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有什么金方?

如题所述

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鼻、面中部,以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进食辛辣食物、外界温度突变,感情冲动及月经期间加重。中医称之为鼻赤、赤鼻、齄鼻疮、鼻准红、酒齄、红鼻子、酒糟鼻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1、红斑期:先为鼻部潮红,以后累及额部、颊部等颜面部位,对称发生,红斑初为暂时性,以后逐渐转为持久性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毛囊扩大、皮脂溢出等。2、丘疹脓疱期:在第一期基础上成批发生针头至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脓疱、结节,鼻部、面颊部的毛囊口扩大明显。皮疹时轻时重、此伏彼起,可数年或更久。3、鼻赘期:鼻部形成紫红色结节状突起,皮肤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显著扩张,致使鼻尖、鼻翼肥大,形成鼻赘。
(一)内治方【方一】验方一【来源】《奇难杂症》【组成】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30克,赤芍18克,丹参18克,野菊花30克,金银花18克,紫花地丁30克,黄连6克。
【功效】清热凉血,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来源】《奇难杂症》【组成】大黄18克(后下),枳实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30克,黄连6克,赤芍18克,丹参18克,金银花18克,紫花地丁30克。
【功效】清热凉血,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便通去大黄。
【方三】验方三【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玄参18克,赤芍18克,生地黄18克,牡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金银花18克,蒲公英30克,连翘12克,土茯苓30克。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来源】《妙方神医》【组成】荆芥穗4克,防风、杏仁、白僵蚕、白蒺藜、甘草各1克,黄芩6克,茶叶一撮。
【功效】清热凉血,发表祛风理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来源】《妙方神医》【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酒炒黄芩、牡丹皮、红花、桑白皮各3克,生甘草1克,生姜2片。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调五灵脂末3克,饭后服。
【方六】验方六【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玄参、当归、川芎、黄芩、生山栀子、白花蛇舌草、虎杖、土大黄、苦参各10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黄芪30克,肉桂6克,当归、熟地黄、白术各12克,茯苓、甘草、赤芍、川芎各10克。
【功效】补气固表,利水退肿,引火归原。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验方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桃仁、牡丹皮、凌霄花、红花各6克,当归尾9克,赤芍、生地黄各12克,酒大黄、升麻各3克。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凌霄花,山栀子各等份。
【功效】破瘀通经,凉血祛风。
【用法】共研粗末,每服10克,水煎服。
【方十】验方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虎杖、山楂各12克,炒枳壳、酒大黄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十一【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升麻、牡丹皮、生地黄、大黄各4.5克,黄连、当归、葛根各3克,生甘草、白芍各2克,薄荷1.5克,红小豆面一撮。
【功效】凉血清热,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验方十二【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杭白芍、川芎、当归、陈皮、红花、黄芩各等份。
【功效】养血活血,凉血养阴。
【用法】水煎,入好酒数滴,调炒五灵脂末服。
【方十三】验方十三【来源】《常见病饮食调理与偏方施治》【组成】当归9克,桃仁9克,白茅根15克,白糖适量。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制法】先将前三味药加水3碗煎汁1碗,调入白糖饮服。
【用法】每日1剂,连用10~12日。
【方十四】验方十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苦参200克,当归100克。
【功效】清热燥湿,养血补血。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后热茶下。
【方十五】验方十五【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枇杷叶240克,黄芩、天花粉各120克,甘草30克。
【功效】清肺和胃,降气化痰,凉血解毒。
【用法】共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4.5克,日2次。
【方十六】验方十六【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大黄30克,黄连、黄芩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蜜水调下。
【方十七】验方十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橘子核3克,胡桃肉1个。
【功效】行气宽中,燥湿化痰,益气养血。
【用法】橘子核炒后研末,研胡桃肉,同以酒调服。
【方十八】验方十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侧柏叶、人参、荆芥穗各等份。
【功效】凉血祛湿,益气生津,祛风解表。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服9克,飞罗面6克,空心凉水送下。
【方十九】验方十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山茶花、黄芩、胡麻仁、山栀子、葛花、苦参、甘草各60克,薄荷90克,连翘、荆芥、芍药、防风各30克。
【功效】疏散风热,凉血解毒。
【用法】共为末,茶清调服9克。
【方二十】验方二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代赭石75克,防风、赤芍药、地骨皮、何首乌、当归、山栀子各60克,炙甘草30克。
【功效】平肝凉血,养阴清热。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服2钱,温酒调下。
【方二十一】天门冬侧柏茶【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天门冬(去心)100克,侧柏叶100克,茶叶(上等绿茶,雨前茶尤佳)100克。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祛湿散毒。
【制法】先将以上3味各研为粗末,再将诸物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取上药6~9克,用纱布包裹后浓煎,俟温后饮之,每天煎服5~7次,30天为1个疗程。
【备注】上方煎煮后可将药渣留之,晚上临卧前将药渣敷于鼻上,外用纱布盖之,胶布固定,晨起去之。
【方二十二】加味养阴清热汤【来源】《新编千家妙方》【组成】玄参12克,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9克,生石膏12克,制大黄9克,侧柏叶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
【功效】养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黄芩清肺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川芎、赤芍、当归、防风、黄芩、山栀子各9克,生地黄、天花粉、连翘各15克,红花、薄荷、大黄各6克。
【功效】清肺胃积热,解气血凝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凉血四物汤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白茅根各20克,当归、川芎、陈皮、黄芩、桃仁、栀子各10克,红花、甘草各6克。
【功效】凉血清热,和营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清肺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枇把叶、桑白皮各15克,党参、甘草、黄柏、黄芩、益母草各9克。
【功效】清肺胃积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疏肝活血汤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当归尾、赤芍、红花、三棱、莪术、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消毒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山栀子、黄芩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通窍活血汤加减一【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白芷各10克,生姜5片,老葱3根,大枣7枚。
【功效】活血通窍,行瘀通经。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通窍活血汤加减二【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穿山甲珠各10克,白芷、川芎各6克,生地黄、炒牡丹皮各12克,凌霄花、炒槐花各9克,升麻、酒大黄各2克。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仙方活命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炙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乳香、没药、防风、贝母各10克,陈皮、金银花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抉正消毒饮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黄芪、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当归、野菊花各9克。
【功效】养血益气,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酒渣鼻内服加减方【来源】《家庭百病良方》【组成】枇杷叶10克,侧柏叶10克,桑叶6克,人参叶6克,荷叶6克,竹叶6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祛湿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此方是酒渣鼻基本方:若有感染者加七叶一枝花10克、蒲公英1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元明粉9克;皮脂溢出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山楂6克;结节加丹参10克,夏枯草10克;热重者加寒水石15克。
【方三十三】三黄栀子汤【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大黄、黄连、地黄各6克,葛根9克,红药6克,赤芍5克,栀子8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剂为1疗程。
【备注】运用本方时,还用10%硫黄霜涂搽局部。日3次。
【方三十四】枇杷清肺饮加减【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炙枇杷叶、黄芩、地骨皮各10克,桑白皮12克,炒牡丹皮、炒知母、生甘草各6克,红花4.5克,酒大黄3克,生石膏15克。
【功效】清热解毒,通腑泄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五】凉血清肺饮加减【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生地黄、黄芩、生石膏各12克,炒牡丹皮、赤芍、桑白皮、枇杷叶各10克,甘草6克,焦山栀子5克,白茅根30克。
【功效】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六】芦根竹茹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鲜芦根150克,洗竹茹2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生津,化痰除烦。
【用法】上药同煮稀粥。每日2次,连服5日。
【备注】此粥适宜红斑期。
【方三十七】栀子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栀子仁1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2次,3天为1疗程。
【方三十八】蒲公英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蒲公英3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2次,3天为一疗程。
【备注】此粥适宜于毛细血管扩张期。
【方三十九】山楂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干山楂30克,粳米60克。
【功效】消积散瘀,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次,连服7天。
【备注】此粥适宜于鼻赘期。
【方四十】枇杷叶粥【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鲜枇杷叶60克(如无鲜品,可用干品代替,酌减量),粳米100~150克。
【功效】清热润肺,健脾和胃。
【用法】鲜枇杷叶刷去毛,并用蜜炙过,然后切碎,用布包裹,和粳米加水煮粥食。每日1~2次,连服7天。
【方四十一】麻黄宣肺酒【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麻黄、麻黄根各60克,500毫升黄酒。
【功效】发汗解表,活血化瘀。
【用法】麻黄、麻黄根浸于黄酒中,隔水炖沸约2~3小时,再放在阳台上露一夜,早晚各饮3~5小杯(酒量小者可酌减量),连续饮用至痊愈。
【方四十二】血余炭丸【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血余炭1500克,天门冬(去心)125克,麦门冬(去心)125克,熟地黄125克,白茯苓125克,生山栀子60克,葛根60克,桔梗60克,枳壳60克,甘草60克。
【功效】消瘀利水,滋阴润燥,益脾和胃。
【制法】将以上诸药用棉纸包裹成球状,外用黄泥包裹,如有裂缝则用泥填实,然后放入炉中,用桑柴火煅之,待白烟一起即取出,埋入土里,1周后取出,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日2次,每次服6~9克白开水送服。
【方四十三】白果仁丸【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白果仁、枇杷叶(刷去毛),茶叶(细嫩茶尖)、芭蕉根(鲜品,洗去泥土)各等份。
【功效】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清热解毒。
【制法】先将枇杷叶与茶叶一同研为细丸,再把白果仁与芭蕉根剁碎,一同捣烂,然后将诸物一同混合调匀,炼蜜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日2次,每次服6~9克,饭后20分钟用白开水送服。
【备注】戒酒,忌食辣椒、鱼、虾、羊肉、牛肉、狗肉等物。
【方四十四】枇杷叶方【来源】《常见病饮食调理与偏方施治》【组成】鲜枇杷叶5公斤,蜂蜜适量。
【功效】清肺降热,化痰止咳。
【制法】将枇杷叶洗净去毛,加水40公斤,煎煮3小时后去渣取汁,再浓缩成1500克,兑入蜂蜜适量混匀,储存备用。
【用法】每服10~15克,日服2次。
(二)外治方【方一】马齿苋方【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用法】马齿苋水煎取浓汁,湿敷或外洗患处,每天1~2次。
【方二】灭螨方【来源】中医杂志,1989:(8),42【组成】百部、苦参、蛇床子、土槿皮、黄柏、乌梅、野菊花各15克。
【功效】清热燥湿。
【用法】每日1剂,加水2升,取药液湿敷患处。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1月为1疗程。
【方三】验方一【来源】新中医1974:(3),47【组成】绿豆750克,荷花瓣(硒干)60克,滑石15克,白芷15克,白附子15克,冰片6克,密陀僧6克。
【功效】解毒收敛杀虫。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先将患处洗净,白天以药粉扑患处,晚上可用温开水将药调成糊状,封涂于患处,晨起洗去,如此用药,至痊愈为止。
【方四】验方二【来源】《妙方神医》【组成】轻粉6克,杏仁12克,硫黄12克。
【功效】杀虫拔毒收敛。
【用法】先将轻粉研细,再加杏仁同研,后加硫黄细粉,用手指蘸药末摩擦患处。
【方五】验方三【来源】上海中医杂志1982:(11)
【组成】土槿皮150克,斑蝥、地肤子、白鲜皮、大枫子、硫黄各50克,蜈蚣20条,烟膏30克,松香20克,雄黄、百部各25克,蛇床子、冰片各15克,蟾酥10克,镇江醋2500克,95%酒精若干。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杀虫。
【制法】将斑蝥、蟾酥、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10味先放入镇江醋中浸泡10天,10天后再将布袋装好的药放入再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的药物捣碎后再入袋,放入酒精内泡2~3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用毛笔蘸药液在皮损处连续涂抹,每次用量不超过8毫升,隔2星期涂1次。涂后局部痛、麻、起疱、流水(流出的水不要让其流经好的皮肤,以免起疱)。流水后待其自然结痂,脱落后再行第二次涂药,如此直至痊愈。
【备注】药液剧毒,禁内服及入口眼。
【方六】验方四【来源】山东医药,1979:(2)
【组成】桃仁9克,珍珠1~1.5克,麻仁6~9克,轻粉0.15克,红粉0.15克。
【功效】活血祛瘀,解毒杀虫。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入凝固之猪板油适量,搅拌凋匀,贮瓶备用。用时先用温热水将鼻部洗净擦干,后用涂于患处,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方七】验方五【来源】《医话医论答要》【组成】密陀僧20克,杏仁10克,轻粉5克。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用法】研细如泥,外用香油调敷擦。
【备注】忌油腻、辣、酒。
【方八】验方六【来源】《妙方神医》【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葛根、花粉、连翘、牡丹皮、防风各3克,薄荷、轻粉、枯矾、白矾各2克,煅石膏6大,黄丹4克。
【功效】收敛燥湿,活血化瘀。
【用法】共为细末,香油调和搽患处。
【方九】验方七【来源】《妙方神医》【组成】白矾、硫黄、乳香各等份,茄子适量。
【功效】杀虫收敛,消肿止痛。
【用法】前三药共为细末,用茄子汁或唾调和搽患处。
【方十】验方八【来源】《妙方神医》【组成】食盐适量。
【功效】散寒止痛。
【用法】食盐调和津唾搽患处。
【方十一】验方九【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桃仁12克,大枫子30克。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活血祛瘀。
【用法】上药共捣如泥,用消毒纱布包裹后频擦患处。
【方十二】二黄散【来源】《外科精义》【组成】大黄、朴硝、硫黄、轻粉、乌头尖各等份。
【功效】解毒化瘀,收敛杀虫。
【制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
【用法】用萝卜汁调擦。
【方十三】回春酒渣鼻方【来源】《万病回春》【组成】半夏、硫黄、白盐、枯矾各6克。
【功效】燥湿散结。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以水调涂患处。
【方十四】准绳治酒渣鼻方【来源】《证治准绳》【组成】生硫黄9克,黄连、白矾、乳香各4.5克,轻粉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杀虫。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每用时以水调搽患处。
【方十五】杏黄散【来源】《洞天奥旨》【组成】硫黄15克,杏仁(去皮尖,研烂)9克,轻粉3克。
【功效】解毒杀虫。
【制法】各研细末,调匀。
【用法】临睡时用萝卜汁调敷患处。
【方十六】颠倒散【来源】《医宗金鉴》【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
【功效】解毒化瘀杀虫。
【用法】用凉水调敷患处。
【方十七】酒渣鼻方一【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雄鸡头3个。
【功效】宣阳解毒。
【用法】烧灰研。和水敷之,约数次愈。
【方十八】酒渣鼻方二【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大黄、朴硝等份。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燥湿。
【用法】为末,用津涂鼻上。
【方十九】冰蟾散【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冰片、蟾酥、硫黄、大黄各等量。
【功效】散郁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上药研成细面,每次取6克用凉开水调匀,睡前涂患部,次晨洗去,2周为1疗程。
【方二十】脂银膏【来源】新中医,1988:(4)
【组成】陈猪脂油(又称房梁油,即挂于房梁上的猪脂油)、水银、硫黄、大黄四味等份适量。
【功效】泄热杀虫。
【制法】陈猪脂油即猪板油上品,以挂房梁风吹至少1年为度,时间越长越好,水银用唾液放器皿内研开成细小颗粒。以前两味药混匀成膏,装瓶备用。硫黄、大黄2药粉碎过罗为极细粉末混匀。将猪板油用微火化开,后将混匀的硫黄、大黄细面放入油中,待温凉不结时再把水银倾入药油中成膏,贮瓶备用即可。
【用法】冬天用温水香皂洗净患部,每日早晚2次涂脂银膏,至愈。夏天用肥皂水,方法同上。
【备注】用药期间忌辛辣,禁酒色。
【方二十一】粉黄膏【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硫黄末0.3克,轻粉、乌头尖末各少许,猪脂适量。
【功效】解毒散结杀虫。
【制法】将白萝卜切去头,挖孔,纳入硫黄末,加盖,用竹针固定,放入糠火中煨一宿,取出硫黄,与轻粉、乌头尖末研匀,用猪脂调成膏。
【用法】每晚睡前将膏涂于患处,第二天早晨洗去。
【方二十二】卫生治酒渣鼻方【来源】《卫生易简方》【组成】海螵蛸、白胶各9克,轻粉1.5克。
【功效】除湿敛疮杀虫。
【用法】为末,先以油润净,乃将末搽之2~3次即愈。
【方二十三】治赤鼻及面上风疮方【来源】《男女奇效良方》【组成】大枫子50粒,草乌10克,轻粉6克。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香油调搽患处。
【方二十四】荞面方【来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组成】荞面适量,麻油少许。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痛。
【用法】上药烧灰存性,每用麻油少许调敷患处,每日早晚洗脸后各1次。
【方二十五】天仙散【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天仙子30克,山柰30克,川椒30克,明雄黄30克,硫黄30克,枯矾30克,轻粉3克,麝香1克。
【功效】收敛止痛,芳香杀虫。
【制法】先将前6味各研为细末,然后将诸药末和匀,加轻粉、麝香一同杵至无声为度,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1次,晚上临卧前取药末少许,用麻油凋匀后涂之,晨起擦去。
【备注】治疗期间鼻头仅可用干布擦,勿用水洗。
【方二十六】细辛菊花蛋黄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臭鸡蛋10~20个,细辛、白菊花各6克。
【功效】祛风散寒清热。
【用法】臭鸡蛋煮熟去壳及蛋白,取蛋黄熬出油一小盏,加入细辛、白菊花所碾成的极细粉末,并调匀,常搽患处。
【方二十七】蓖麻子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蓖麻子肉适量。
【功效】消肿拔毒通滞。
【用法】上药为末,酥油调,临睡搽鼻上少许。
【方二十八】搽鼻去红方【来源】《古今医鉴》【组成】白矾3克,杏仁49粒,水银3克,轻粉2.1克,白梅肉7枚,大枫子49粒,京墨3克,五味子49粒,核桃7枚。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收敛。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用鸡子清调搽患处。
【方二十九】陀僧散【来源】《验方治百病》【组成】密陀僧(色呈金黄者)60克,白果仁适量,人乳汁适量。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制法】先将密陀僧打碎,然后杵至无声为度,与白果仁分贮备用。
【用法】每日1次,晚上临卧前先取密陀僧适量,用人乳汁调成糊状后放锅中略蒸至热,敷于鼻上,然后取白果仁2、3枚放口中嚼烂,盖于陀僧散上,外用纱布盖之,胶布固定,晨起后用漱口水洗去,30天为1个疗程。
【备注】治疗期间鼻子勿用水洗。
【方三十】密陀僧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密陀僧60克。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人乳或白蜜调成糊状,外涂,每天1~2次。
【方三十一】肘后方治酒渣鼻方【来源】《肘后方》【组成】马兰子花。
【功效】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用法】马兰子花杵涂敷佳。
【方三十二】萝卜方【来源】《家庭秘方和验方》【组成】红萝卜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用法】先将萝卜洗净,切成薄片,用其轻轻擦拭患处,随用随切,每日数次。
【方三十三】冬瓜疗法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取鲜冬瓜瓤适量。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用法】捣烂取汁,搽患处,一日数次,连续使用。
【方三十四】银杏面浆【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银杏(去外壳)适量。
【功效】消斑活肤。
【用法】用银杏嚼浆或研取银杏浆液,涂于面部患处,久则生效。
【方三十五】白果酒糟方【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组成】生银杏1枚,酒醇糟适量。
【功效】活血消斑。
【用法】上药同嚼烂如泥状,于晚上睡前敷于患处,清晨起床后洗去。
【方三十六】酒渣丸【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桃仁6克,杏仁6克,大枫子肉3克,水银3克,大麻仁(去皮)10克。
【功效】燥湿散结,活血通脉。
【制法】上药共捣烂如泥,使水银呈针尖大小颗粒与诸药混匀,搓成丸状。
【用法】用洁净纱布包扎并涂搽患处3~5分钟,每日3~5次。开始应轻搽,以防搽破皮肤,搽后将药丸封存,防止干燥,如过干可滴入菜油少许拌匀。每剂可用10天。
【备注】忌内服,孕妇禁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4
酒糟鼻的治疗没有捷径,但是注意以下这些你会恢复更快更彻底:
1、酒糟鼻患者在发病期间或者是治愈后的一段时间内,应该尽量的少食用鱼、虾、蟹等海腥发物,以及葱、蒜、辣椒、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2、患者在平时可以吃一些鸡肉,牛肉搭配一些绿色蔬菜和水果类食物,如西红柿、弥猴桃、苹果、红萝卜等。最重要的是情绪,因为情绪低落会影响到人的免疫力,会改变机体对病毒的防御能力。

3、中医认为出现酒糟鼻是因为饮食不节,肺胃积热上蒸,更感风邪,血瘀凝结所致,因此饮食上应避免促使面部皮肤发红的食物,以减少皮脂的分泌。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6、维生素B2及维生素A类的食物和新鲜水果、蔬菜。

4、酒糟鼻患者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喝酒,多吃凉性食物,少吃油腻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上应避免促使面部皮肤发红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生葱、生蒜、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吃油腻食物,如动物油、肥肉,油炸食品、糕点等,以减少皮脂的分泌

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外用芙蔓芬进行涂抹,可以有效缓解验鼻子以及周围的炎症问题,要坚持涂抹,会有一定改善。还要在饮食上要尤其重视,不可以吃过度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