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满朝文武皆怕,他是如何倒台的?

如题所述

魏忠贤的权侵朝野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皇帝的支持,绝对是响当当的的“大老虎”。明代宦官掌权与唐代不同,没有军权、更不操废立大权。崇祯对魏忠贤是先铲除其他党羽。在阉党中,第一个倒霉的是兵部尚书崔呈秀。他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手握兵权,一直是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崇祯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崔呈秀,利用阉党的内部矛盾,迫使他于十月初辞职。崔呈秀的垮台,既斩断了魏忠贤的一条臂膀,又发出了一个政治信号——魏忠贤快要完蛋了。

于是,许多官员闻风而动,攻击的矛头也开始直指魏忠贤。十月二十六日,嘉兴贡生钱嘉征上疏,公开声讨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并帝、蔑后、弄兵、无君、克剥、无圣、滥爵、滥冒武功、建生祠、通关节”!自从天启四年(1624年)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以来,还没有人如此公开尖锐地弹劾魏忠贤。想当初,杨涟上疏弹劾时,魏阉就是用痛哭流涕取得天启的同情和支持,从而反败为胜的。不过,他这一次却是失算了:崇祯似乎根本不相信他的眼泪,反而让人当场宣读钱贡生的奏疏,还要魏忠贤洗耳恭听,魏忠贤当时的心情如何,就不难想象了!

魏忠贤实在是受不了这种“羞辱”,立即称病辞职。在权力场上,“病”真是一个好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魏忠贤本来是想以“病”为托词,躲过这个风头,好以退为进。没想到,崇祯竟然来了一个“将计就计”,命他去白虎殿为天启守灵。这时,魏忠贤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似的,上疏辞去爵位、诰券、田宅。崇祯倒好,也来了一个“得理不饶人”,竟然全部批准,并趁机对朝廷的人事安排进行调整。这一次,魏忠贤是彻底失算了!魏忠贤虽然老奸巨滑,却忘记了官场上的一条“铁律”——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或许魏阉自作聪明,想以退为进,伺机东山再起;或许他高估了自己,没想到自己会有那么多对手。无论如何,他走了一步“臭棋”!

现在,魏忠贤既然已经是一条“落水狗”,许多人便赶来痛打。于是,讨伐魏阉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样飞进皇宫,送到崇祯皇帝的龙书案旁。或许,崇祯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几年前,镇压东林党人时,天下人都是口诛笔伐,几乎是人人喊打;对魏忠贤,则是歌功颂德,无以复加。最后,对魏忠贤进行“总清算”的时机成熟了。十一月一日,崇祯公开宣布魏忠贤的罪行:“朕闻去恶务尽,驭世之大权;人臣无将,有位之炯戒。我国家明悬三尺,严惩大憨,典至重也。朕览诸臣屡列逆恶魏忠贤罪状,俱已洞悉。窃思先帝以左右微劳,稍假恩宠,忠贤不报国酬遇,专营私植党,盗弄国柄,擅作威福,难以枚举,略数其概??”结果,魏忠贤被发配到凤阳祖陵,客氏被送到浣衣局,他们的家产也全部被查抄。没几天,就双双自杀。

崇祯皇帝最大的败笔就是杀魏忠贤。魏忠贤的权势滔天是皇帝赋予的,他是朝局中平衡文官势力的重要力量,他在,文官不能只手遮天,朝局还能稳定,税赋还能基本正常。崇祯被东林党人迷惑,上任就杀魏忠贤,魏忠贤不过是皇家豢养的一只狗,杀来简单,可是朝局自此失衡,文官势力独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税赋不能正常征收运转,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财政崩溃,流民四起。历史是文人写的,东林党正是大明文人的主要力量,受魏忠贤压迫多年的东林党自然要不惜笔墨在史册中写尽魏的不堪,何况魏本身也是行不正站不直呢?翻阅大明史料,有时候会想,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会不会多挺几年?

可见,帝王的平衡术还是很有用的,可惜崇祯没有学会。补一句,读史书可以参考不可尽信,首先,史是文人编撰的,文人是一个阶级,这说明史书不过是仅仅代表一个阶级的说法而已,其次,司马迁等等,抛开个人品性不说,其写史也只是一家之言,局限性很大,难免偏颇,第三,史是由统治阶级主持编撰的,自然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清朝编撰的明史中朱元璋的画像很丑,为什么岳飞死了,秦桧成了千古罪人,赵构却没有任何责任,所以,崇祯杀了魏忠贤,魏忠贤理所当然就是一个万恶之人,不过一个偶然得势的阉人,在史官的笔下,文人的口中,哪里会有一丁点儿的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