言碎语”等等都属于“语言冗余现象”。——这是从社会语言学或语言社会学的角度讲的。
5、另外,不大清楚你说的“否定冗余现象”的具体所指是什么,是“否定性冗余现象”?还是“否定‘冗余现象’”,意向不明确,无法分析。
第2个回答  2012-06-01
从信息的角度看,冗余是必须的,是为了弥补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的缺失
第3个回答  2012-06-01
我认为有两种(也有认为第二种不算的,但都很常考,我就都放在这了,但愿你用得着)典型的比如:第一种(1)造成XX的原因主要是因为XX(本应是:造成XX的原因是XX,或XX是因为XX)。(2)围绕XX为主题(本应是围绕XX的主题,或以XX为主题)......第二种(1)见诸于xx(本应是见诸XX。因为‘诸’=‘之于’)(2)并非是xx(本应是并非xx。因为‘非’=‘不是’)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一时记不起来了,你还可以再问问老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