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和李世民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如题所述

公孙仪有2点值得我们学习
1.要清白做人,堂正做官
2.不要因眼前利益而影响前途
李世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一、首先,唐太宗是很理性的,因此,贞观时期,很少或几乎没有出现皇帝因个人之喜好而冤枉某个臣子,这和隋炀帝是个巨大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十分自负的隋炀帝亡国唐太宗兴国的原因。
第二、其次,唐太宗懂得坚持,太宗皇帝至死也是威名远扬、万民爱戴的,而宋徽宗刚开始也想效仿太宗,广开言路,成为一代明君,结果,皇帝不是好当的
第三、每天大量的公文让他没有了刚开始的勃勃雄心,而开始变得做表面功夫(比如,宰相说他太不节俭,他却暗地修宫殿,还嘱咐工人不要让宰相发现,这是何等虚伪)
第四、后来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开始宠佞臣,疏贤臣,以至靖康之耻,两帝被擒的千古骂名。
不过,太宗他有远见,因此运气好。有远见表现在他在玄武门事变后,当了皇帝,启用了太子宫中的魏徵,如果没有这样做,也许贞观也就没有如今的脍炙人口。而且,还有长孙皇后如此贤良的皇后辅佐,必然能开创出一番大事业,至少不会成为昏君。

打字很辛苦,支持原创,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7
拒不受鱼

公孙仪做过鲁国的相国,他很爱吃鱼,因此全国上下听说他的爱好后,纷纷买鱼前来讨好他。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什么鱼,公孙仪从来都不接受。
公孙仪的一个学生见了,就劝他道:“先生,既然您爱吃鱼,可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呢?”公孙仪答道:“恰恰就是因为我爱吃鱼,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如果我现在接受别人送的鱼,到时候就一定会迁就送鱼的人;既然迁就了送鱼的人,就会歪曲法律。我是执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违法,就会被罢免相国的职务。一旦我的相国职务被罢免了,既便我喜欢吃鱼,这些送鱼的人也不会送鱼给我了。而那时我已被罢了官,也没钱自己去买鱼。但是如果我现在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就不会贪赃枉法,不会循私情,那么也就不会被罢官免职了。这样就算我不接受别人的鱼,我爱吃鱼的口味一辈子不变,我照样可以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由法家的利益观去阐释一个生活中的道理:公孙仪爱吃鱼,可不受鱼。公孙仪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这件事的现实意义是可以警醒现在的一些不法官员,让他们认识到修身与成事的关系,不可贪。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