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水粉画为什么要暗部薄一点,亮部厚一点

如题所述

水粉画颜色有较强覆盖能力,但也不能毫无顾及地随便乱涂,它有自己一定的着色方法和步骤。从着色顺序方面有如下几种:
1、从整体到局部
水粉画是色彩画的一种,它同水彩、油画一样,都是从画大色块入手。整体着眼和从大体入手是我们的作画原则,大色块和大片色,对画面色调起决定性作用,应首先画准组成画面的主要色块的色彩关系,然后再进行局部的塑造和细节刻划。
2、从深重色到明亮色
明亮色多是厚涂,一遍遍薄涂亮不起来。先画深重色,容易被明亮色覆盖;相反,一般是先画面积较大的深重色(包括暗部和明部和重色),予以确定画面色彩的骨架。逐步向中间色和明亮色推移。以明亮色为主的画面,还是要先涂明亮的大色块,颜色稍薄一点,局部小面积的深重色后加上去。如果中间色为主,作画时先涂中间色,运用并置的方法,分别向面积较小的暗色的明亮色画过去。方法不是死的,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3、从薄涂到厚画
薄涂即用水稀释颜料,如同画水彩画,根据总的色彩感觉,迅速地薄涂一遍,造成画面整体的色彩环境,尔后逐渐加厚,深入表现。薄涂比较正确的地方要善于保留,使画面色彩有厚有薄,以增加色彩有层次和厚重的效果。
水粉画颜料不象油画、丙烯颜料附着力强,可随意画厚。水粉画的厚涂要厚的适当,过厚容易龟裂脱落,所以较厚而不准的颜色应洗掉再画。
具体着色的技法应掌握下列几种:
(1)干画法和湿画法
干画法:就是说水少粉多的意思,这种画法多采用挤干笔头所含水分,调色时不加水或少加水,使颜料成一种膏糊状,先深后浅,从大面到细部,一遍遍地覆盖和深入,越画越充分,并随着由深到浅的进展,不断调入更多的白粉来提亮画面。干画法运笔比较涩滞,而且呈枯干状,但比较具体和结实,便于表现肯定而明确的形体与色彩,如物体凹凸分明处,画中主体物的亮部及精彩的细节刻画。这种画法非常注重落笔,力求观察准确,下笔肯定,每一笔下去都代表一定的形体与色彩关系。干画法也有它的缺点,画面过多的采用此法,加上运用技巧不当,会造成画面干枯和呆板。但干画法的色彩干后变化小,对于练习色彩收效较大,也容易掌握。(附图)
湿画法:此法与干画法相反,用水多,用粉少。它吸收了水彩画及国画泼墨的技法,也最能发挥水粉画运用“水”的好处,用水分稀释颜料渲染而成。湿画法也可以利用纸和颜色的透明来求得像水彩那样的明快与清爽。但它所采用的湿技法比画水彩要求更高,由于水粉颜料颗粒粗,就要求湿画时必须看准画面,湿画部位一次渲染成功,过多的涂抹或多遍涂抹必然造成画面灰而腻。但这种画法运笔流畅自如,效果滋润柔和,特别适于画结构松散的物体和虚淡的背景以及物体含糊不清的暗面。如发挥得当,它能表现出一种浑然一体和痛快淋漓的生动韵味。它的色彩借助水的流动与相互渗透,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制造这种湿效果,不但颜料要加水稀释,画纸也要根据局部和整体的需要用水打湿,以此保证湿的时间和色彩衔接自然。有关湿画法的控制及实际操作运用,上述画法湿画法趁湿衔接技法,用水多,具有同水彩画渲染画法相近似的画法,表现水色淋漓滋润柔和、清新隽逸的特色。适合表现若隐若现的效果,如画风景的远景、晨雾及烟,雨景,物体的暗部,反光部。
湿画法是以薄画为主,发挥水色渗化的效果,着色遍数不宜多,甚至白色部分可以空出白纸,具有水彩画湿润流动的意趣。当然,一些局部加厚也是可以的,干湿结合会增强表现力。
步骤中已讲得很多,不再一图一细述。(附)
水粉画干湿画法的特点以及应用范围,基本上如前所述。要特别说明的是:干画法与湿画法的分界是以画笔含水量的多少来决定,一般人认为用粉及用色多了,画得厚了,就是干画法,这不准确,因为必须是粉多、色多、水少才成为干画法。也有人认为粉少、画得薄就是湿画法,这也不确切,只有稀释颜料用水多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湿画法。因此,可以说有粉多的干画法,也有粉少的 干画法。与此相反,湿画法也有 粉多湿画法和粉少的湿画法。但不管干也好,湿也罢,仍然以粉使用之得当为佳,这样才不失水粉画的特点。
干画法和湿画法,二者在作画时应交叉运用,只是根据画面实际需要,有的湿画法运用多一些,有的干画法运用多一些。如果一幅画用水过多,全部采用湿画法来处理画面,就容易造成失控,使物体松散,并失去色彩光泽。同样,全部采用干画法, 靠堆积的颜色和白粉不断加厚画面,就会出现死板、干裂和颜色脱落的情况,画面也难以长期保存。总之,干、湿画法只有根据作画步骤,由湿到干、由薄到厚的顺序合理运,才能发挥干、 湿技巧的最佳效果。这是一般的作画过程所遵守的原则,真正运用还要在实践中根据画面要求灵活掌握。 决定物体颜色变化的因素是光,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该物体对光波的吸收与反射而形成的,没有光就没有色。 对物体颜色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光源色变化。这一原理,在舞台演出过程中最明显。当舞台上只出现某种有色光源的时候,所有物体的色彩都将受到这种光源色的影响而变化。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种现象,如夕阳、朝霞对自然色彩的影响与改变。
条件色是指物体所处外部条件环境色彩。条件色概念的研究,主要是剖析外部环境色彩对物体本身固有色彩所造成的影响。 在一般的日光漫射正常条件下,物体的亮部色彩,一般受光源的影响,暗部色彩主要是受所处环境色彩的影响。在写生色彩中,条件色是较难把握与运用的。它直接反映出物体的色彩关系,把握了条件色的运用,也就把握住了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通常我们把写生色彩的观察方法,也称为条件色的观察方法。
在水粉画中,干画法一般是指厚涂重叠的方法(多笔触衔接技法)。此法可以反复地画,一遍不行再画一遍,表现对象比较充分、深刻,也宜于初学者掌握。用色较干,色量较多,用水少。运笔比较涩滞,显枯干。适合明暗强烈、转折肯定、形体结实、粗糙厚实的物象。此画法很注重用笔,每笔都要摆出一定的形体和色彩关系。因而,观察和分析要细致,调色落笔要求肯定准确。以防底色泛上来,使画面“脏”、“腻”的弊病。
在作画时趁前笔未干,后笔紧跟上,利用水的渗化使前后笔自然衔接。覆盖时用笔要轻,次数不宜太多太厚,不可来回涂改,这种厚画的画面,类似油画的效果,有浑厚之感。
(2)并置和重置
并置是笔触在画纸上并列摆置,着色遍数较少,开始用色即厚一些。如强调二度空间的画面。先用毛粗暴色线勾一下轮廓及结构,添色时用并置的方法把颜色摆上去,压出色线。
重置是一种叠色的方法,以色点、色线、色块进行重叠着色。作画大都是重置与并置结合运用,以利充分地表现对象。
厚画法:(覆盖画法)此画法接近油画的表现方法。调色时用的水分少,颜色运用较厚,覆盖力强。这种画法笔触明显、色彩强烈厚重,体积感强。所画厚色块容易产生突出的感觉。比较多用来画近景和物体受光部分。表现干枯粗糙质感也尤为适合。也可整个画面都用厚画法,也可薄厚画法同时间用,如用薄涂画底色和暗部,用厚画法画亮部,用薄画法画远景,用厚涂法画近景。
初学者应注意:不恰当的使用厚画法将水粉画当油画那样反复涂盖,使画面脏而腻。也不能使颜色堆的过分厚,以防干后脱落。
(3)干湿变化的掌握
薄画法:(透明画法)是指画面色层比较薄的画法,接近水彩画的方法。调色时笔中用水较多,画的较薄,能透纸的底纹和轮廓线出来。第一层颜色画上后,趁其还未干时画第二次色。这种画法是初学者入门的好方法。比较容易掌握物体的形和色。
水粉画的基本技法,可以单独用于一幅画中,也可根据画面需要“干”、“湿”、“薄”、“厚”同时在一幅画中结合运用,使其有丰富多变的处理方法。颜色干湿变化是水粉颜料的特性之一。将颜色涂在画纸上,湿时感觉比较恰当,干后才会发现变淡变灰一些。不了解这一特性往往给着色带来被动。掌握这一特性,事先预计干后的效果,可避免后加之色成为不协调的“补钉”。
作画时,应从薄到厚进行着色。先厚画再薄涂干湿变化大;先薄画,逐步减少用水画厚,干湿变化不明显,较易掌握。修改画面时也适合厚涂。也可在要修改的周围涂一点清水,修改的部分干后就会自然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4

水粉静物中色彩薄厚与实物质感有关。在水粉静物写生当中,画面经过修改色彩会变厚,而色彩变厚如果不合理控制,会造成底色上泛画面变灰的结果。而有些学生在绘画时却有意把色彩填厚却拥有不错的效果。那么色彩的厚与薄哪种好呢,具体该怎么画?

厚画法与薄画法又称为干画法与湿画法。厚画法主要指在作画过程中调色时用水较少,覆盖时用色较厚,用色量较大。而薄画法通常是指作画时调色较稀薄滋润,具有水色淋漓的绘画效果。其实厚画法与薄画法在水粉画写生中常常是结合运用的。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偏爱用厚画法或薄画法,这也是由各人的作画习惯而定的。

为了便于说明不同手法及把握其作画的方法,我们先分开来谈这两种画法各自的特点。

厚画法作画时,用笔蘸色饱满,掺水较少,表现物象时须下笔肯定有力,笔触方向感明确。它非常适宜表现形体转折明确、结实厚重的物体,如土陶罐、火锅、土豆、瓜果等。在厚画法的表现中除了厚堆、塑造的方法以外,也可采用透底画法。这种方法是笔上的颜料虽然干厚,但蘸色量不多,用笔作画时轻松流畅,有意造成透底的效果,即落笔的色彩不要画死、画实,使人感到很透气,底色会在笔与笔之间显露出来,共同构筑该色彩区域的基调倾向。这种手法可造或轻松、活泼、丰富、生动的色彩效果。

薄画法,一般是大面积的铺色,水色淋漓,然后一层层加上去。采用薄画法时,用色及用水量都要充足,一气铺好大的画面关系。运笔作画快而果断,不然会产生很多水渍。薄画法往往适宜表现柔软的衬布、玻璃倒影、瓷瓶、花卉或水果等,这会有助于表现出物体的光泽及微妙的色彩变化。选择何种手法去表现对象,一方面根据物体的种类而定,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的作画习惯及偏爱决定的。

用厚画法和薄画法都可以画各类物体,亦可将厚画法与薄画法加以综合运用。一般而言,暗部的色彩和远处背景物体的色彩应画得薄一些、虚一些,亮部的色彩和近处物体的色彩应画得厚一些、实一些。这样容易拉开前后的色彩强度,同时也符合我们的视觉感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